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静齋主 2022-07-07 发布于重庆
       禅宗惠能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这句话表达了禅宗的一个基本观点——即心是佛。禅宗的祖师们认为,每个人都有慧根,心即是佛;要修道成佛,不用向身外去企求,不用从事偶像崇拜之类的“俗务”,自求于心即可。当然,祖师们说的心是人的“本心”,是没有被世俗沾染的心,它能够观照三千大千世界,就象佛的大法力一样。

       这不仅是一种宗教的教义,其实更是一种人生的哲学。初出娘胎,一切都是新的,都是未曾接触过的,因此它们对这个婴儿孺子充满着诱惑力,他稚嫩的心急切的想要去尝试去经历。于是,世俗的画笔就开始在童心的雪白的画纸上涂抹。一经涂抹的画纸就不可能回复到原本的空无一物的洁白,这也正如一经世俗干扰无法完全回归童真的单纯一样。于是可以这样说:一入尘世,我们就失去了自己的伊甸园。

       所以得道的高人总会教育我们,为了摆脱世俗的干扰,为了从惶惑与烦恼中走出来,就要反思,要反观本心,努力求取心灵的初始状态。现实有很多诱惑、刺激以及利害关系在侵扰我们,使我们的内心不得安宁。没有人能够摆脱与社会的联系,所以说想要从外部挣脱桎梏是不可能的,那么就需要我们从内部下工夫,先减除自己的欲念。所以惠能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内心执迷于欲念,佛性就沦为众生尘俗,内心开悟,众生尘俗就能上升为佛性。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社会,可是我们有能力改变自己来抵制外界的蛊惑,那就是减除欲念,减少对社会对那些诱惑的依赖和占有欲望,它们就不能起作用。

       惠能说:“何名六门?眼、耳、鼻、舌、身、意。若恶用即众生,善用即佛。用由何等,由自性。”六门即六根,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意识,是人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感官;这些感官用得差就是平凡人,用得好就是佛;这个“用”由什么来掌控呢,应该由本心。人生在世界上,免不了对外界事物产生感官上的需求。这种需求应当受到我们的内心主导——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应当有能力指挥自己的感官的运转,如果想要挣脱烦恼,就得好好地用我们的本心来作主引导它们。没有人生来就愿意堕落不振,就看他自己是否愿意开悟愿意听从本心的指挥。

       似乎看起来有点玄了——难道我们平时行事待人不是用心的吗?为什么还要特别说明用心就可以成佛呢?其实不然,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单纯的孩童,我们的意识里已经掺入了欲望的杂质。

       所以《西游记》里有一句话:“心生一切魔生,心灭一切魔灭。”这里说的心,就是欲望或者贪念,魔指的就是烦恼。因此脱离“苦海”的途径不是肉体生命的毁灭,而是回归本心。没有回归单纯的内心,即使毁灭生命个体,那灭亡的一刻也一定苦不堪言;回归了原初的单纯,哪怕是活在扰攘的尘世间,也一样优游自在。

       儒家有类似的观点,《周易》里说:“君子独立而不惧,遁世而无闷。”因为君子有一颗纯净的心,不向外求取欲望的满足,所以他可以独立或者从人世逃离,但不觉得恐惧和郁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