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化

 激扬文字 2022-07-07 发布于四川

作者题记: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农村这片神奇的土地。

(一)

早几天到乡下老家,耳闻目睹了以下情况:

①一户王姓人家,王公公不慎摔倒躺在床上,全程由王婆婆照顾,医疗费农合报销了一部分,余下的由三个儿子分摊。儿子们都在城里打工买房,每个平均生育两个小孩以上,没时间过来护理,只能轮流抽空过来看望。自家农田无力耕种,已给别人去耕作。

②一户黄婆婆年近八旬,与二儿子住在政府兴建的安置房里,靠低保维持生活。二儿子在外偶尔做泥工,无法养活自己,四十多岁没娶上老婆。大儿子是城里下岗职工,五十多岁,也没有成家,生活比较艰难。自家田也没耕作,粮食需要购买。

③一户李婆婆年过七旬,丈夫系退伍军人,已故,享受政府低保维持生活。儿子无一技之长,临时在外打工,不善交际,早几年带回一女子,因嫌条件清苦跑了,如今再也没娶上老婆。女儿家里也负担重,偶尔过来看望和接济母亲。自家田地儿子也不愿意耕种,由别人去作,粮油等物资也在市场购买。

乡下队里十几户人家虽然房子很多,也兴建得很好,有的小洋楼比城里漂亮多了,但都是空荡荡的,大部分房门紧锁。偶尔一两户看见有老人居住,年轻人比较少。原来队里两季稻农田有的荒芜了,有的由种粮大户去耕作了。剩下来的留守老人一年一年离世,村里只有一栋栋孤房立在那里,年轻的下一代没有在村里生活过,他们的根没在农村,所以对农村没有感情,更不可能去建设和振兴乡村。

(二)

由于实行市场经济,我国取消了农业税,农民对国家没有上交任务,大部分剥离出来的剩余农动力,为了追求发财梦想都纷纷涌向城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大量劳动力。他们在城市购置了房产,成立公司,开铺做店,经营厂矿,城市最近二十年来发生了前所未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的振兴,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手机和网络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

原来我们上学读书,不管是十几里山路,我们都是单独步行上学。而现在小孩上学,哪怕只有一里路,都是校车接送,还有长辈陪同,非常幸福。

原来我们小孩读完书后回家,还要做许多事,刈禾莳田喂猪,帮父母烧火煮饭,甚至帮父母洗衣送饭等等。而现在小孩回家后,父母早就把饭菜烧好,吃完后躺着看手机,无暇顾及父母在做什么,需不需要帮忙。

(三)

我们原来吃的粮食和蔬菜都是自己亲手种植出来的,土里生产什么,我们就吃什么,而且施用的肥料都是农家肥。家里养鸡喂鱼,都是用米或谷糠作饲料。而现在市场里出售的蔬菜都是反季节菜或者外地菜,鸡和鱼都是精细饲料喂养出来的。

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都是用土砖建成,上面盖的是稻草,夏天不热,冷天不冷,电风扇都没有,更不用说吹空调了。村里的马路是用卵石铺成的。而现在我们住的小区房都是钢筋水泥做成的,一栋房子一建就是几十层电梯房。城市里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城市公路是用水泥和柏油铺成的。一到夏天如果没有空调,我们将像蒸桑拿或淋浴一样,让你不知如何度过。

原来我们是不存在失业、没有事做的情形,大不了还有几亩薄田可以养活自己。那时候读完中专和大学是全部安排工作的。读完了初中或者高中,如果没有考上,我们就去学手艺,或者回家耕田搞副业,只要勤勤恳恳,不偷懒,都是可以有相当不错的收入。而现在全民读大学,博士应聘城管岗位,博士到中小学当教员,可见就业压力如何大,竞争如何激烈。

(四)

原来在农村是看不见闲人的,大家都在地里劳动,有时农活要忙得很早就出去,很晚才回来。老人只要能活动,身体健康,哪怕是七八十岁,都能在村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家里减轻负担。

而现在生活在城市,有些中老年人非常清闲,没事干,所以他们就在小区三五成群围坐在桌旁,一坐就是一整天,“斗地主”、“三打哈”,打字牌,吆五喝六,斗得废寝忘食,天昏地暗,干劲十足,乐此不疲。真是幸福惬意极了。

原来大家出行都是坐客运班车,或者骑自行车,一来可以缓解交通压力,二来可以锻炼身体。而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小车,有的还有几台,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我们出行非常方便快捷,但巨大的通行压力、安全事故和汽车尾气污染使我们面临严峻考验。

原来我们人与人交往都是面对面的线下接触,密切交谈,心与心距离很近,而且关心和了解天下大事往往是通过报纸和杂志传播的。但现在我们交流、联络、获取信息、购买商品等等凭借一部手机就可在线上全部完成。报纸和杂志销量下降,即使单位订购了,邮递员早上送过去,晚上报纸和杂志原封未动被送进了废品收购站。

(五)

高度的人口集中,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不仅使就业面临巨大压力,而且使城市资源、交通运输、气候变化、环境卫生、疫情防控等等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同时也使人们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道德伦理、处世观念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们要敏锐地觉察和分析中国社会变化的深层原因,并高屋建瓴地采取着眼于国情而又兼顾国外的切合实际应对之策。我们不能短视,也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只顾正能量而不看负面影响。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中华民族有强大的发展潜能,但也要有忧患意识勇敢地面对我们的短板和不足。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是我们的优势和底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但也是软肋和弱项。一旦处理不好,将会给我国的发展成果造成不可限量的结局和后果。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宁可慢一点,稳妥一点,不要过分地铺摊子,上大项目,搞所谓政绩工程。我们应立足于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这个基本国情,多做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作,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保护好我们美丽的家园,充分地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扎扎实实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章,如是何愁中国农村不兴?何愁中国经济不兴?何愁中华民族不兴?

打开网易新闻,阅读体验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