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古说“荆”】人间“息壤”荆州城

 郢都故事 2022-07-08 发布于湖北

【谈古说“荆”】

人间“息壤”荆州城

文/汪业盛

图/张卫平

    古希腊神话里有个“盗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他盗取天火,把光明带给人间,被奥林匹斯众神之王宙斯惩罚,钉在高加索山上,每日承受风吹日晒和鹫鹰啄食之苦。

   而华夏的传说中也有一个“窃土”的英雄,他就是大禹的父亲鲧。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上古时候,人间洪水滔天、一片汪洋,鲧受四岳之推荐治水。为了治水,他窃取了天帝的法宝“息壤”。天帝大怒,派遣火神祝融将鲧杀害于羽山之郊。鲧遇害后,尸身三年不腐,有人剖开其腹,诞生一子名“禹”。后来禹得到“息壤”,继承父亲遗志,平息水患,鼎定九州,从此人间太平。

    据说,在大禹治水的最后时刻,有一处“海眼”怎么也堵不住,无奈之下,大禹只能以重宝“息壤”镇压“海眼”,方得大功告成。而这个“海眼”,就在荆州。

 荆州古城东门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天帝的法宝“息壤”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也很好奇,于是检阅典籍,希望从古人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还原“息壤”真相。

    唐末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江陵书生》载:江陵南门之外,雍门之内,东垣下有小瓦堂室一所,高三尺许,具体而微。询其州人,曰:“此息壤也。”鞠其由,曰:“数百年前,此州忽为洪涛所漫,未没者三二版。州帅惶惧,不知所为。忽有人白之曰:'州之郊墅间,有一书生博读甚广,才智出人,请召询之。’及召问之。'此是息壤之地,在于南门。仆尝读《息壤记》云:禹湮洪水,兹有海眼,泛之无恒。禹乃镌石,造龙之宫室,置于穴中,以塞其水脉。后闻版筑此城,毁其旧制,是以有此怀襄之患。请掘而求之。’果于东垣之下,掘数尺,得石宫室,皆已毁损。荆帅于是重葺,以厚壤培之,其洪水乃绝。今于其上又起屋宇,志其处所。”

    这是我找到的最早的关于荆州“息壤”的记载,讲了一个“江陵书生”的故事。说是几百年前(五代再往前几百年应该在唐朝时期),荆州发生了千年一遇的洪水,大半个州境都被淹没了,州帅惶恐忧惧,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对州帅说,乡间有一位书生,知识很渊博,或许会有办法。州帅把这位书生请过来询问,书生说:“大帅,您知道吗,荆州乃是息壤之地啊,具体位置就在南门。我以前读过一本叫《息壤记》的书,里面记载,大禹治水,发现这里有海眼,于是用一块石头,雕刻了一座小型龙宫,把它镇压在海眼上,这样才阻断了水脉,这块石头就是'息壤’。现在可能是因为'息壤’发生了损毁,才导致水灾,您让人把它挖出来查看一下。”州帅让人一挖,果然挖出了这样一块石头,雕刻的宫殿都已经损坏了。于是请人重新修葺好,埋入原来土壤之中,洪水就平息了。

    这则故事里说“息壤”是大禹镌刻而成,且形如龙宫,具体位置在荆州南门。

荆州古城南门

    五代时期另一部典籍《溟洪录》载:江陵府南门有息壤焉。元和初,裴宙镇荆,掘之六尺,得一石,规模楼橹,悉仿荆城。其中空,径六尺八寸,甚工致。命徙之藩篱间。是春淫雨,四月不止,潦涨莫遏。人抱为鱼之忧。会欧献乘居楚山,驰问之。对以事迫,凿石弗及。令陶范为江陵城,内广六尺八寸,楼堞门阙无少差,于南门外八十步,掘深六尺,埋之当止。宙始惊叹昔人所填,从之。既瘗,祭之。夕复隆起。说是在唐朝元和年间,裴宙(应是“裴胄”之误)担任荆南节度使。有一次他从荆州城南门处的地下挖到了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大小“六尺八寸”,形状与荆州城很像。不久,淫雨连绵,下了四个多月,把整个荆州城都快变成龙宫了。裴宙急得焦头烂额,但却束手无策。这时候有个叫欧献乘的人对裴宙说:“您是不是挖到过一座小小的石头城啊?那是禹王治水时填海眼所用的息壤,您赶快把它重新埋到原来位置,雨水就会停止了。”裴宙惊讶地说:“是呀,我是挖到过这么个小玩意,可是我把它给扔了。现在事情紧急,一时半会肯定也找不到啊!”欧献乘说:“那你让人以荆州城为原型,重新雕一块大小相同的石城作为替代吧。”裴宙听从欧献乘的话,制作了一个“息壤”的高仿品,埋到原处,并进行祭祀,果然雨就住了。

    北宋苏轼《息壤诗·叙》:今荆州南门外,有状若屋宇,陷入地中,而犹见其脊者。傍有石,记云,不可犯。畚锸所及,辄复如故。又颇以致雷雨,岁大旱,屡发有应。北宋王子融《息壤记》:庆历甲申,余以尚书郎莅荆州,自春至夏不雨,遍走群祀,五月壬申,与郡僚过此地,无复隆起,而石屋檐已露。请掘取验,虽致水沴,亦足为快。因具畚锸,置土数百担以备,俟旦从事。是夕雷雨大至,远近沾洽,亟以馨俎荐答。

   苏轼与王子融虽然没有记录唐朝的这则传奇故事,但也以亲身经历讲述了荆州“息壤”的种种神奇。

荆州古城南门外护城河边

    南宋《舆地纪胜》:江陵府南门有息壤焉。唐元和中,裴宇牧荆州,掘之,得石城,与江陵城同,中径六尺八寸,徙弃之。是年,霖雨不止,遂埋之。

    这里把“裴宙”换成了“裴宇”,最后埋的是“息壤”原件,而不是替代品。

    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中又略有不同:江陵城内有法济院,今俗称为地角寺,乃昔息壤祠…掘之,深六尺,得石城,与江陵同制,中径六尺八寸,弃徙於墙壁间。是年,霖雨不止,江潦暴涨。从道士欧阳献之谋,复埋之,祭以酒脯而水止。这里“欧献乘”变成了“道士欧阳献”,最后也是埋的“息壤”原件。

    南宋范成大《吴船录》载:息壤在子城南门外,旧记以为不可犯,畚锸所及,辄复如故,又能致雷雨。唐元和中,裴宙为牧,掘之六尺,得石楼如江陵城楼状。是岁,霖雨为灾。用方士说复埋之,一夕如故,旧传如此。近岁遇旱,则郡守设祭掘之,畚其土于傍,以俟报应。往往掘至石楼之檐,而雨作矣,则复以故土还覆之。不闻其壤之息也,然掘土而致雨,则辛幼安云“亲验之而信”……

    范成大是当时诗坛领袖,辛弃疾是词派宗师,他们都是正气凛然之辈,不是信口雌黄之徒,既然他们说“亲验之而信”,想来荆州南门“息壤”之说肯定不是空穴来风了。

    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地部二》中记载与《游宦纪闻》和《吴船录》大致相同。

    清代王士禛《香祖笔记》中还记载了另一则与“息壤”有关的故事:

 荆州古城墙

    荆州南门有息壤,其来旧矣,上有石记云:“犯之颇致雷雨”。康熙元年,荆州大旱,州人请掘息壤出南门外堤上。掘不数尺,有状若屋,而露其脊者。再下尺许,启屋而入,见一物正方,上锐下广,非土非木,亦非金石,有文如古篆。土人云“即息壤也”。急掩之。其夜大雨,历四十余日,江水泛溢,决没城堤,几坏城。说是康熙年间,荆州发生旱灾。当地百姓请求把“息壤”挖掘出来,也许会带来大雨。果然从南门外挖到了“息壤”,也果然当天夜里就开始下大雨。但料到了开头,却没料到结尾,这大雨一下就是四十多天,导致“江水泛溢,决没城堤”,差点把荆州城都给毁了。

    看到这里,我终于知道:原来不仅荆州是“息壤”的最终所在地,而且荆州城就是“息壤”的原型,或者说,荆州城其实是天帝法宝“息壤”在人间的映照吧。

    鲧是城郭的发明者。《吴越春秋》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其实鲧本来筑的只是“堤”,“堤”围起来就成了“城”。想来,鲧筑堤造城应当都是受到了“息壤”的启发。

    大禹治水功成后,在荆山铸九鼎以定九州。似乎这“鼎”与“城”“堤”,在外形上都比较相似,可能也都源于这“息壤”吧。

荆州古城墙

    突发奇想,说不定我的家乡荆州城就是古来最早的城郭呢。

    人间“息壤”地,天下第一城,想想都激动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