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诗歌内容情感分类专题训练!(四)

 学思践悟必有成 2022-07-08 发布于甘肃

诗歌鉴赏之概括评价诗歌内容情感

强化训练

一、(2022·湖北荆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李白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

尔随汉将出门去,剪虏若草收奇功。

君王按剑望边色,旄头已落胡天空。

匈奴系颈数应尽,明年应入葡萄宫。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汉朝兵马乘风出征、军鼓壮行、向西进击敌人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前朝的向往。

B.三、四句写族弟从军,诗人想象其杀敌如挥镰割草,“奇功”二字寄托着对族弟的鼓励与期待。

C.五、六句想象君王宫中按剑,神情肃穆。敌军的命星已坠落下,胡疆青天为之一空。

D.七、八句写敌人运数已尽,必定会向大唐投降称臣,这是诗人自己对战事发展作出的乐观判断。

2.有人评价李白的诗歌展现了“生命的激扬”,请结合这首诗歌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案】1.A

2.①送别族弟,却无悲戚,充满乐观昂扬的斗志。

②虽为文人,却不只是舞文弄墨,拥有杀敌立功的渴望。

③虽写战争,却无残酷场景,写得爽快豪迈。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表达出诗人对前朝的向往”表述错误,“汉家”这里指代唐王朝,表现出诗人对唐军必胜充满信心。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生命的激扬”的内涵,把握李白的创作风格。“生命的激扬”即生命的激昂振奋,结合李白的创作风格来看,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作品中写景抒情雄奇豪放,性情狂傲,肯定生命的价值,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由诗歌标题“送族弟绾从军安西”可知,这是送族弟出征,自然对其抱有期望,且颔联“尔随汉将出门去,剪虏若草收奇功”和尾联“明年应入葡萄宫”的意思是:你跟随大将军出门去,杀虏就如挥镰刀割草,一定会立下奇功,明年你就能驱马入宫报捷。李白希望李绾舍生忘死报效国家,乘风破戎、杀敌立功,表现出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待之情,毫无悲戚之感,充满乐观昂扬的斗志。

颈联“旄头已落胡天空”和尾联“匈奴系颈数应尽”想象此次出征的结果,匈奴侵略者的命数已尽,诗人对作战充满信心,虽为文人,却不只是舞文弄墨,拥有杀敌立功的渴望。

由诗歌标题中“……从军安西”可知,这首诗歌是送别族弟前往战场,从军出征之时所作,首联“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描述大唐兵马出征的雄壮气势,“我大唐兵马乘北风出征,军鼓壮行色,向西击破万恶的侵略者”,激情昂扬,展现了大唐的军威和大唐将士驰骋疆场的英雄气概,虽写战争,却无残酷场景,写得爽快豪迈。

二、(2022·宁夏·石嘴山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蟾宫曲 长沙怀古

卢挚

朝瀛洲暮舣湖滨,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泽国纫兰,汀洲搴若谁与招魂?

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

【注】①注释:元成宗大德(1297—1307)初年,作者被授集贤学士、大中大夫,不久就被外放湖南长沙。②瀛洲:本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网罗人才,成立文学馆。入选者极受人羡慕,称内“登瀛洲”,被视为登临仙境一样荣幸。

3.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上任要职不久就被外放到湖南当一名地方官,“朝”“暮”极言变化之迅速。

B.作者到访洞庭湖一带,向岳麓山觅诗,赴湘江寻春,在秀丽的山水中寻找快乐,以吐心中不快。

C.兰花和杜若构成一个清新的画面,“纫兰”“搴若”表现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D.极目远望,苍梧山上暮云环绕,黄陵庙里的宝瑟已经覆满尘土,令人心生感伤。

4.此曲为怀古名篇,历来被称赞“沉郁悲怆”,请结合全曲赏析。

【答案】3.C

4.(1)意境萧瑟暗淡。暮色沉沉,苍梧山、黄陵山被晚霞笼罩,苍梧山上的陵墓、黄陵庙的湘妃宝瑟积满尘土。(2)感情悲怆。作者上任要职不久就遭遇外放,他怀才不遇,只能向山水寻求慰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伤与凄凉。(3)感情深沉、丰厚。作者由己及人,由自己的不幸遭遇想到千百年来,有不少文人骚客也被外放到长沙这偏远之地,体现出作者对这一类现象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4)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作者借寻诗、寻春来吐露心中不快,借屈原的经历来说自己,同时又把心中的悲伤情感融入眼前被暮云遮住的高山,被尘土封住的墓陵、宝瑟中,饱含沉郁悲怆之情。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现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错,作者徘徊在湘水之滨,不禁忆起与自己遭遇相似的屈原,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屈原遭遇的深切理解。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整体风格的鉴赏能力。

从写景及意境来看,“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写暮色沉沉,苍梧黄陵山被晚霞笼罩,极目远望,苍梧山上的陵墓、黄陵庙的湘妃宝瑟已经覆满尘土,令人心生感伤。被暮云笼罩的苍梧,黯淡的黄陵,凝尘的宝瑟,意境萧瑟暗淡。

从情感来看,首句“朝瀛洲暮舣湖滨”,作者早上还在集贤院上任,晚上就已经乘船到了长沙。“朝”与“暮”自然是夸张的说法,意在说明境遇改变之迅速。一看便知作者怀古伤情的原因——怀才不遇。“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交代卢挚到访洞庭一带的目的,只能在秀丽的山水中寻找快乐,聊以自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伤与凄凉,感情悲怆。

“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世态变化万千,长沙千百年来停留过多少遭逐的文人墨客,他们不受皇帝赏识被贬至此,只能用文字诉说心中的抑郁和愤懑。这样的历史至今仍在反复。作者由己及人,由自己的不幸遭遇想到千百年来,有不少文人骚客也被外放到长沙这偏远之地,体现出作者对这一类现象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感情深沉、丰厚。

作者无辜被贬,情绪低落,但他却说“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作者借寻诗、寻春来吐露心中不快;“泽国纫兰,汀洲搴若,谁与招魂?”作者徘徊在湘水之滨,隔着悠久的岁月向沉江而死的屈原致敬,其中也包含着对屈原处境与遭遇的深切理解;“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把心中的悲伤情感融入眼前被暮云遮住的高山,被尘土封住的墓陵、宝瑟中,饱含沉郁悲怆之情。可见情感表达含蓄蕴藉。

三、(2022·陕西·西安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

【注】①古时军队出征,使用帐幕,因而把军政大吏的府署称为幕府,这里是指邓州府。②“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③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事情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马”说明诗人来不及收拾准备就启程,“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急迫和辛苦。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神态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三联点明了诗歌的具体时空是春天的黄昏,也以回忆的视角描绘出作者一路上所感受到的祥和宁静的田园风光。

6.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5.C

6.①心念国事。首联写作者应檄赴邓,着敝裘骑羸马,星夜赶路,隐含国家时局艰难的担忧;颔联写虽不情愿,但征召有期,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②希望终老田园。颈联写十里池塘、群鸭戏水的欢畅热闹以及川原桑柘在晚烟中平展的美景,表现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尾联写虽志在终老田园,但春官识名,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错,作者觉得自己表面清高,其实也不能免俗,是一种自嘲的笑。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心念国事。首联写“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首句“幕府文书鸟羽轻”,单刀直入,叙述赴邓原因,起势极为迅捷。“幕府”,古时军队出征,使用帐幕,因而把军政大吏的府署称为幕府,这里是指邓州州府。“鸟羽轻”,意义双关:一指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类似后来的“鸡毛信”,表示紧急;二是指传送之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这三个字,把征召的紧急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已经暗含不得不急赴之意。“敝裘羸马月三更”,诗人穿着破皮袄,骑着瘦马,半夜里在月光下赶路。这一句用了三个名词性的词组,而不用关联词,巧妙地构成了一幅清冷而略带凄凉的画图,不仅明白表现了赶路之早,而且隐含着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作者应檄赴邓,着敝跨羸,星夜赶路,隐含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颔联写“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虽不情愿,但征召有期,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

希望终老田园。颈联写“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十里池塘中,一群群鸭子正在拍水嬉戏,高声鸣叫,一片热闹景象。整个川原中种植的桑树和柘树,平展在晚烟之中,仍然是一派美好景色。这当中,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但另一方面,在行进中不知不觉薄暮来临,看到田间的农夫已纷纷归家,而自己还奔波于道途,表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

矛盾、无奈之情。尾联写“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意思是:我此生只应终老田间,是谁叫朝廷的春官识得我的姓名呢?这最后一联与前面相呼应,补足了第二联的意思,明白地道出了自己希望终老田园,不愿出来做官的想法。然而,作者又在马不停蹄地向前赶路,并非真的要息隐田园,他的以国家为念的思想,其实是战胜了个人意愿的,只是有些矛盾罢了。表达了作者虽志在终老田园,但春官识名,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心情。

四、(2022·湖北·黄冈中学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逢王建有赠

张籍

年状皆齐初有髭,鹊山漳水每追随。

使君座下朝听易,处士庭中夜会诗。

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

经今三十馀年事,却说还同昨日时。

【注】①鹊山漳水:作者与王建早年同窗之地。②使君: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与友人年岁相若,久别相逢,想起当年深厚的同学情谊,感慨万千。

B.颔联重在回忆当年四处交游。他们一起朝见使君、夜会处士,问学赋诗。

C.往事虽然已经过了很多年,但依然恍如昨日,可见两人年少时相交之深。

D.诗歌层层抒写,以平实的语言叙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后的欢喜,格调清新。

8.本诗第三联道出了人们向往的求学生活情景,请简要分析。

【答案】7.B

8.①求学生活,应多与志趣相投的同学一道切磋、分享,互相请教、问询;②求学生活,应努力探求义理,要有深入探求事理的精神;③求学生活,要学会享受过程,做到气定神闲地参悟奥义。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颔联重在回忆当年四处交游”错误。颔联是回忆当年求学时的情景,不是回忆当年交游广泛。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本诗第三联“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描写的是同学之间互相询问,共同努力,不断创作新的诗词歌赋,空闲的时候就一起探讨课题。表现出同学之间友爱互助,互相学习,谋求上进的融洽求学生活。

其中“新作句成相借问”,体现了同学之间彼此学习,平等求学,在切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闲求义尽共寻思”,体现同学之间努力探求义理,相互帮助,探讨课题的浓厚求学氛围,表现要有深入探求事理的精神;

“闲求义尽”,还强调求学中需要专注用心、气定神闲,“共寻思”表现了作者与志趣相投的同学一道享受学习探究的过程。

五、(2022·陕西·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中秋月

【唐】罗隐

湖上风高动白蘋,暂延清景此逡巡。

隔年违别因何事,半夜相看似故人。

蟾向静中矜爪距,兔于明处弄精神。

嫦娥老大应惆怅,独倚苍苍桂一轮。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点明赏月的地点,然后写诗人因被月色吸引而留恋水岸。景物描写与诗人悲伤的感情形成反衬。

B.古人传说月中有蟾蜍和玉兔,颈联化用这两个典故,借蟾蜍“矜爪距”和玉兔“弄精神”写出月的明亮。

C.尾联表面上写嫦娥的惆怅和孤独,其实是暗示诗人自身。结合中秋这一特殊时节,诗人之悲更增一层。

D.全诗借写月之圆,暗喻中秋佳节人的团圆;借写嫦娥的惆怅,暗示诗人自身的孤独。通篇借景抒情,委婉含蓄。

10.在有的版本中,诗题写作“咏月”,以颔联为主,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试说明为何“咏中秋月”诗题更为合理。

【答案】9.A

10.①月亮几乎是天天得见的,而中秋的明月则一年一见,如此才能解释颔联中“隔年违别”的话;

②中秋明月往年得见,今夜又得见,所以诗人说“似故人”;

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月团圆,而诗人却孤身一人,更增其悲。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景物描写与诗人悲伤的感情形成反衬”错误。“湖上风高动白蘋”是哀景,因此,应该是正衬。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咏中秋月”诗题更为合理,理由如下:

“隔年违别因何事,半夜相看似故人”,诗人因被月色吸引而留恋水岸,俗事纷扰,时隔一年才再次赏月,此时的圆月似故人一般。只有中秋的明月则一年一见,“隔年”“故人”恰恰说明是“中秋月”。

全诗借写月之圆,暗喻中秋佳节人的团圆;借写嫦娥的惆怅,暗示诗人自身的孤独。“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月团圆,而诗人却孤身一人,更增其悲。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