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选穴 明明白白告诉你——基于《拦江赋》刍议担截法

 louis6711 2022-07-07 发布于瑞士

引用格式:张雅楠,吉学群,余亮,彭家琪,杨格.基于《拦江赋》刍议担截法[J].中国针灸,2022,42(6):683-684.

“担截”首见于元代《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的道家针灸歌赋《天星十一穴歌诀》(下文简称为《天星》)所载“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古籍对担截记载甚少,歌中言“此法少人知,金锁都关(钅矞)”说明此法并非阙遗,而是精要所在,故秘而不宣。《天星》歌诀精简,仅提出11个要穴与担截相关。《拦江赋》在《天星》的基础上对担截进行了补充发挥。担截要义如何?众多医家对此莫衷一是。笔者通过研读《拦江赋》,认为担截法近似一套基于中医经典理论的针刺疗法体系,“担”与“截”乃临证取穴施针之法则。笔者不揣浅陋,刍议如下。

1

担截的古今释义

《说文解字》载:“截,断也”,而“担”字未载,然有另一字“儋”。《说文解字注》载:“儋,俗作担”,有肩挑、持握之意,后世学者理解“担”字多源自于此。担截释义并无定论,正如汪机在《天心十一穴歌》后言:“所解无定见者,法不《经》见,故诸家各以己意而释之也”,笔者归纳古今医家的观点有以下3种。

1.1  取穴数量及部位之说

《针灸问对》载:“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担者,两穴。或手与足二穴,或两手两足各一穴也。”提出“截”指取单穴,“担”指取四肢同侧或双侧的双穴。《针灸大成校释》将担截从字意展开,即担是挑,形容病在中部取上下二穴相互呼应;截有拦断之意,是取一穴从中间阻断以泻病势。亦有现代医家认为担截法是一种上下单双配穴法,有上担上截、上担下截等多种方法。取穴之别在《拦江赋》中虽有体现,然非全部。且临床上单双、远近取穴屡见不鲜,实效众所周知,故笔者认为此释义尚不足以成为“金锁都关”的“天宝”。

1.2  针刺手法之说

《针灸问对》又谓:“右手提引谓之'担’,左手推按谓之'截’。担则气来,截则气去”,提出担截之针刺手法。杨继洲将担截作为提按的不同手法运用于针刺补泻中,《针灸大成》云:“补针之法……号曰地才。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截、为随也”“泻针之法……号曰天才。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仔细推敲不难发现杨氏所言与“担则气来,截则气去”在针刺补泻上大有径庭,笔者认为此乃杨氏善用手法,治病机圆法活的体现,而非担截本意。

1.3  配穴方法之说

有医家提出担截法为在四肢远端选穴以治疗胸腹及头面疾病的配穴方法;亦有医家认为担截法只是一种取穴方法,与补泻无明显关系,补泻需通过针刺手法来进行;也有医家认为担截是根据病症不同,取穴主客相应。担截法作为配穴法虽符合《天星》歌诀及《拦江赋》选穴精要、配穴得力的思想,然难以释义赋中所言春夏刺浅、秋冬宜深及三才手法等内容,故笔者认为尚不够全面

2

担截针刺疗法体系发微

2.1  担截指导遣方配穴

“先将八法为定例,流注之中分次第”,即《拦江赋》先以八脉交会穴为例诠释担截法。心胸胃肠之疾若侧重心胸,应宁心安神、宽胸理气,取心包经络穴内关施补法,通阴维脉而主一身阴络,补性柔缓,此为担;若侧重胃肠,应降逆畅中、行气消胀,取脾经络穴公孙施泻法,通冲脉,畅导气机,以通为用,此为截。胸肺咽喉之疾多因肺的宣发肃降失常,取肺经与任脉交会之列缺,宣肺益气,此为担;取肾经与阴跷脉交会之照海,滋阴清热,肃肺降气,此为截。头面五官等少阳经脉循行通路上的病变若侧重经气郁滞,取足临泣和解少阳,可使枢机得利,此为担;若侧重外感表邪循经上攻,取外关宜泻,可速祛表邪,此为截。头项四肢等太阳经脉所过之病患若偏于阴阳失和、寒热之变,取阳跷脉气所出之申脉,协调阴阳,此为担;若偏于阳气失畅、气机乖戾如癫疾,取后溪可通督助阳,醒神镇静,此为截。八脉交会穴为担截相配互佐互用的典型代表,其他诸穴亦可寻此类推。

《拦江赋》传承了《内经》治疗伤寒病的思想,按病情发展趋势阐述了早期汗证配穴及后期辨经配穴。赋中云:“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若当汗不汗,宜施担法补合谷以发汗解表,配截法泻复溜以鼓卫气、开腠理而发汗。若汗出不止,“合谷收补”即停用补法,施截法泻合谷可清宣阳明,清热止汗,配合担法补复溜可滋阴液、清虚热以敛汗。二穴阴阳相配,担截互佐,散中有收,共奏调和营卫之效。“四日太阴宜细辨,公孙照海一同行;再用内关施截法,七日期门可用针”,在取太阴经公孙的同时辅以少阴经照海,再加用厥阴经之内关共施截法,阻止病邪向三阴经传变,而伤寒七日未愈当取厥阴经期门。“但治伤寒皆用泻”总结了伤寒后期辨经取穴须以截法拦断病势,亦是担截法的灵活运用。

2.2  担截指导针刺手法

《灵枢·小针解》载:“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因此笔者推测《针灸问对》中“担则气来,截则气去”应是指针刺补泻,即担法使气盛,截法使气虚。就针刺角度及方向而言,《拦江赋》中云:“但遇痒麻虚即补,如逢疼痛泻而迎”,是遵《内经》中补虚泻实之义。《灵枢·终始》曰:“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即为迎随补泻。古人认为痒麻以虚证居多,适合担法,令针尖随经而刺,顺势运气;疼痛以实证居多,适合截法,令针尖逆经而刺,迎之而上,是将担截贯穿于迎随补泻之中。就针刺深度而言,赋中云:“春夏井荥宜刺浅,秋冬经合更宜深;天地四时同此数,三才常用记心胸。”说明人体气血因时而变,针刺深度亦有天人地三才之别,皆未背离《内经》中“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的思想。

《拦江赋》文末一句“按定气血病人呼,撞搓数十抱针扶;战提摇起向上使,气自流行病自无”,强调手法之重要性,皆以担截为指导来灵活应用,不必拘泥。如王乐亭教授创立的“除菀截龙法”治疗串腰龙,取龙头、龙尾、龙眼穴刺血,迫血外泻,祛除病邪,作用迅捷,又称“强通法”,专为邪实而设,属于“截”;带状疱疹后遗症期可采用“贺氏三通法”之“温通法”,于皮损周围及龙头、龙体、龙尾处用毫火针散刺,属于“担”,此为担截相随、刚柔并济思想指导针刺手法的体现。

  • 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不代表本刊观点,非针灸专业人员请勿随意尝试。

发现“分享”“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