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框架思维”

 异乡的走廊orow 2022-07-08 发布于内蒙古
真正的高手做事,离不开另外一种思维模式【框架思维】。今天读《框架思维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一书,带大家一起研究“想清楚·说明白·做正确”背后的思维逻辑。

过往你接触的认知体系、结构、系统、元素等概念,这些底层的东西,在科学界有不同说法。而一个最流行的说法就是:框架。没有框架,再多的努力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

框架越完整,思考就越全面,越有解决问题的章法。
  • 【框架思维的发展历史】

图片


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是框架理论的创立者。1975 年,明斯基在论文“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中提出框架理论。

他认为,当一个人遇到一个新情况,或者对当前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他就会从记忆中选择一个叫“框架”的结构,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框架”细节来适应现实。

一开始,框架的定义是基于人工智能角度来定义的一种框架数据结构。一个框架的顶层(top levels)是固定的,表示固定的概念、对象或者事件。底层(low levels)有许多终端+槽(slots),由特定的实例或数据填补,每个终端都可以指定其赋值必须满足的条件。

举个例子:
一个表述“椅子”的框架,可能会有表述座位、靠背和椅子腿的一些终端。要表述一把特定的椅子,只需要在相应框架的终端里填入一些结构,这些结构就会更细致地表述这个特定的椅子的靠背、座位和椅子腿等特定的特征。

  这样,框架就可以表述各种信息,比如常见的 5 个W,也就是何因(Why)、何事(What)、何地(Where)、何时(When)、何人(Who)。多个框架关联在一起就组合成框架系统。

后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同样重视框架。《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同样提出要善于利用框架思维。
图片
与明斯基将框架作为人类与机器人的底层运算机制不同,卡尼曼更关心的是人们的决策与判断如何受到框架的影响。这就是他与同事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的【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一个问题的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本书的总体内容是如何打造认知框架,如何培育框架思维的新书。

在明斯基、卡尼曼等前辈开创的框架研究基础之上,作者再一次强调了框架作为人类基础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忘掉“跳出框框思考”那些扯淡的结论,学会在算法时代与大数据时代更好地优化自己的认知框架。

  • 【框架底层要素】
三个要素「因果律」「反事实思维」「约束」三要素决定了框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图片


框架赋予我们认识能力(由于因果律)和行动能力(通过反事实思维),确保我们的认识和行动有意义(通过恰当的约束)。

要素一:因果律
因果关系是构建框架的一个基本要素。因果关系就是从原因推论出结果。因而我们能够在行动之前,预测出每个决定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帮助我们不断优化自己的心动方案。

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洞察谜题 : 用简单的数学模型探索复杂的因果关系

人类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够把因果推论转化为框架。这些心智模型就成为可供反复利用的模板,可以不断应用到新的环境中。它未必完美,但灵活,可以相互替代,不仅减轻了我们的认知负担,而且大大减少了决策时间。

那么,更好地以因果模板进行思考的方法:
(1)至少先要有因果模版意识。
(2)在思考问题时要懂如何去利用它,停下来问自己,“发生这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我是怎样解释的,这些解释是否正确呢?”

要素二:反事实思维
它是以目标为导向,透过现状做出各种预想,以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问题。反事实不是空想幻想,而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让我们利用已知的信息,去想象缺失的信息,填补想象世界的空白,让我们想象不同情况下事态的演变。

反事实思维和因果推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因果关系,我们将被淹没在一片无意义的事件海洋中,漫无头绪;如果缺少了反事实思维,我们将被现实所困,毫无选择余地。

反事实思维的亮点在于:
(1)反事实思维可当作是对“因果决定论”的一种制衡。因果决定论认为道路只有一条,但是,当你想象另一种可能性时,也会想到不同的原因。
(2)反事实思维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因果思考者,当你看见更多可能性时,视野也会被拓宽,而不会被困于泥淖。
(3)反事实思维方式适用度更高,比用纯粹的概念术语思考,想象某些不存在的东西更容易。
(4)可以激活我们的隐形知识,发现更多创造性解决方案。
(5)给人一种使命感,使我们从理解转向行动,从领悟转向决策。

要素三:约束
人类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不一定对你的行动都有参考价值,适当的约束才能让我们合理发挥想象力,有效释放创造力,为决策及行动提供正确指导。

三条指导原则:
(1)可变性:指选择可以改变的约束;
(2)最小变化:指对约束应仅做微调,而非彻底改变;
(3)一致性:指某个约束的改变不能与另一个约束产生矛盾和冲突。

如何更好地建构和运用框架,作者总结了五点建议:
(1)发挥框架的作用。框架建构时刻都在发生,但它可被专门用于改进决策。
(2)有节制地梦想。运用一个框架意味着迅速高效地识别出适合的选项。
(3)聪明地重构框架。转向另一个框架可令你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但它也有风险。
(4)条件很重要。你可通过认知多样性提高建构框架的能力。
(5)超越自我去思考。社会的作用是确保框架多元化,以便在变化之际获得最优的应对之策。

最后一句话认识框架思维:我们所选择和应用的心智模型就是框架。

【框架思维】帮助我们把握现实世界,进行归纳总结或抽象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并类推至更广的领域。从容应对各种新情况及复杂问题,而不必凡事从头开始。

最后,全文的脑图。

图片


变化的世界,不变的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