分享

《论语通解》序

 守静齋主 2022-07-07 发布于重庆
        庚子年,也许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干支年份。在有生之年的这第一个庚子年里,我和所有中国同胞一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疫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农历除夕前两日就开始蜗居,到现在一个多月过去,仍旧处于“宅”的状态。索性安静下来,当是一个难得的和家人朝夕相处的机会,也是职业生涯中难得的一次静修的机会。读书,也便是这种处境中的首选。除了读自己的存书,意外的是,远方的朋友还给我送来了他的著作让我校正,于是这个短暂的静修也便有了别样的意义。

       王鹏翔这本《论语通解》对整个《论语》分篇章进行白话全译,加以现代意义的诠释,以期达到普及经典、传递文明的效果。本人通过对全书的阅读,有如下一些感想,愿意写出来和广大读者分享。

       本书没有采用常见的《论语》版本的模式,对《论语》进行逐字逐句的译注,更多的是结合前贤的注疏,辅以当下语境的解读、阐述,以期把圣贤的教诲融入现实生活,让经典指导生活,让市民亲近经典。本书的白话“今译”部分要言不烦,基本能够传达《论语》原文的意旨。重点在“通解”部分,把经文融入当下语境进行的阐释——这一部分不是就经说经,而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并辅以历史记载、传说故事和当下事件,使本书有了现实意义,而不单纯是一部“解经”的作品。

       其次,本书虽然由民间学者撰写,但是全书的行文是严谨的,是一部颇有学养的普及读本。大致说来,本书参考了二程、朱子、郑玄、范宁、王艮以及《论语正义》、《史记》、《管子》、《尚书》、《孔子家语》、《荀子》、《周易》、《礼记》、《孝经》、《诗经》、《曾国藩家书》、《春秋繁露篇》、《孙子》、《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论语何晏集解》、《鬼谷子》、《孟子》、《明史》、《称谓录》等传统典籍,因此本书的文献价值不容小觑。

       第三,本书别具一格的在每章末尾附了一首偈子,对本章进行概括申说。这些偈子从三字句到七字句不等,都是四句,采用汉语拼音(诗词界称为“新韵”)押韵,是本章经文乃至译文的浓缩。采用这种体裁,可以说是今日常见论语版本前所未有的,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和创造。本人与作者素未谋面,不清楚其人生阅历和问学道路,但是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约略可以推想作者是有一定佛学修养的——本书5.12、5.13、5.25和9.17等篇章都有对佛经及其典故的引述,虽然篇幅不长,但是依旧可以看出作者的佛学修为。也许正因为此,作者才采用了佛经固有的一种短小精悍的体裁——儒释融合又何尝不是朱陆以降的一种趋向?

       第四,本书在对经文进行通解的时候,常常采用一种模拟场景,用换位和设问的手段,引发读者的思考,这也是过去《论语》读本没有涉及到的。因为《论语》是语录体,记录的是孔门师徒的对话,对话人物比较少,本书作者常常会设问“如果是另一个学生会怎样问?”“如果孔子说透了这个话题会怎样?”这种手法的采用,就突破了经典的文本限制,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活力,毋宁说是一种很有创造性的写作。

       当然,本书并非毫无缺点。比如文献引用,尤其是古代学者论断,没有适当标明出处;偈子不够工整;个别冷僻字可以加以注释等。但是这些都不能掩盖本书散发出的思想的光芒,以及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经典典籍的深厚感情。作者并非中国哲学或者传统文化的专业学者,所以对这本书在学术性上做过高要求,是苛刻而不现实的——可以更进一步说,对民间学者提出专业性、学术性的要求,是求全责备而错误的。这部《通解》饱含了作者对中国传统经典的热爱,以及对推广文化传统的热情;在《论语》经文的阐释上也是严肃认真的,并没有沾染时下浮躁的学风,和对经典的过度解读、牵强附会。可以说,本书放在古今所有的《论语》读本里,都是毫无愧色的。

       庚子年的春天已经来了一个月,疫情尚未过去,仍旧有料峭春寒。然而《论语通解》这部书稿已经给我送来了和煦春风。期待它的面世,能够让大家一起聆听圣诲。
 
                                       庚子惊蛰于守静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