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郢都故事|文物背后的故事] 鸠杖,古代尊老爱老的象征

 郢都故事 2022-07-08 发布于湖北

 

       

文物背后的故事:

鸠杖,古代尊老爱老的象征

“杖”在楚墓中,仅仅只出土过一件。

这件全国唯一的一件楚杖,就是从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龙首杖”。

考古专家认为,这件楚杖,很有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权势与地位的象征性标志,也就是爵杖了。

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万全文说:

在荆州高台六号汉墓中

出土的鸠杖

是迄今

考古发现中

保存最好的

一件鸠杖。

说起鸠杖,许多人并不熟悉。不过,要是论起拐杖,大家一定都知道。

单从外表看,鸠杖和拐杖“外貌”类似,可使用功能却大相径庭。

拐杖,多用于腿脚不好的人使用,而鸠杖,虽也能助人行走,但更多的意义在于与尊贵的象征

正如时下,作为奢侈品的高档手表,对精英人群来说,其作用更多的是表明身份、体现品位。

在古代,鸠杖比之更盛。鸠杖甚至不能成为商品进入流通环节,而是表明一种等级、一定级别,甚至于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其实,鸠杖之所以得名,在于其扶手处做成一只斑鸠鸟的形状。

斑鸠,是中国较为常见的一种候鸟,在古人看来,老人进食易噎,而鸠吭道畅直,老人用杖,可免噎逆。

在成书于汉代的典章制度选编《礼记》中,就“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之说,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用杖

考古发现证明,至少在战国时期就有“敬老”的鸠杖。

考古人员从曲阜的鲁国故城,曾出土过一件战国时期被装饰成鸠鸟的形象的“杖首”。

在这件杖首上,刻画了一只鸠鸟背负着一只小鸟,口里还衔着一只小鸟。如此表达的,无非是告诫人们,不要忘了父母哺育之恩,养育之情。

所以,《后汉书·礼仪中》把鸠鸟直接比做老人。在杖上装饰鸠鸟,就寓意着敬老。

不过,在先秦时期,鸠杖还只是民间的流行之物,并没有政治气息和等级之分。

给鸠杖升格,使其象征国家权力的关键人物是汉高祖刘邦。

据汉人应劭著《风俗通史》中的记载,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有一次,刘邦战败,项羽带兵穷追不舍,刘邦藏在树丛中,项羽正要追踪过来,碰巧有一只斑鸠落在树丛上,并且不断鸣叫,使得项羽没有能发现树丛中的刘邦。

于是,刘邦在斑鸠的掩护下躲过一劫。

所以,刘邦得天下之后,便以斑鸠鸟雕作杖首赐给老人,以报答斑鸠鸟的救命之恩。

荆州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汉代鸠杖的存在。

1992年,荆州博物馆的考古人员从位于楚国故都纪南城东南城垣外近百米的高台上,发现了规模较大的两汉早中期的古墓群,其中,在六号汉墓中,出土了一件木制鸠杖。

这枚鸠杖的杖首,是一只圆雕状的斑鸠鸟,鸟为凸首光嘴,圆眼圆鼻,圆颈肩背,双翅收缩贴紧腹背,双脚内收,翘尾,尾翼平展,尾端呈波形,鸟腹下与榫杆的子母榫相连。

杖杆髹黑漆,杖首斑鸠鸟以黑色为底,用朱红色彩绘出鸟的羽毛及眼、鼻、嘴、足,栩栩如生,做工精良。

其鸟首及颈部的斑点最具特征,杖残长59.3厘米,杖杆径2.2厘米,杖首鸠鸟长14.9厘米,宽4.2厘米。

对于这件鸠杖的文物价值,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万全文说:“在荆州高台六号汉墓中出土的鸠杖,是迄今考古发现中保存最好的一件鸠杖。”

此前,考古人员曾于1959年在甘肃武威磨嘴子18号墓出土过一根木竿鸠杖,长1.94米,圆径4厘米,竿头上镶有一只木雕的鸠鸟。

出土时,鸠杖平置在棺盖上,鸠鸟伸出棺首,木杖上还系着十枚东汉明帝时期颁发的王杖诏书令木简。

单从文物的数量来说,鸠杖出土的并不多,这也许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古代长寿老人是非常稀少的。

而荆州能够出土保存最好的鸠杖,至少说明了古代荆州人的寿命是比较长的。

杖,其实只是一件很普通很普通的生活用具,但在两汉时期,却因为刘邦的缘故,被朝野认定为一种象征,一种身份地位的标志。

汉代法律规定,持杖之人可以自由出入官府,见官还不用“趋”,也就是小跑步。外出时,可以走驰道,也就是国道;做买卖,可以减免租税。这还不算,假如有人冒犯持杖者,还会受到的法律处罚。

比如,仅仅只是殴打或侮辱了老人,就会以大逆不道的罪行斩首弃市,甚至,有的罪人还会连累亭长、乡官被“弃市”。如此严厉的处罚,恐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杖的这种变化,是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

在黄河下游地区,最早见到“杖”一类的现象,是距今60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

当时,墓葬里有随葬獐牙勾形器的习俗。从考古资料看,凡獐牙勾形器大多随葬在成年男性的墓葬中,而且其位置在骨骼的右侧,其成年男性还有一个突出标志是拔掉犬齿。

结合民族民俗学资料,大汶口的獐牙勾形器实际上就是一种“杖”,而拔齿又与力量相关,有力量的人同时拥有“杖”式武器,则表明了“杖”的用途就是“示威”,随葬地下则是辟邪。

只是,“杖”在楚墓中,仅仅只出土过一件。

这件全国唯一的一件楚杖,就是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龙首杖”。

考古专家认为,这件楚杖,很有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权势与地位的象征性标志,也就是爵杖了。

大约从汉文帝开始,敬老尊老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并渐渐演化成为一种制度,一项国策。朝廷不但每年都要举行敬老活动,给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颁发几杖、羊酒、糜粥、布帛,而且皇帝们还动不动直接邀请一些年事已高的老人共赴盛宴,以此来教育和影响全社会,尊老敬老。

杖的形式,在早期主要有直杖和曲杖两种。

直杖,一般为老人所执,曲杖则是为门吏准备的。因此,直杖是年老的象征,曲杖是一种工具或者武器。

但在民间,直杖和曲杖并没有十分严格的区别。于是,我们看到,同样在微山岛沟南石椁画像里,既有持直杖的老人,也有秉曲杖的孔子。

在西方国家,也有一种类似的手杖——司的克,中国人更习惯叫“文明棍”。

一般来说,文明棍是一根直杖在手握的位置装有金属或宝石,虽然在外形上有类似之处,但含义却不同了。

旧时西方的贵族,喜欢一根精致的手杖示风度和身份,并成为西方绅士的招牌形象。

而鸠杖,则无关富贵与贫穷,只要是老人,无论是王爷还是平民,都有资格使用它。

古人以鸠杖赠老人,反映的是在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中,对生命的尊重,对老人的爱护。

文化是需要一定的形式来表达的,社会的秩序同样需要人们以共同的价值观来自我约束、自己践行。

在中国步入老龄社会的当下,我们应该以何种气度关心老人,以何种形式关爱老人,以何种社会规范善待老人呢?

我们能从这小小的鸠杖中得到启示吗?

[精彩链接]

【神秘的楚国丝绸①】一群文化强盗野蛮的撞入,让“像天堂似美妙的”中国丝绸,在西方初显华丽的靓影

【神秘的楚国丝绸②】英国人斯坦因由于盗取中国丝绸文物而成为国际敦煌学的开山鼻祖

【神秘的楚国丝绸③】荆州马山一号楚墓的考古发掘,才让我们知道,楚国原来拥有世界一流的纺织技术水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