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友谊浅析《大盂鼎》铭文——同时期铭文对比(上)

 鸿墨轩3dec 2022-07-08 发布于内蒙古

2017-08-09 20:00

王友谊、王学岭、刘颜涛、张建会、张继、管峻六位老师共同推出。大家还可订阅《书法》杂志、《书法报》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讲过,西周早期的书法尚处商、周两朝的过渡阶段,金文的风格正在慢慢交汇、融合,商代遗风中那些富有装饰美和规范化的元素被保留、借鉴。我们之所以将《大盂鼎》作为学习范本,其一是因为它沿用了商代的铭文字法,其二是它的章法有别于商代和同时期的金文,也为西周中后期的铭文开拓了新的章法范式。作为与《大盂鼎》同一时期的金文作品,《沈子它簋》的铭文有着怎样的特征?它的章法结构又是如何处理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比较分析一下其中异同,发现《大盂鼎》的特殊之处。

《沈子它簋》铭据传1931年出土于洛阳,铭文内容共计130字。铭文与沈氏宗族相关,是沈子宗向大宗的祝辞,因残损严重,现己不易通读。

我们临的第一个字是“”,第二个字是“”,第三个字是“”,“它曰拜”,这个“拜”在金文中有许多写法。

第四和第五个字是“稽首”,“”先写右边的部分。

第六个字是“”,“敢”字明显上下脱节,和《大盂鼎》中的“敢”字有相当大的差距,它的上下两部分拉开了,造成中间的空间很大,但这两部分实际上是组成一个字,还捎带着有点阔笔,把它补齐,这是“敢”。

第七个字在铭文中由一个“”与一个“”组成,这个字的读音还有待考证。第八个字是“”,“邵”字本来左上部分应该开口向左,但这里的反过来了。

第九个字是“告”。第十个字在原帖中已经看不清了,我分析它是“吾”。第十一个字是“考”

第十二个字“”和《大盂鼎》里面的“令”有区别。《大盂鼎》里面的“令”字下部横画是超过上方“人”部的,这里的“令”字则很圆融,同时也拉直了最后一笔竖画。

第十三个字,“”。第十四个字很俏皮,右边的部分像是画一个小鸟,这个字是“”。

《沈子它簋》《大盂鼎》铭有明显的笔法、章法的差别。此铭文书法与西周同时期金文的古拙、谨严而不同,更显圆熟空灵,字形大小变化明显。在结体上有别于商代乃至同一时期金文的圆熟,笔画的长短、粗细、疏密任其自然,使得通篇交互、重叠、错落。通篇采用散淡自然的有行无列的章法,字与字之间排列顺其自然,穿插交错、跌宕起伏,加之大小变化丰富,通篇较《大盂鼎》而言,丝毫未见修饰之感。在笔法上也是灵动自然,毫无做作与修饰,任其自由书写,行气随形而定势。

隶 书

篆 书

三品学院“张建会《礼器碑》与《张迁碑》”隶书班、张继“《石门颂》”隶书班报名已停止,“王友谊《大盂鼎》篆书班”正在火爆招收学员中。

这节课,我们简单地分析了《沈子它簋》铭的字法、结构以及章法,在字形结构上,它相对自由,章法是有行无列,根据字的大小来处理章法,很活脱,很自然。《沈子它簋》铭从整体来说没有像《大盂鼎》铭的庄严和略带修饰之感,更趋向于艺术的本真,追求自然,追求空灵。它和《大盂鼎》严谨不同,更呈现出于自然、灵动之美。

下一节课中,我们将继续分析与《大盂鼎》同一时期的另一篇极具特点的铭文——《令鼎》。关注三品课堂,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