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丨彭裕商、彭邦本主编:《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附:前言、目录)

 許學仁 2022-07-07 发布于中国台湾

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全2册)

主编:彭裕商、彭邦本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2022年5月

定价:580元

ISBN:978-7-5531-1425-5

前 言

徐中舒(1898年10月15日~1991年1月9日),初名道威,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先生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名学者,尤其深受王国维先生的影响,树立了“新史学”的观念。以后更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他将古文字学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文献学和工艺学相结合,创造性地把王国维倡导的“二重证据法”发展成为“多重证据法”,并身体力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撰写发表了《从古书中推测之殷周民族》《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耒耜考》《再论小屯与仰韶》《陈侯四器考释》《金文嘏辞释例》《井田制度探原》等大量原创性的学术论著,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1928年,徐中舒先生应聘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教授,1930年经陈寅恪先生推荐,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编辑员,两年后升为研究员。30年代初参加整理清代内阁大库所藏明清档案,成绩卓著;同时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课,讲授“殷周史料”。抗战爆发后,应中英庚款与四川大学的协聘,徐先生来到四川大学历史系,此后除短期在武汉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兼课外,终身执教于此,并长期担任历史系主任。

50年代以来,徐先生又先后兼西南博物院长和四川博物馆馆长,在川大创办考古专业,为我国尤其西南地区的文博考古事业尤其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尽管“十年动乱”使徐先生横遭迫害,但“文革”一结束,他就在拨乱反正的历史转折中迅速焕发学术青春,连续撰写发表了《西周墙盘铭文笺释》《论商於中、楚黔中和唐宋以后的洞》《西周利簋铭文笺释》《对古史分期问题的几点意见》《夏史初曙》《论殷周的外服制》《周原甲骨初论》《关于夏代文字问题》等系列引领学术发展的重要论文,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甲骨文字典》和《汉语大字典》也产生了广泛的学术文化影响。与此同时,徐先生继续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并先后出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2018年,正值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为了缅怀徐先生数十载教书育人、桃李芬芳的杏坛生涯,弘扬其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徐先生生前长期任教的四川大学联合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发起和主办,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于2018年10月19-22日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和成都家园酒店举行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学者170余人出席这次学术盛会,提交论文约140余篇。会议得到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四川大学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甘霖,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等领导出席会议,甘霖同志在致辞中高度评价徐先生的道德文章后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事与传统文化有关专业的学人,要有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理解并继承徐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初心情怀,接续其学风学问和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阐旧邦辅新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为万世开太平作出中国学人独特的贡献。

会议按徐中舒先生学术思想研究(包括生平回忆)、先秦史研究、古文字研究和巴蜀文化研究等分论题,展开了热烈的分组和大会研讨。会后经学者们认真修改完善其与会论文,最终形成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论文集,可谓成果丰硕。

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行和与会论文集的编辑出版,得到了多方面的宝贵支持。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会议,并且为会议提供了经费保障;四川省历史学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巴蜀书社、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三峡博物馆等单位积极协办会议;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全体同仁和在读研究生都积极投入于会议的筹备和会务工作,并配合巴蜀书社认真进行会议论文集的编校工作。值此论文集出版之际,我们谨向大家、向莅临这次盛会并惠赐大作的海内外学者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谨以这部论文集敬献徐中舒先生之灵!

编 者

目 录

——上册——

第一部分:徐中舒先生学术思想与成就研究

徐中舒先生遗札考述  陈力(3)

《左传选》出版始末——以徐中舒先生和郑天挺先生往还书信为主的梳考  何刚(18)

徐中舒先生青铜器纹饰研究述评  侯书勇(32)

平实风范最难寻——徐中舒先生影响的两位台湾学人面相  胡开全(44)

古史多重证据法与综合研究——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  胡昭曦(51)

徐中舒之问与良渚文化再认识  李学功(60)

徐中舒先生古典文学研究述略  李懿(71)

记忆与领会:徐中舒先生学术思想之我见——纪念先生诞辰120周年  李映发(79)

徐中舒先生对《易经·井卦》井意象的辨正  潘殊闲(89)

论徐中舒对胡适的批判——以《试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并批判胡适〈井田辨〉观点和方法的错误》为中心  乔世华(95)

徐中舒先生的“两论”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巴蜀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  谭继和(101)

陈寅恪与杨树达学术交往略论  王川(110)

经史问何年,锦江读书灯——追忆四川大学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  王国巍(126)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思想论析——读徐中舒先生《古诗十九首考》  杨兆贵、蔡超(130)

“贡助彻”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张广志(142)

怀徐师  张广志(155)

徐中舒先生佚著《尚书讲义》校读记  赵灿鹏(158)

徐中舒先生的明清史研究——以《明初建州女真居地迁徙考》为中心的探讨  朱忠文(171)

第二部分:先秦史专题研究

试析春秋第一“妈宝男”——共叔段  白国红(179)

楚漆器相关论述评议  邴尚白(185)

礼乐文化传统与老子、孔子的思想  陈寒鸣(195)

关于后稷弃的时代问题  杜勇(206)

数术与先秦的军队  耿雪敏(212)

《逸周书》所见周公对成王之训诫述论  桂珍明(217)

齐国何以得名“齐”  国光红、周丙华(228)

城竟莫校:周代筑城与列国边防  韩虎泰(237)

试论犬戎与猃狁的关系  何艳杰(249)

论《周易》的性质与《易》理的构成  何崝(265)

《诗经》所见周武王  黄怀信(290)

从“殷人服象”到汉代画像“骑象图” 探讨  黄剑华(300)

春秋“卿”“大夫”称谓的两个辨正  惠翔宇(328)

封人与封人文化——中国文化起源初探  江玉祥(337)

有秦行法效率考论  李毅忠(351)

中国传说历史时期姓氏文化刍议——纪念先师徐中舒教授诞辰120周年  李仲立(364)

《国语》中所见春秋时代的思想文化  刘宝才(376)

关于中国早期冶铜问题的思考  刘俊男、易桂花(386)

《诗·豳风·七月》与《周礼》“豳诗、豳雅、豳颂”之关系考述  刘茜(396)

西双版纳指定服役制度研究  卢中阳(403)

“汤德”考论  罗运环(415)

早期部落间的权力斗争与鲧之死因试探  吕亚虎(424)

战国之前“刑法”考述  宁全红(431)

蜀道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文献与出土资料的互证探讨  彭邦本(453)

先秦民族史观钩沉——兼论周朝夷夏之辨  彭华(468)

仁义·礼乐·忠信:荀子求实的价值观  舒大刚(480)

相互成就:孔子与《春秋》关系新论  王丁(488)

从《周易》与《诗经》的关联看其撰成时代  王化平(499)

秦西汉怀德县小考  王辉(519)

秦国崛起原因新解  尉博博(524)

古玺印释地三则  吴良宝(532)

《国语》“侯卫宾服” 释义与西周的外服关系  武刚(536)

略论德与宗族之关系——以晋国郤氏、栾氏、赵氏宗族为例  谢耀亭(543)

楚先祖的性质与世系  尹弘兵(554)

《春秋左传注》“缮完、葺墙”释义辨正  张卉(564)

先秦巫者的生产巫术活动考察  赵容俊(韩国)、金炫抒(韩国)(568)

服与等级制度  赵世超(583)

对《汉书》的几点评价  周九香(595)

禹、启、太康传说的考古学对应问题——兼论二重证据法的适用限度与夏文化探索和夏史重建的路径  周书灿(602)

“韦编三绝”新说——兼及古籍称经的由来  朱彦民(615)

——下册——

第三部分:古文字专题研究

槐簋銘文考釋  曹锦炎(631)

《岳麓简(伍)》“腏”字的读法与相关问题  陈剑(638)

金文所见西周授民授疆土再探讨  崔存明(646)

卜辞“戈”方考  丁军伟(654)

浅析先秦铜剑随葬位置及其礼用功能  樊森、黄劲伟(660)

禹鼎铭文新释  冯时(676)

谈谈霸伯山簋的自名和青铜器中旧称所谓的波曲纹 付强(681)

甲骨文中以饕餮眼睛为字形的“目”“臣”字考  郭静云、邱诗萤(687)

垂鳞纹来源小议  韩文博(697)

铜器铭文所见曾国职官及其身份举隅  黄锦前(704)

由清华简《系年》的“廉”字说到金文的“蔑廉”  黄锡全(711)

花园庄东地甲骨字根的初步分析  季旭昇(722)

释甲骨金文中的“卬”字  鞠焕文(742)

本义从偏旁所属的字中求  林小安(754)

《耒耜考》补正  林沄(765)

它簋同义连用浅析  刘义峰(770)

利簋铭文中“图片”隶定申论  吕治(773)

甲骨文中有关帝的新材料一则——兼论卜辞中的“帝若爻”“帝弗若爻”  牛海茹(780)

关于古代典籍的今注今译  彭裕商(792)

秦汉文字考释三题  苏建洲(795)

甲、金文“图片”字补说  王宁(803)

甲骨文的“符号学美学”阐释  王小平(813)

商纣王都朝歌说新解  徐明波(826)

高青陈庄墓葬的礼器器用与周代族群的华夏化进程  杨博(831)

论周初殷遗民所铸铜器铭文的特点与判定  叶正渤(839)

甲骨文“㱃”字补说  袁伦强、李发(844)

西周金文所见晋地戎祸考  张程昊(853)

齐系金文及相关研究三则  张俊成(865)

《乘盨》历日考  张闻玉(875)

上古汉语表方所介词“在”的对比研究——以《今文尚书》、甲骨和金文为例   郑继娥(879)

甲骨文“新”字文化考释——兼论“新昏(婚)”“其命维新”所体现的“天命”与人文  周丙华(889)

师虎簋铭文补释  周博(899)

毛公鼎铭研究拾遗(二则)  朱其智(905)

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㰷吾先君”的倒装结构  朱学斌(912)

第四部分:先秦、古文字交叉研究

从秦、楚《日书》看“子卯不乐”礼俗的形成问题  邓国军(921)

由出土文献看西周君臣“仇匹”关系  龚伟(930)

多维视野下的战国楚地太一信仰述论  郭成磊(941)

商周时期的貊族研究  何景成(956)

略论指定服役制度下的两类西周册命金文  黄明磊(963)

秦汉简牍研读札记  李洪才(980)

郭店楚简所见“子思之儒”政治观辨析  李健胜(985)

春秋楚国“棠”地地望补证  李世佳(993)

上博藏楚简《有皇将起》分章释文与解说  刘信芳(1000)

早期“官人”之术的文献源流与清华简《芮良夫毖》相关文句的释读问题  宁镇疆(1010)

襄成环权铭文校释  王伟(1022)

甲骨文“冎”“骨”辨释  王晓鹏(1026)

清华简《厚父》性质探析  吴毅强(1040)

从清华简《金縢》看“书”类文献的若干问题  谢科峰(1057)

传世曾伯漆簠及相关问题说略  徐少华(1069)

《李君碑》《裴君碑》释文补正  伊强(1074)

西周中晚期册命金文所见“五邑”新探  邹芙都、查飞能(1079)

《尚书·多方》的编次问题新探  邹家兴(1088)

巴蜀历史记忆的类型及意义解读  陈世松(1100)

民国时期西康地区贡噶岭事件考论  陈鹤(1113)

“不闻蜀人有善书者”:书法史视野下的汉唐巴蜀文化解析  黄博(1123)

秦人入蜀与蜀地农业发展探论——兼论蜀守遴选问题  李钊(1132)

四川盆地的文明化进程新探  林向(1147)

羌人南迁与“蜀汉徼外”民族关系的递变  刘复生(1153)

介绍一本美国学者关于谯周的著作  龙达瑞(1162)

论早期巴人的起源于汉水上游及其迁徙  马强(1169)

再论秦与巴蜀文化——从出土文物看秦与巴蜀文化的互动  秦彦士(1176)

“蜀”之上古音辨与形义考  沈博(1182)

历代周敦颐文集的版本源流与文献价值  粟品孝(1189)

从李冰治水看秦之治蜀  汤新钊(1201)

中上古蜀人的来源、结构与层次  汪启明(1206)

清代郫县诗人盛大器研究三题  王燕飞(1219)

巴蜀原始交换的发生与早期商贸活动  张学君(1228)

论先秦时期的蜀族及其四川得名“蜀”之由来  钟周铭(1236)

相关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