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潜龙在渊,腾必九天

 朝晖图书馆 2022-07-08 发布于河北

@真知新坐标


《老子五千言》被誉为“万经之王”,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字字珠玑,一共5162个字。

但是,老子却在之中一共提了十次“弱”和十一次“柔”,足可见道家思想中,对于“柔弱”的强调!

所谓:

“人刚我柔谓之走”———《太极拳论》

“极柔软然后极坚硬”———《十三势行功心解》

“欲刚先柔,欲扬先抑”、“柔能克刚,以退为进”、“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太极拳论》。

说的是在战术中,要能避敌之锐,不以硬碰硬,在顺和随意中抓住有利之机瞬间击倒对方。

“百炼钢敌不过绕指柔”、“天地之道,刚柔互用,刚能胜柔,如刀断肉,筋骨齐开;柔能胜刚,小可制大,四两拨千斤。故而,刚柔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用在为人处事上,是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懂得灵活变通,不能过于死板、耿直刚硬,否则难于成事也容易吃亏。

做事不要逞能,不急功近利,也不要凡事强出头,有的人性格就是刚强,事事要强,非要盖过别人,这种性格的人,能力普遍也都很强,往往是可以做出一番事业。

但也恰恰由于做人做事过于好强,总自认为自己是最厉害的,喜欢专断独行,总想让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凡事亲力亲为,不相信别人能做好,即使别人做了也难得到认可,久而久之难免遭致别人的反感,不愿共事或跟随,最后落得一身疲惫,孤家寡人。

“枪打出头鸟,烦恼皆因强出头,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要懂得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就像那首诗写的,即使“江上有奇峰”,也是“锁在云雾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要静候时机,厉兵秣马,蓄势待发,关键时候显身手,时机成熟时,一鸣惊人。

再者,一个人的能力再强,能次次干过团队力量的有几人?

更是切记,若自身没有几斤几两,千万别假装本领强,死要面子活受罪。

也有些人,稍微取得点成就或者小权利,就狂妄自大,嚣张跋扈,张扬显露,不可一世。

这样,不仅显示了自己的无知和浅薄,更是不知不觉间伤至了他人的尊严和颜面,总有一天会招来他人的嫉恨与攻击,得不偿失,应了那句“人太猖狂必遭灾殃”

“刚强高调易招祸,柔弱低调得长生!”

古往今来,那些自恃聪明,爱卖弄、显摆的‬人,都没什么好下场。

而有的人,性格则偏于柔弱,惯于依附别人,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主见,唯唯诺诺,像个墙头草,风吹两面倒。

所谓空袋子立不住,太柔弱故难成气候。

事事都有两面性,好的和坏的,有利的和不利的,而真正聪明的人,知道避开“葱蒜定律”,深藏不露,有见地、有主张,更善于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柔弱不是懦弱、软弱,懦弱是因为无能而不敢为;骨子里软弱的人是内心缺乏进取或反抗的意愿,承担不了责任,扛不住压力。

柔弱则不然,“将欲歙(翕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白话文:将要收合的,必先张开;将要削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取去的,必先给与。

柔弱是表面看着弱势,实则是蛰伏起来的低调,内心不忘初心,充满斗志!

老子在第二十八章说道:“知其雄,守其雌。”

“守雌”的前提是“知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白话文:

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事,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是谓“知雄”

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卑以自牧是谓“守雌”

做人“知雄守雌”,像铁一样,能屈能伸,无论面临什么处境,都能逆境不倒、顺境不飘!

但,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要恰到好处。

人靠本事吃饭,无论是靠脑子还是靠体力,总得露一手,虽然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但永远都不会露相的人,定然不是真人。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深藏不露的“藏”,是为了“露”,不可不露,不可露尽!

瞄准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毛遂默默无闻三年,没什么过人之处,轮到他发力的时候,他自己说:

“吾乃囊中之锥,未曾露锋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脱颖而出。”

“锋芒”原意‬是“刀剑等锐器的刃口和尖端等”,平时不露锋芒隐在剑鞘里,一旦出鞘,那将是“潜龙在渊,腾必九天;锋芒出鞘,谁与争锋!”

《老子》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辨若讷。”

同是在告诫我们,做人要低调,天狂有雨,人狂有祸,不妄自菲薄,也不自视甚高,因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骄傲源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

《庄子.山木》篇中有个“孔子困陈蔡”的寓言故事。

孔子被围困在陈、蔡两国之间,七天七夜不能生火煮饭。

太公任前去看望他,说:“你快要饿死了吧?”

孔子说:“是的。”

太公任又问:“你讨厌死吗?”

孔子回答:“是的。”

太公任说:“我来谈谈不死的方法。东海里生活着一种鸟,它的名字叫意怠。意怠飞得很慢,好像不能飞行似的;它们总是要有其他鸟引领而飞,栖息时又都跟别的鸟挤在一起;前进时不敢飞在最前面,后退时不敢落在最后面;吃食时不敢先动嘴,总是吃别的鸟所剩下的,所以它们在鸟群中从不受排斥,人们也终究不会去伤害它,因此能够免除祸患。

长得很直的树木总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总是先遭枯竭。

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

从前我听圣德宏博的老子说过:’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成就功业;功业成就了,而不知退隐的人必定会毁败,名声彰显而不知韬光隐晦的必定会遭到损伤。’

谁能够摈弃功名而还原跟普通人一样!

大道广为流传而个人则韬光隐居,道德盛行于世而个人则藏誉匿耀不处其名;纯朴而又平常,竟跟愚狂的人一样;削除形迹捐弃权势,不求取功名。

因此不会去谴责他人,别人也不会责备自己。

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

意怠鸟因为喜欢栖息在其它鸟群中间,不在群鸟之前,不落群鸟之后,因其独特的生存之道,不会遭遇生存危机和受到生命威胁,现在多用来比喻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之人。

老子在《道德经》中宣扬“守柔”,是因为,万物在初生之时,所呈现出来的都是一种非常柔弱的状态,但是却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以及无穷的潜力!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白话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初生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

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才华出众像个傻瓜,善辩之人木讷哑巴,避免锋芒毕露,懂得明哲保身的“老滑”哲学,若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

“真正的富人,财不露白;真正大智慧的人,不显山不露水;真正厉害的人,不动声色。”

他们深谙“锋芒招杀气,圆通显和气”之理。

孟非语录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所有的优越感,都不是来自容貌、身材、知识、财富、地位、成就和权力,只来自于缺乏见识和悲悯。”

《庄子.山木》篇中还有一个故事。

庄子行走山中,见一棵大树枝叶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砍伐,便问是什么原因,(伐木的人)说:“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

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

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

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

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慧极必伤,强极则辱,谦谦公子,温润如玉。

《道德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白话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

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我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之相争。

所谓是“水曲流长,路曲通天,人曲顺达”。

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