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林指月》(文艺鉴赏集 1) 三卷 音乐(西)

 徐树爱 2022-07-08 发布于山东

               浪漫而悲怆的舞步(1

                       ——肖邦舞曲赏析

      波兰舞曲源于波兰民间,是一种单三拍子的舞曲, 波兰舞曲通常是三部曲式或回旋曲式结构,是一种3/4拍子,中等或偏慢速度的舞曲。16世纪后半叶,被宫廷举行典礼时使用,依照歌词而作曲歌唱伴奏的舞蹈,具有庄重、华丽的波兰贵族气息。到了十七世纪成为独立器乐曲,十八世纪广泛流行于欧洲,19世纪之后,尤其是到了肖邦这里,肖邦早期波兰舞曲受贵族沙龙气息的影响,音乐风格比较华丽。后来他的波兰舞曲逐渐脱离了原来的贵族气息,注入了爱国主义情感成为爱国乐曲,音乐表现出戏剧性、史诗性、英雄性的特点。从他1830年的12月开始的艺术旅行他的生活便充满无尽思乡情、亡国恨。艺术旅行临行前,老师送他一杯波兰泥土至死存放身边。三十九岁他临终前对姐姐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在欧洲,肖邦写的16首波兰舞曲影响最大,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作于183810月的“Polonaise NO.3 Op.40-1”,此曲被称为《军队波兰舞曲》。最后一首波兰舞曲创作于1846年,名为幻想波兰舞曲“Polonaise-Fantaisie  Op. 61从其音乐风格来看,尽管在所有的肖邦作品中都具有来自波兰传统的音乐风格,但在肖邦的玛祖卡中更为集中地表现了波兰的民族风格。民族主义音乐的贡献,是他六十首马厝卡舞曲与十二首波兰舞曲。在玛祖卡中肖邦运用了直到当今仍为世界所仰慕的最美的波兰旋律,使得当今的音乐家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他音乐中独特的波兰风格马厝卡舞曲与波兰舞曲两种舞曲都是三拍,马厝卡是中庸速度,来自民间庆典音乐;波兰舞曲高雅,原是十六世纪宫廷庆典的配乐。肖邦将马厝舞曲带入音乐会,并将早期波兰宫廷生活的雄姿与盛况再度展现在人们面前。它令人想起过去民族的荣耀,也成为过去民族生活方式的特徵。对祖国和民族那火一般炙热的感情在马祖卡舞曲所独有的三连音节奏中涌动,将自己心中那段恋情融入到了对民间音乐的大爱之中波兰民族音乐融入于肖邦的血液中,在他的波兰舞曲中有一种质朴的情感。     

    肖邦从波兰舞曲的曲式结构看,肖邦的《波兰舞曲》差不多都是用规整的三部曲式写成,波兰舞曲的引子演奏,通过第一小节的核心动机,以类似模进的形式发展,询问性的动机中包含着内在的动力性和不间断性,充满着激动而不安的情绪。随着音程音域的扩大、密度的增加以及最后八度的进入,在音区不断升高中逐步将情绪推向巅峰。墨守陈规从来不是肖邦的个性,他最喜欢的转调起点是在未解决的属七和弦第三转位、特强音上开始,后面紧接着一串串快速的音阶,也经常通过减七和弦进行转调等,这些变化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个性的旋律,让其作品既不同于舒伯特那般诗情画意,不同于贝多芬那英雄史诗般慷慨激昂,也不同于李斯特那般技惊四座。在黑白键搭载的舞台上展现的是他自己所抒发出的激情澎湃,一旦与作品产生了共鸣,听众的心灵就会感到震颤,听众的灵魂将会被洗礼。

    从其速度看,速度是肖邦音乐中的灵魂。这种灵魂的灵感与波罗乃兹不无关系。波罗乃兹最初的起源是波兰民间歌舞,速度中庸自由,三拍子,肖邦在 A大调波兰舞曲中也遵循了这个特点。的波兰舞曲中自由速度的运用非常严谨,十分注重速度的演绎与处理。从波兰舞曲的节奏看,继承和发展了波兰舞曲原有特点,使其更为刚劲有力,其中最典型的节奏就是左手伴奏的节奏型,这是一个较为固定的节奏公式:即主题出现时左手伴奏节奏型常为一个八分音符和两个十六分音符以及接着的四个八分音符。这种节奏型几乎贯穿在肖邦的每首波兰舞曲中,是肖邦波兰舞曲的典型特征之一。这种节奏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前进的步伐,这正体现了波兰民族坚强、勇敢的性格。

    肖邦血统中有法国人的浪漫,他父亲原是一个法国人母为有教养的波兰妇女。 他自幼喜爱音乐,八岁上台演奏协奏曲,被誉为天才 从波兰舞曲的旋律来看,肖邦的波兰舞曲具有真挚、热情、柔和、宽广如歌的特征,其中最根本的特征是富于歌唱性。他在波兰民间音乐中找到了自己的旋律风格的源泉,那宽广、优美、富于歌唱性的曲调,常常是建筑在自然音节的进行和民间雕饰的基础上的,这正是斯拉夫民歌的主要特征。用民间曲调绝不是简单的直接引用,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创造并加以发展,鲜明地突出波兰民间音乐的特点,从而使他的音乐散发出一股浓郁的波兰泥土的芳香。

    《革命练习曲》本曲为有魄力的快板,c小调,4/4,“ABA”三段体式。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第一段c小调起经各种转调至降B大调,反映出极度的悲愤与激昂;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奔腾的音流和刚毅的曲调相结合而体现出来的。奏出代表着失望与愤怒的上下行音节,似狂浪波涛般滚动,犹如同仇敌忾的热血在沸腾,来表现作者悲愤的情绪;同时奏出壮烈的八度和音旋律,似号角般铿锵有力,渐强、渐弱的变化,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得知革命失败的噩耗时那种复杂激愤的内心活动。第二段主题具有明显的宣叙调特点,仿佛倾诉着内心的苦痛。情绪稍显平和,但仍是洋溢着满腔悲愤的曲调; 当乐章进入展开性的中段,呐喊式的主题进行反复、变化和发展,而且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高昂的旋律,将乐曲推向高潮。钢琴的高声部弹出一个激情澎湃、带有英雄主义的主题,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呐喊式的音调,在急骤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音响清澈、明亮,有如波兰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呼声。尾声出现了蕴含悲痛的曲调,寄托了沉深的忧郁和哀思。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再现,c小调起又经多种转调,最后回到c小调而结束。再现的音调加上变奏和装饰音,使音乐更富于冲击的力量,乐曲情绪重新振奋,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在一个叹息般的下行的旋律音调不断模进中,出现了富有特征的降六音,进一步加深了乐曲哀婉惆怅的情绪,由高音向低音冲击这冲击力一直冲向乐曲的尾声并在强奏的和弦上结束             

    《波兰舞曲op.44乐曲中保持同一个简单的节奏型,有些近似进行曲的节奏,保持紧张感,带有英雄性形象。每小节开头的重音弹踏声音不含糊。第一个音弹得坚定,果敢,而且低音声部每小节第一个音要深沉,有力,充实、丰满。为表现英雄的意志和力量,渐强的音程突出动力性节奏,表现坚定,沉着的战斗决心和百折不屈的意志。引子通过第一小节的核心动机,询问性的动机中包含着内在的动力性和不间断性,充满着激动而不安的情绪以类似模进的形式发展,由弱渐强,随着音程音域的扩大、密度的增加以及最后八度的进入,在音区不断升高中逐步将情绪推向巅峰。呈示部是具有回旋特点的五段体式,其插部中部为带变化再现的三段式结构,低声部八度深沉,给人稳定感。插部末端为歌唱性的段落,以连音奏法保持旋律的连贯、流畅,并产生抑扬顿挫的音色之美。呈示部描绘出两个既相互衬托又相互对比的音乐主题。第一主题仿佛有暴风雨前令人害怕的情绪,还混杂着对暴风雨大胆叫喊的声音。第二主题转入降b小调,音乐忽然安静下来,仿佛暴风雨已然停歇,触键力量应变得稍柔和些,随着旋律上行适当做渐强,第二主题的变化重复,第一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类似闲适的“田园风光”感觉。再现部最后颤音转入第一主题再现,将声音效果适当拉长,给人以过渡感。在第一段的基础上通过音区提高八度进行变化再现,进一步表现出英雄性形象。更加激情、饱满的情绪来演绎再现部,英雄性比之前更加强烈。主题的再次出现仿佛表现出波兰人民不断战斗的决心。随着音乐不断向前发展做渐强,乐曲尾声以逐渐寂静的方式结束,梦回现实,具有悲剧性色彩。

    《军队波兰舞曲》“Polonaise NO.3 Op.40-1” 第一段:A大调。在这一段中,作者充分运用了色彩性变调,生动地刻画出一群威武雄壮的波兰勇士,身着铠甲,腰佩战刀,雄赳赳地大步向前。第二段:本段之前有一个号角般宏亮的过门,紧接着出现的本段主题具有斩钉截铁般果断、刚毅的性格。从 D大调至降 B大调到 C大调的频繁转调。主题犹如嘹亮的军号声,伴奏部分有明显的进行曲节奏,就像是一支军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在行进第三段为第一段的严格再现。

    乐曲采用A\B\A三部曲式的结构。主部主题是生气勃勃的快板,刚劲有力,表现了军人高昂坚定的情绪该曲的旋律性非常强,而且八度双音让音乐更饱满,更能体现出军队列队行进的英勇形象。听上去有军乐的气势,因此才被冠 上这么个名字。传统的波兰舞曲是以风格雄浑、豪放而著称的,显示出波兰这个民族的尚武精神。波兰舞曲不似玛祖卡那样富有民间风俗性,而常具有庄重,华丽的波兰贵族气息,古典波兰宫廷贵族衣着华丽,在波兰舞曲伴奏下以庄重的步伐左边宫邸大厅,作为舞会的开始。所以波兰舞曲伴奏的舞蹈,也是一种步行舞,它的典型伴奏节奏是3/4而后的波兰舞曲曾是一种宫廷舞,没有什么上半身的动作,更多是队列变化和行进舞蹈。所以,节奏感特别要紧。军队波兰强调了这种节奏,发挥了波兰舞曲特有的行进节奏。

    这一舞曲也多少具有一些戏剧性曲中的主题旋律极为豪放、勇敢的军队性格仿佛看到了古代波兰的勇士们,那强健的体魄、豁达的胸怀、深刻而动人的虔诚融为一体,闪烁着骑士精神无比辉煌、壮丽,使波兰的气质显得更加高贵它的每一个音、每一个节奏,都闪烁着生命与力的光辉。此曲是肖邦所写的最华丽、最灿烂的波兰舞曲之一其强有力的“管弦乐式”的印象,给人以灿烂夺目的英雄凯旋进行曲的印象。

    《英雄波兰舞曲》“Polonaise NO.6 Op.53”这是波兰舞曲中的杰出代表,乐曲情绪与《军队波兰舞曲》相似,气势磅礴,威武雄壮一气呵成,既有慷慨激昂的,也有委婉悲壮、细腻优美、富有诗意的简直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交响诗。    

    全曲有一段庄严热烈的序奏开始,随后堂堂引出伟岸的英雄主题,一种略带沧桑的感情是英雄的风格 ,奔腾的气势排山倒海般袭来,充满力度的热情,本曲的主人公形象中倾注了作者全部的爱国热情。乐曲持续扩大作品幅度,一连串下降音制造了华丽雄伟的效果,而热切的情绪仍一刻不停地在指尖翻滚澎湃。肖邦在作此曲时,无限缅怀中竟仿佛听到了波兰先辈们的脚步声,眼前出现了他们全副武装地愈走愈近的幻影。此曲奔马节奏写成的对比性中段,描写了1683年英勇抗击入侵者的波兰国王约翰.勃比埃斯基的骑兵队。该骑兵队曾击败横行欧洲的土耳其人,保卫了祖国,也拯救了欧洲。故又称《骠骑兵波兰舞曲》。结尾处再度回到开头的主题,更加奔腾,接着渐弱,安排了一个隐匿的悬疑,是未尽的情感死灰复燃,创造出石破天惊般的效果。  

    《行板和大波兰舞曲》“Andante spianato and Grande polonaise”,大波兰舞曲创作于1830年,在肖邦抵达巴黎之前;而行板则创作于1835年,那时肖邦已进入创作的成熟期。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大波兰舞曲一对不能分开的姐妹篇,它是肖邦早期波兰舞曲中最为成熟的一首作品

   该曲分为流畅的行板和波罗乃兹两部分。这两首乐曲的情绪截然不同,大波兰舞曲雄浑激烈;行板缓慢抒情。Spianato来自意大利语,意思是平稳、平滑。行板的主题旋律是平滑的,它飘逸着音色变幻多样的音符,它抓住我们的心弦,缓缓的,将我们带入深思的境界曲子华丽炫技的装饰音演奏,不仅靠旋律的变化支撑,更多的是强弱的修饰,强弱的转换,强弱功能的延迟或休止。曲中的跳音、顿音、多连音,重音、轻音,强音、弱音,其将浪漫主义时期最绚烂的技巧都充分融入展现

    行板部分有点夜曲的味道,不仅曲调流畅,且魅力十足。它酷似威尼斯船歌,平静温和,仿佛不曾在湖面荡起一丝涟漪。对于行板部分,涅克曾有这样的评介:“令人想起悠闲安静、光芒四射的湖,轻快的小舟滑行在透明平静的湖面上,偶尔有岸边的倒影,然后小舟又继续滑行。”直到16小节之后,才从遥远的降E大调上传来正式的波罗乃兹曲调。

                                                        20168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