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录片《人生第二次》: 对东方式命运起伏的解构与守正,台网优势互补的高分样本 |主创访谈

 南京栖霞百仁 2022-07-08 发布于江苏
图片

纪录片《人生第二次》: 对东方式命运起伏的解构与守正,台网优势互补的高分样本 |主创访谈

央视网、SMG、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人生第二次》日前高分回归。

作为纪录片“人生三部曲”系列的中篇,《人生第一次》豆瓣9.1高分在前,众多观众对《人生第二次》不仅有期待,亦有预设。

按照常规思路,第二季的核心无外乎两种,一是继续“第一次”的逻辑,再拍一轮;二是以包含再婚、二胎、复读等常规意义上的“第二次”作为主题。

《人生第二次》的团队,选择了第三条路。

《人生第二次》总制片人张昊表示,“我们想要的不是重复,而是跟过去的自己告别,在原有的废墟上重建,将自己的人生轨迹换道。”

2020年初,在《人生第一次》最后几集播出前,总导演秦博及其团队接到任务前往武汉,当时疫情严重,“那种人生无常给我们的整体感受很强烈,也影响到了《人生第二次》的策划。情感浓度足够高的故事,可能更契合疫情当下人们的心情。”

“命运重启”随之成为《人生第二次》的切口。在秦博看来,“中国人面对命运很矛盾,有时觉得要努力改变,有时又讲究接纳命运。”第二次本质上想展示的是“中国人对于命运的抗争与和解”。

张昊表示,团队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来对“第二次”进行解构。最终《圆》与《缺》、《纳》与《拒》、《是》与《非》、《破》与《立》四组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选题构成《人生第二次》的全部。

在这样的立意下,《人生第二次》较之《人生第一次》,虽然同以观察记录普通人作为出发点,却也有着较大变化。在《人生第二次》还没有完全上线的时候,张昊说内部认为第二次区别于第一次的三个关键词,就是深刻、复杂、犀利。

这意味着整体拍摄难度的提升。如果说“第一次”的重点在于抓住关键节点,那么“第二次”想要呈现的,则是过程。

“面对命运转折完成蜕变,绝不是一蹴而就。这要求我们付出大量的成本,包括跟拍时长、后期打磨等。《缺》跟拍了近两年,《圆》的后期剪辑多达十几版。”张昊说。

目前看来,冒险是值得的。回归之际,《人生第二次》豆瓣开分9.5。

图片

《人生第二次》,命运重启

在总制片人张昊看来,《人生第二次》的诞生,带着些许水到渠成的意味。

《人生第一次》打磨了将近三年,直到2020春节上线前,整个团队开始审片。“当时对片子的品相已经有了很大的信心。加上正值年底,一边审片,一边要对上汇报第二年的规划,我们对于继续做这件事都很坚定。”张昊如此表述“第二次”启动的契机。

摆在团队面前的两个选择是,《人生第一次》2,或者打破原有的框架重新开始。张昊很清楚两个选项的利弊。

如果按照前者较为常规的方式来做第二季,自然能够将这一IP持续深入地打穿,但无形之中也对创作思路形成了限制。后者或许拔高了制作难度,但主创们的选择很一致。

“人生这个话题太丰富了,我们比较'贪婪’,不想陷在一个特定的框架里”,张昊说。

秦博也认为,《人生第一次》已经基本将不同人生阶段都呈现到了,但“之前没有人用人生所接受的不同挑战、命运变化,以及最后的离场等,来作为不同季的划分”,这显然是更具新意和挑战的方式。

多方一拍即合之下,“人生三部曲”的设定正式落地。

而从《人生第一次》到《人生第二次》,延续存在,改变亦有。

图片

张昊认为,不变的是,“坚持关注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坚持人文性,简单说就是有人情味。《人生第二次》的镜头保持着对于普通中国人的平视。”

而直观可见,《人生第二次》选题及表现手法更透着沉重,连带着时长和后期创作也有了变化。

张昊坦言,“人生第二次”的选题筛选层面是最难的,虽然立项的时候就对难度有所预估,但等真正开始筹备才发现比设想还要困难得多,“因为第二次不太好界定。”

基于此,主创团队第一步做的是将所有常规意义上的“第二次”全都剔除,再对母题进行解构。

不断打磨中,《人生第二次》的母题得以确立,即“中国人如何向命运进行抗争与和解”。“中国人面对命运很矛盾,有时觉得命运不公,要努力改变,有时又讲究安之若命,接纳命运。”秦博觉得,“第二次”本质上是东方式的对于命运的不同态度选择。

在故事筛选层面,张昊认为选择标准有两个,首先必须是普通人,同时有一些相对来说的代表性,另外一个标准,就是故事具有延续性。“我们可能更多的是想把过程展现给大家,而不只是一个节点。”

针对《人生第二次》的拍摄,秦博认为,作为一部观察型纪录片,与其他影视内容的最大区别在于需要“用时间换取日常生活中的戏剧冲突、故事浓度、紧凑的人物对白等”。

因此,秦博筛选的故事时必须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有命运转折的重大时刻,且允许团队在场;主人公对团队的接纳程度足够高;最好有一个可以观察的场域。随后,出狱重生、长跑少年、轮椅进藏等选题逐渐进入团队的视野。

母题确定,选题库在团队长时间的积累中逐渐丰盈,《人生第二次》踏上重启之路。

图片

抗争与和解,圆缺非对立

正式上线的《人生第二次》一共分为八集,分别为《圆》《缺》《纳》《拒》《是》《非》《破》《立》。

在张昊看来,“这样两两相对的逻辑,实际上与中国人一直以来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相照应。以《圆》《缺》为例,圆中有裂痕,缺失在弥合。彼此之间的位置甚至可以调换。”

“圆中有裂痕”,也是很多观众在看第一集《圆》时的最大感受。画面刚开始,阴雨连绵,亲生母亲占续莲的声音响起,“卫卓,你应该记得家里是开餐馆的……你叫人家拐走的时候刚满4岁零三个月”。

接下来,一段独白,一声叹息,一帧“团圆餐馆”的特写,两个失去孩子18年的父母的背影,似乎已经足够让人想象到这一集的内容,无非是如何寻找,是否找到。

但团队并没有止步于此。在《圆》当中,直到卫卓被公安机关寻回,这一集的主题才逐渐开始显露。

在被当作钟家独子养育18年后,卫卓迎来了人生当中的一场巨变。看似一场大团圆,却将两个原本毫无联系的家庭捆在了一起。一边是血浓于水,一边是养育之恩,卫卓开始试图在双方之间寻找平衡。

这个前期看上去迅速适应的青年,在养父喊出“这是一桩大丑闻”后,还是躲在了摄制组所在的房间开始哭泣。

片子最后,卫卓对着故土的山水大声喊着“我回来了”,回家之路已到终点,回家之路又好像尚前路漫漫。这是团圆,亦是缺憾。

图片
图片

《缺》的镜头对准了一群原生家庭有残缺的少年,在体育老师柏剑的助养下,踏上了长跑之路。早上四点四十分,孩子们睡眼朦胧。在昏黄的路灯下,少年开始奔跑。

“梦想之家”的长跑少年们心中似乎都有所缺失。当小金子面对柏剑老师“恨你妈妈吗?”这样的问题开始沉默着掉眼泪,只挤出一句“不知道”;在老师说出“恨是双刃剑”后,靠在老师肩头。观众都能看到,孩子们心中的缺口,就明晃晃挂在眼睛里。

但当一个多小时的片子放到最后,可心和小金子念着自己写给2035年的信,一个谈论梦想,说自己已经是一名警察了;一个说,“我是黑暗里的孩子,感谢你拉了我一把。你说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我信,我会一直跑下去的。”一切又好像圆满了。

在秦博看来,《人生第二次》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故事反复讲述“爱”和“怕”两种情感。“我觉得这是人性的底色。这两种底色会激发出各种不同的情绪,恐惧滋生猜忌,爱孵化勇气和信任。”

在各自的命运中,如何选择并下定决心,最终怎样向前行进,这是《人生第二次》贯穿内容始终的主题。


镜头内外的“真实”


在谈到《人生第二次》的制作过程中,秦博将“意外”作为关键词,用“数次焦虑”作为心态写照。原因无他,观察性纪录片所带有的“侵犯性”,贯穿始终。

想要故事呈现出足够的浓度,就必然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一定的“侵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并理解在重大时刻来临时纪录的意义。“我们这次的八个选题都很难,每一集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拍摄意外,终止、中断、反复。”

秦博仍然记得,在《圆》的拍摄过程中,还有一个案例。那个没能从养父母身上得到爱的孩子,面对警察的询问选择拒绝与父母见面。“孩子从小与亲生父母分开,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在'爱与被爱’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恐惧和无能。因为不知如何应对,所以选择躲避。”

但由于当事人最终明确表示拒绝拍摄,这个故事没能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张昊的回忆中,因各种原因中断的选题还有不少,老年相亲直播间,传统曲艺,秦腔等等,或是因为主人公身体问题,或是没能找到合适的人与故事,只能选择放弃。

在被问到此次拍摄过程中感到比较遗憾的事,张昊和秦博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长跑少年因疫情而不得不中止的马拉松比赛。

图片

跟拍一年多,看着孩子们坚持训练,一天天成长,秦博感慨,“纪录片只活在那些影像里,但即使拍摄结束,镜头关闭,影片放映,摄影机外主人公们依然在长大,在生活。”

镜头内外的真实,正是秦博认为的现实题材纪录片的最大价值所在。

秦博回忆起至今难以忘却的一幕:那是一个北方城市,几层红砖瓦楼,外面是铁楼梯。一家人坚持住在这样的待拆迁房里,哪怕推土机就在门口,只因害怕走丢的孩子再回来时找不到家。

所幸,孩子回来了。“我跟摄影师爬上铁楼梯,站在楼顶看着一家人在一片废墟中慢慢铺着红地毯,放挂鞭庆祝重逢。孩子像明星一样踏着两边铺了气球的红地毯走入家门。”

另一个让秦博印象深刻的是《人生第二次》的片头创意制作。几位主人公生命当中的重要瞬间被定格,在8段命运达到极致之时,多米诺骨牌在翻转,最终推出片名。这是由实拍加后期特效合成的。

在秦博看来,片头构思成功时的兴奋,抵不过几位主人公全力配合带来的感动,大家真的在团队的沟通下来到了上海,共同完成了片头的拍摄。

秦博觉得,“这已经超越我们日常做纪录片的边界了。大家认可我们这种纪录的方式,他们觉得这项工作是有意义的。回想起来这是一个很魔幻的时刻,就像一个电影的片场。但这些人物和故事都在真实的生活中。”
图片
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回归与迭代

《人生第一次》诞生于短视频元年之后,张昊所在的央视网视频中心纪实团队在思考和尝试后,基于央视长纪录和社会观察的基因,推出了这一纪录片。

与《人生第一次》同步于B站、腾讯视频、优酷等多个网络端口播出有所不同,《人生第二次》在出品方层面更加集中。

“《人生第一次》在B站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所以在完播之际,B站就已经确定了继续联合出品的意向。经过长时间跟进,B站将这一项目锁定,与央视网达成联合独播合作。”B站纪录片高级顾问朱贤亮表示。

在张昊看来,新媒体带给了纪录片创作者更为多元的支持路径。比如相比第一季较为整齐的旁白讲述,《人生第二次》几乎涵盖了当前所有的解说类型。在《圆》这一集中,为了坚持将作者性让位于客观真实,同时采用三种视角来最大程度还原故事全貌,这在以往纪录片当中是并不常见的手法,而新媒体给了创作者多元化表达的选择和环境。

近年来新媒体纪录片已是可见的趋势。在这次台网合作中,朱贤亮表示,传统纪录片和新媒体纪录片基于各自不同的诉求,在一些创作手法跟风格上,互相照应,充分发挥传播方法上各自的优势,取得了共赢的效果。

作为新媒体播出平台之一,B站也强化弹幕的表达和互动,取得了年轻观众的共鸣。

例如,当《圆》的主人公卫卓情绪奔溃,在摄制组所在酒店哽咽着问:“你说我这样做是不是真的伤害到他(养父)了?”时,弹幕上面几乎所有人都在说“你没有错”,这样正面的反馈对于卫卓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安慰。

在整个项目上线阶段,B站也邀请创作团队现身评论区来和用户互动。

早在《人生第一次》播出之时,众多受众对于主人公现状的关注就催生了第十三集番外篇的制作和播出。基于第一季的番外获得良好反馈,央视网联合B站针对《人生第二次》增加了“关于人生命题”的访谈。

当前的第一轮是主题预告,采访对象涵盖了《人生第一次》和《人生第二次》的主人公、各行业的佼佼者、B站UP主等,大家一起来阐述各自认知的“人生第二次”。朱贤亮说,“我们希望通过采访来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张昊看来,《人生第二次》的最大特点是回归和致敬。“从选题的社会性,到表达的克制,《人生第二次》都带有传统纪录片的味道。在一个短视频速食消费的时代,《人生第二次》最大的挑战或者说最大的创新是找回一些以前宝贵的东西,在当前环境下努力尝试重新呈现给观众。”

待第二季完播,张昊表示,团队会将前两季的东西复盘,再去开启《人生最后一次》,“既有人文的传承,保持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平视,也努力带给大家一些更创新的东西。”

图片



图片



图片



由央视网、SMG、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人生第二次》日前高分回归。

作为纪录片“人生三部曲”系列的中篇,《人生第一次》豆瓣9.1高分在前,众多观众对《人生第二次》不仅有期待,亦有预设。

按照常规思路,第二季的核心无外乎两种,一是继续“第一次”的逻辑,再拍一轮;二是以包含再婚、二胎、复读等常规意义上的“第二次”作为主题。

《人生第二次》的团队,选择了第三条路。

《人生第二次》总制片人张昊表示,“我们想要的不是重复,而是跟过去的自己告别,在原有的废墟上重建,将自己的人生轨迹换道。”

2020年初,在《人生第一次》最后几集播出前,总导演秦博及其团队接到任务前往武汉,当时疫情严重,“那种人生无常给我们的整体感受很强烈,也影响到了《人生第二次》的策划。情感浓度足够高的故事,可能更契合疫情当下人们的心情。”

“命运重启”随之成为《人生第二次》的切口。在秦博看来,“中国人面对命运很矛盾,有时觉得要努力改变,有时又讲究接纳命运。”第二次本质上想展示的是“中国人对于命运的抗争与和解”。

张昊表示,团队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来对“第二次”进行解构。最终《圆》与《缺》、《纳》与《拒》、《是》与《非》、《破》与《立》四组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选题构成《人生第二次》的全部。

在这样的立意下,《人生第二次》较之《人生第一次》,虽然同以观察记录普通人作为出发点,却也有着较大变化。在《人生第二次》还没有完全上线的时候,张昊说内部认为第二次区别于第一次的三个关键词,就是深刻、复杂、犀利。

这意味着整体拍摄难度的提升。如果说“第一次”的重点在于抓住关键节点,那么“第二次”想要呈现的,则是过程。

“面对命运转折完成蜕变,绝不是一蹴而就。这要求我们付出大量的成本,包括跟拍时长、后期打磨等。《缺》跟拍了近两年,《圆》的后期剪辑多达十几版。”张昊说。

目前看来,冒险是值得的。回归之际,《人生第二次》豆瓣开分9.5。

《人生第二次》,命运重启

在总制片人张昊看来,《人生第二次》的诞生,带着些许水到渠成的意味。

《人生第一次》打磨了将近三年,直到2020春节上线前,整个团队开始审片。“当时对片子的品相已经有了很大的信心。加上正值年底,一边审片,一边要对上汇报第二年的规划,我们对于继续做这件事都很坚定。”张昊如此表述“第二次”启动的契机。

摆在团队面前的两个选择是,《人生第一次》2,或者打破原有的框架重新开始。张昊很清楚两个选项的利弊。

如果按照前者较为常规的方式来做第二季,自然能够将这一IP持续深入地打穿,但无形之中也对创作思路形成了限制。后者或许拔高了制作难度,但主创们的选择很一致。

“人生这个话题太丰富了,我们比较'贪婪’,不想陷在一个特定的框架里”,张昊说。

秦博也认为,《人生第一次》已经基本将不同人生阶段都呈现到了,但“之前没有人用人生所接受的不同挑战、命运变化,以及最后的离场等,来作为不同季的划分”,这显然是更具新意和挑战的方式。

多方一拍即合之下,“人生三部曲”的设定正式落地。

而从《人生第一次》到《人生第二次》,延续存在,改变亦有。

张昊认为,不变的是,“坚持关注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坚持人文性,简单说就是有人情味。《人生第二次》的镜头保持着对于普通中国人的平视。”

而直观可见,《人生第二次》选题及表现手法更透着沉重,连带着时长和后期创作也有了变化。

张昊坦言,“人生第二次”的选题筛选层面是最难的,虽然立项的时候就对难度有所预估,但等真正开始筹备才发现比设想还要困难得多,“因为第二次不太好界定。”

基于此,主创团队第一步做的是将所有常规意义上的“第二次”全都剔除,再对母题进行解构。

不断打磨中,《人生第二次》的母题得以确立,即“中国人如何向命运进行抗争与和解”。“中国人面对命运很矛盾,有时觉得命运不公,要努力改变,有时又讲究安之若命,接纳命运。”秦博觉得,“第二次”本质上是东方式的对于命运的不同态度选择。

在故事筛选层面,张昊认为选择标准有两个,首先必须是普通人,同时有一些相对来说的代表性,另外一个标准,就是故事具有延续性。“我们可能更多的是想把过程展现给大家,而不只是一个节点。”

针对《人生第二次》的拍摄,秦博认为,作为一部观察型纪录片,与其他影视内容的最大区别在于需要“用时间换取日常生活中的戏剧冲突、故事浓度、紧凑的人物对白等”。

因此,秦博筛选的故事时必须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有命运转折的重大时刻,且允许团队在场;主人公对团队的接纳程度足够高;最好有一个可以观察的场域。随后,出狱重生、长跑少年、轮椅进藏等选题逐渐进入团队的视野。

母题确定,选题库在团队长时间的积累中逐渐丰盈,《人生第二次》踏上重启之路。

抗争与和解,圆缺非对立

正式上线的《人生第二次》一共分为八集,分别为《圆》《缺》《纳》《拒》《是》《非》《破》《立》。

在张昊看来,“这样两两相对的逻辑,实际上与中国人一直以来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相照应。以《圆》《缺》为例,圆中有裂痕,缺失在弥合。彼此之间的位置甚至可以调换。”

“圆中有裂痕”,也是很多观众在看第一集《圆》时的最大感受。画面刚开始,阴雨连绵,亲生母亲占续莲的声音响起,“卫卓,你应该记得家里是开餐馆的……你叫人家拐走的时候刚满4岁零三个月”。

接下来,一段独白,一声叹息,一帧“团圆餐馆”的特写,两个失去孩子18年的父母的背影,似乎已经足够让人想象到这一集的内容,无非是如何寻找,是否找到。

但团队并没有止步于此。在《圆》当中,直到卫卓被公安机关寻回,这一集的主题才逐渐开始显露。

在被当作钟家独子养育18年后,卫卓迎来了人生当中的一场巨变。看似一场大团圆,却将两个原本毫无联系的家庭捆在了一起。一边是血浓于水,一边是养育之恩,卫卓开始试图在双方之间寻找平衡。

这个前期看上去迅速适应的青年,在养父喊出“这是一桩大丑闻”后,还是躲在了摄制组所在的房间开始哭泣。

片子最后,卫卓对着故土的山水大声喊着“我回来了”,回家之路已到终点,回家之路又好像尚前路漫漫。这是团圆,亦是缺憾。

《缺》的镜头对准了一群原生家庭有残缺的少年,在体育老师柏剑的助养下,踏上了长跑之路。早上四点四十分,孩子们睡眼朦胧。在昏黄的路灯下,少年开始奔跑。

“梦想之家”的长跑少年们心中似乎都有所缺失。当小金子面对柏剑老师“恨你妈妈吗?”这样的问题开始沉默着掉眼泪,只挤出一句“不知道”;在老师说出“恨是双刃剑”后,靠在老师肩头。观众都能看到,孩子们心中的缺口,就明晃晃挂在眼睛里。

但当一个多小时的片子放到最后,可心和小金子念着自己写给2035年的信,一个谈论梦想,说自己已经是一名警察了;一个说,“我是黑暗里的孩子,感谢你拉了我一把。你说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我信,我会一直跑下去的。”一切又好像圆满了。

在秦博看来,《人生第二次》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故事反复讲述“爱”和“怕”两种情感。“我觉得这是人性的底色。这两种底色会激发出各种不同的情绪,恐惧滋生猜忌,爱孵化勇气和信任。”

在各自的命运中,如何选择并下定决心,最终怎样向前行进,这是《人生第二次》贯穿内容始终的主题。

镜头内外的“真实”

在谈到《人生第二次》的制作过程中,秦博将“意外”作为关键词,用“数次焦虑”作为心态写照。原因无他,观察性纪录片所带有的“侵犯性”,贯穿始终。

想要故事呈现出足够的浓度,就必然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一定的“侵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并理解在重大时刻来临时纪录的意义。“我们这次的八个选题都很难,每一集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拍摄意外,终止、中断、反复。”

秦博仍然记得,在《圆》的拍摄过程中,还有一个案例。那个没能从养父母身上得到爱的孩子,面对警察的询问选择拒绝与父母见面。“孩子从小与亲生父母分开,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在'爱与被爱’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恐惧和无能。因为不知如何应对,所以选择躲避。”

但由于当事人最终明确表示拒绝拍摄,这个故事没能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张昊的回忆中,因各种原因中断的选题还有不少,老年相亲直播间,传统曲艺,秦腔等等,或是因为主人公身体问题,或是没能找到合适的人与故事,只能选择放弃。

在被问到此次拍摄过程中感到比较遗憾的事,张昊和秦博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长跑少年因疫情而不得不中止的马拉松比赛。

跟拍一年多,看着孩子们坚持训练,一天天成长,秦博感慨,“纪录片只活在那些影像里,但即使拍摄结束,镜头关闭,影片放映,摄影机外主人公们依然在长大,在生活。”

镜头内外的真实,正是秦博认为的现实题材纪录片的最大价值所在。

秦博回忆起至今难以忘却的一幕:那是一个北方城市,几层红砖瓦楼,外面是铁楼梯。一家人坚持住在这样的待拆迁房里,哪怕推土机就在门口,只因害怕走丢的孩子再回来时找不到家。

所幸,孩子回来了。“我跟摄影师爬上铁楼梯,站在楼顶看着一家人在一片废墟中慢慢铺着红地毯,放挂鞭庆祝重逢。孩子像明星一样踏着两边铺了气球的红地毯走入家门。”

另一个让秦博印象深刻的是《人生第二次》的片头创意制作。几位主人公生命当中的重要瞬间被定格,在8段命运达到极致之时,多米诺骨牌在翻转,最终推出片名。这是由实拍加后期特效合成的。

在秦博看来,片头构思成功时的兴奋,抵不过几位主人公全力配合带来的感动,大家真的在团队的沟通下来到了上海,共同完成了片头的拍摄。

秦博觉得,“这已经超越我们日常做纪录片的边界了。大家认可我们这种纪录的方式,他们觉得这项工作是有意义的。回想起来这是一个很魔幻的时刻,就像一个电影的片场。但这些人物和故事都在真实的生活中。”

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回归与迭代

《人生第一次》诞生于短视频元年之后,张昊所在的央视网视频中心纪实团队在思考和尝试后,基于央视长纪录和社会观察的基因,推出了这一纪录片。

与《人生第一次》同步于B站、腾讯视频、优酷等多个网络端口播出有所不同,《人生第二次》在出品方层面更加集中。

“《人生第一次》在B站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所以在完播之际,B站就已经确定了继续联合出品的意向。经过长时间跟进,B站将这一项目锁定,与央视网达成联合独播合作。”B站纪录片高级顾问朱贤亮表示。

在张昊看来,新媒体带给了纪录片创作者更为多元的支持路径。比如相比第一季较为整齐的旁白讲述,《人生第二次》几乎涵盖了当前所有的解说类型。在《圆》这一集中,为了坚持将作者性让位于客观真实,同时采用三种视角来最大程度还原故事全貌,这在以往纪录片当中是并不常见的手法,而新媒体给了创作者多元化表达的选择和环境。

近年来新媒体纪录片已是可见的趋势。在这次台网合作中,朱贤亮表示,传统纪录片和新媒体纪录片基于各自不同的诉求,在一些创作手法跟风格上,互相照应,充分发挥传播方法上各自的优势,取得了共赢的效果。

作为新媒体播出平台之一,B站也强化弹幕的表达和互动,取得了年轻观众的共鸣。

例如,当《圆》的主人公卫卓情绪奔溃,在摄制组所在酒店哽咽着问:“你说我这样做是不是真的伤害到他(养父)了?”时,弹幕上面几乎所有人都在说“你没有错”,这样正面的反馈对于卫卓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安慰。

在整个项目上线阶段,B站也邀请创作团队现身评论区来和用户互动。

早在《人生第一次》播出之时,众多受众对于主人公现状的关注就催生了第十三集番外篇的制作和播出。基于第一季的番外获得良好反馈,央视网联合B站针对《人生第二次》增加了“关于人生命题”的访谈。

当前的第一轮是主题预告,采访对象涵盖了《人生第一次》和《人生第二次》的主人公、各行业的佼佼者、B站UP主等,大家一起来阐述各自认知的“人生第二次”。朱贤亮说,“我们希望通过采访来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张昊看来,《人生第二次》的最大特点是回归和致敬。“从选题的社会性,到表达的克制,《人生第二次》都带有传统纪录片的味道。在一个短视频速食消费的时代,《人生第二次》最大的挑战或者说最大的创新是找回一些以前宝贵的东西,在当前环境下努力尝试重新呈现给观众。”

待第二季完播,张昊表示,团队会将前两季的东西复盘,再去开启《人生最后一次》,“既有人文的传承,保持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平视,也努力带给大家一些更创新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