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博宇:一门课·一本书·一段情——《红楼前梦》读后

 古代小说网 2022-07-08 发布于江苏


新书问世总是令人激动不已。犹记大二在出版社做实习编辑时,曾处理基本的编校工作,而这次作为作者之一参与《红楼前梦》的创作过程,见证她的呱呱坠地,心境之变化可借用陈师道《示三子》中的两句诗来形容:“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红楼前梦:曹雪芹未写的人生传奇》,苗怀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版。

但在创作之外横插一脚、妄加评论,则难保不会开出一张“空头支票”。1850年,法国批评家圣勃夫在《乔治·桑的〈魔沼〉〈小法代特〉〈佛朗索瓦·勒·商毕〉(1846-1850)》一文中指出:“作者提出了一个哲学概念,而我一看到一个哲学概念替小说做广告,总是提心吊胆。”[1]

简言之,圣勃夫所质疑的是《魔沼》的正文能否实现作者在序言中的慷慨陈词;同理,我的阐释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种理念或愿景,至于《红楼前梦》的完成度如何,还需留待读者诸君的评判。

话说回来,孟子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君子“三乐”之一,[2]苗怀明师常年扎根本科教学一线,经过二十年的不懈探索,“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红楼梦》研究”两门课程不断创新,累累硕果汇成《明清文学的青春解读》与“红学三书”四本书。其中,《寻梦金陵话红楼》《南京大学的红学课》珠玉在前,二书侧重探索观照《红楼梦》的多元视野,而《红楼前梦》的意义更在于提供一种跳出《红楼梦》的可能路径。

《南京大学的红学课》

众所周知,《红楼梦》的残缺宛如塞壬的歌声,引诱古往今来无数作家填补空白,而两百多种狗尾续貂之作就是触礁的见证。事实上,书稿的残缺并不影响《红楼梦》“美”的完整,没有结局本身也就是一种结局。

窃以为《红楼前梦》不是反向意义上的“续书”,而是旨在建构《红楼梦》的“平行宇宙”,因此,《红楼前梦》本质上是对《红楼梦》的“创造性误读”。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指出,诗的影响是由后代诗人对前代诗人的误读而进行的,这种误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实际上必然是一种误译”。[3]

但“创造性误读”并不等同于“误读”,而应建立在扎实的文本细读之上,所以我们动笔前均需梳理传主的人物关系、相关情节等,苗师也在课程中间专门安排了一次“开题报告”。

2021年红楼梦研究课程班合影

互评阶段,曾拜读胡钰学姐执笔的《受欺侮姨娘归地府 承斥骂小姐改性情——贾迎春前传》一回。学姐在《创作手记》中说:“我不太愿意去相信有把'懦弱’刻在DNA里的人,环境可以让她变懦弱,那么也就可以反向证明她曾经或许不那么懦弱。只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望和受到拒绝,才会让这个心智未熟的女孩失去希望和挣扎的动力。”[4]

因此,学姐从童年经历着手,突出迎春反抗的一面,为后来“二木头”性格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答。其实,《红楼梦》中的次要人物虽然也大都性格鲜明,但却趋于面具化,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足以令读者忽视情节中的漏洞,如“变幻莫测”的年龄等,[5]但像迎春之类的人物,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其他面向往往就会被遮蔽。

迎春有没有其他可能性?这是只有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才会考虑的问题,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已无余裕给予回应,《红楼前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红楼前梦》新书座谈会合影

《老子》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是个充满哲学意味的数字,在古汉语中表示“多”的意思。一方面,苗师在《前言》中透露,“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另一方面,“红学三书”所凝聚的《红楼梦》课程建设经验、“整本书阅读”理念与方法将在更广范围内得以应用,甚至衍生出更多、更新、更好的成果,所谓“三生万物”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楼前梦》并非终止,而是新的开端。

走笔至此,凝视着案前的《红楼前梦》,不免回想起课堂上的点点滴滴。《红楼前梦》是联结两届“《红楼梦》研究”班的枢纽,而完成初稿、互评、修改、校对等工作更是一段跨学期的“长征”,结课也远非终点,我们的情谊常存。

作者在《红楼前梦》新书座谈会上发言

最后,感谢《红楼前梦》的所有读者,对中文系的学生而言,“作者已死”是一条常识,《红楼前梦》一旦付梓,读者便有阐释、批评、误读等逐项权利。草此小文,只是作为读者的一孔之见,旨在纪念过去的一段时光与读书的一点体会,并向苗师的辛苦付出致以谢忱。



上下滑动查看注释
注释:
    [1] (法)夏尔·奥古斯丁·圣勃夫著,范希衡译:《圣勃夫文学批评文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21页。
    [2]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第339页。
    [3] (美)哈罗德·布鲁姆著,徐文博译:《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31页。
    [4] 苗怀明主编:《红楼前梦——曹雪芹未写的人生传奇》,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181页。
    [5] 参苗怀明主编:《南京大学的红学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7-25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