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仑、王琳丽:你允许孩子厌学吗?

 骷髅馆 2022-07-08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刘小东作品

家长和青少年,似乎是一对难以调和的冲突。前段时间我们的直播间来了四位嘉宾,分享关于孩子厌学背后的真相,今天的文章节选了直播中李仑和王琳丽老师的精彩对谈。

图片

学习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

李仑:们先从“学习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这个话题展开。

其实在很多孩子的心里边,他的身体是不由自己支配的。比如他必须要去配合父母的表情,比如他没有办法直起腰来,好像要承担家里很多情绪的责任。

好像他要负责家庭和家族的希望,甚至要在很小的时候当一个小小的演员,让自己的父母开心。

所以,我觉得很多孩子的身体并不完全属于自己,并不完全就是自己的领地。

所以一个在内心深处觉得身体完全不属于自己的孩子,是很难用这样的生理存在去完成学习的挑战和任务的。

因此我认为学习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其中最重要的是身体是自己的,自己说了算的,在身体层面上跟父母的分化就特别重要。

王琳丽:顺着这个“分化”,我想到跟父母之间的对抗。最容易识别的对抗就是语言上的,然后身体上的,然后再就是学习上的。

这三种对抗好像在家庭当中最常见。

青少年发展的第一个标志是身体的标志。有很多人在问多大是青少年,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

因为从身体层面来说,男孩遗精,女孩初潮,就是进入了青春期,无论年龄多少。有的孩子小学五、六年级就已经是青少年了。所以不是说小学生就是儿童,青少年是一个身体的定义,是不可抗拒的因素

为什么说这个是一个蛮难回答的话题呢?因为除了身体以外,它还有心。

有的人可能 40 岁 、50 岁他心里还是一个青少年,因为他有好多青少年的议题没有完成,就一直在青少年的路上盘旋,直到他能够从心理迈入到社会成人的结构里去。

有一个词叫做永恒少年,就是指这个人一直都盘旋在青少年时期。

说回对抗,有的人特别喜欢对抗,没有情境性的对抗。这个实际上就是青少年的议题,因为青少年在对抗的时候,最开始就是为了对抗而对抗。

在对抗的过程中,他们慢慢会学习如何去使用人际,如何去使用环境,如何去识别自己。这个对抗才会逐渐形成一个成年人的对抗。

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是有对抗性的。这个对抗翻译过来就是竞争,是我总想赢,但是你怎么赢呢?你只跟自己玩,是硬拼的赢。

青少年有的时候就是硬拼。我们在青少年的团体活动当中,有时候感叹青少年去拼赢的时候只有武斗没有文斗。把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命交到这个里面,就是要拼出一条血路来的感觉,但是没有人际没有合作。

大家要知道,如果一个人在竞争的过程当中,没有人际没有合作,他赢的这条路其实是一条蛮悲惨的路,包括他赢了之后,没有外界赞美的声音。

这就好像停留在赢的这种孤独里面,没有欣赏的目光,没有喝彩。

所以如果谈青少年,肯定也是要从身体的发展开始,如何去看待青少年的身体发展。

青少年的身体发展伴随着心理发展的节奏,是如何去同步的?如何在家庭当中呈现,如何在学校里面呈现,如何在同伴当中去呈现?那总是我们要去谈的第一步。

图片

孩子的成为少年之路

李仑:王老师说到青春期的孩子的身心发展,包括竞争权力的不同步,其实是非常常见的。通俗一点讲就是现在的孩子发身份证的时间越来越早了,但身份感的建立其实越来越晚了。

对青少年来说,身体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跟别人竞争的资格和权力是我的,性的发展的速度和焦虑是我的。

然后跟父母去厘清一个边界,分离的责任是我的,跟家族重新建立一个秩序的责任是我的,就是青春期的孩子,青少年,他其实有非常多的任务要去完成。

在咱们的文化背景下,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的暗示,就是成为自己是不太对的或者不太好的。

中国文化比较讲究集体主义,我带了非常多的团体,我也发现在团体里边,很多人都很难成为自己,很难去尊重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的想法。

我在想父母在亲子关系里面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会让孩子没有办法、没有勇气或者不忍心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父母在这里边究竟散发了什么样的味道,阻碍了孩子的成为少年之路。

王琳丽:我跟很多青少年家庭在一起工作,有很多父母对孩子做了很多学习的规划。背后其实隐藏的是父母的恐惧。

父母对社会、对自己的未来有非常多的恐惧。在恐惧之下,父母就会做很多,会认为做得多,孩子能够获得很多,去应对未来的力量就会更多一些。

然而在家庭治疗当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你家庭有的,你的孩子就会有,你家庭没有的,你的孩子也不会有

所以孩子会有什么呢?会保持跟父母一样的对外部的恐惧,包括对学习的恐惧,对竞争、考试的恐惧。

除了恐惧以外,有一部分的父母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现在的生活当中,找不到在社会上或者在当前年龄里的意义感。因此“我能够培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就变成了父母去发展自己意义感的目标。

所以就给孩子布置很多课程,希望孩子变得更有力。

李仑:王老师的分享特别重要,因为刚才其实从身体的分离谈到孩子与家庭分离,以及融合对学习的影响。

在我看来,如果一个青少年的求知欲被唤醒了,如果他的和父母的边界越来越清晰又很有弹性,然后这个青少年他也能够找到自己学习的意义感,学校里的那些知识其实是根本满足不了的。

青少年他那个求知欲一旦被打开,一旦被良好的扶持,其实他需要非常多的知识的。

学校里边的这种应试性的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道菜,还有很多菜他要学习,比方说文化的、历史的、课外的,然后文学的,艺术的等等。

很多父母渴望孩子学习,这个渴望其实有局限性。很多时候其实父母脑袋里面那个好成绩的孩子或者学习用心的孩子,在我看来,从一个人一生的人格发展来讲还是太窄了

所以我在想我们谈到融合分离,是说孩子长大了,他在父母那里得到的生理的、客观的营养,心理的情感的营养也足够了,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他要单独去翱翔了,他要自己去找自己领地,要去征战了。

那这个时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个孩子,他决定他一生的人格发展的学习到底有哪些维度?

王琳丽:我跟青少年在一起工作,包括我个人的生活体验,我会觉得知识是一部分,知识能让我们思考。

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学习是要跟活的东西在一起,有生命力的东西在一起,比如说跟同伴之间的学习,人际之间的学习,包括我们对美的东西的欣赏或者是丑的东西的不欣赏,就是你有权利去决定你自己喜欢什么或者是不喜欢什么。

图片

什么是厌学?

王琳丽:说到今天的主题,是谈厌学背后的真相,我蛮想翻译一下厌学。

什么是厌学?在我的头脑里,没有厌学这个词,每个人都有不喜欢的权利。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喜欢吃的菜,我不喜欢吃这个菜我就不动筷子,这就是一个人的身体的权利。

学习是什么?学习只是我们在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所以如果这个餐桌上面只有学习这一个菜,那这个家庭里青少年儿童的学习之路就会非常危险,因为他没有选择

他不能够选我今天吃多少,我明天吃多少,我什么时候不吃,我什么时候吃。所以我首先认为,厌学这是一个表达“我不喜欢”的方式。

那父母就要来思考就是我的孩子能不能够向我表达我不喜欢学习。比如在临床工作里,青少年因为厌学来做咨询,我就问:“你可以解释一下吗?什么叫厌学?”

他说:“不喜欢学习呗。”

我说:“那你说的就很对呀,因为你决定了一件事情,你决定了你不喜欢学习,但是看起来你的这个决定是不受欢迎的,没有人欢迎你不喜欢学习,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对抗。那我们就从不喜欢开始来谈,我们不要去谈学习,我们就谈不喜欢。你除了不喜欢学习以外,你还不喜欢什么。”

但是很可惜,就是这些青少年的目光就会变得很呆,不知道自己还不喜欢什么,好像除了不喜欢学习,其他的没有选择项。

这个时候我心里是蛮悲凉的。人如果能够说很多我不喜欢的东西,那他一定也会有自己喜欢的。如果一个人只有一件事情是自己不喜欢的,那他喜欢的是什么呢?

所以同样我去问青少年说你喜欢什么呢?他说也没有什么喜欢的,那这就是厌。

另外,“厌”也是种情绪。对于家庭来说,也要思考这个家欢不欢迎厌烦的情绪,家庭是否有能力、有空间去言说这些情绪。 

所以我觉得如果谈厌学的话,绝对不是学习的问题,一定是你的孩子他的选择的问题。

我能决定什么,我不能决定什么,我能喜欢什么,我不能喜欢什么,所以这其实就是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而且越早出现说我不喜欢学习的儿童或者青少年,我其实会想对父母说恭喜,因为你的孩子可以很直接地告诉你说我不喜欢。还有一批孩子,他们会默默地忍受这个不喜欢,然后依旧去学习。

学习真的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吗?为什么每个人都说孩子一定要去喜欢学习,不喜欢学习就不正常?喜欢或不喜欢学习,就像你喜欢吃青菜,也可以喜欢吃肉。

然而一旦我们发现孩子不喜欢学习,父母就是一定要把他拧在那个喜欢学习的状态里去。这个时候家庭的动力就开始形成对抗。

背后的不喜欢、厌烦的情绪是没有被关注到的,那可能这个雪球就会越滚越大,一直在学习里面去滚。

图片

厌学背后的动力

李仑:接着王老师的分享,我来说点犀利的。很多青少年,每天都抱着手机,家长很头疼,因为这些孩子对游戏上瘾。

坦白说,喜欢学习的孩子里边有一部分也是对学习上瘾。你看这就不太公平,喜欢孩子学习上瘾,不喜欢孩子玩手机游戏上瘾。

但其实他们都是一种上瘾,只要一上瘾,这个人就没有自我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习上瘾对一个人的伤害跟玩命玩手机的伤害是完全一样的。可是很多父母喜欢这种伤害,不喜欢另外一种伤害。

那孩子怎么办呢?孩子为了活下去就只能对这个上瘾一会儿,对那个上瘾一会儿,要不就活不下去了。

很多孩子其实每天都在幸存者状态,每天都在想怎么活下去,而不是想十年以后我要干什么,或者五年以后我要干什么。所以现在很多孩子他的情感世界就像每天在乞讨一样。

在这个网络网络游戏里面要一点热情,要一点空间,在学习里面要一点尊严,要一点价值。

“厌”,在存在主义的情绪列表里面,被称之为烦躁。人为什么会烦躁?就是有两种核心的动力,一种是弥散性的敌意,看什么都不爽,这个敌意是无法聚焦的。

我觉得所谓的厌学有一部分就是这样的,一开始对英语不爽,后来变成对语文也不爽,后来变成对物理化学都不爽,就是慢慢都泛化了,看任何学科都觉得非常的有敌意。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弥散的敌意呢?

有可能就像刚才王老师说的祖传的敌意,比如父母对单位不满意,对领导不满意,对社会不满意,对各种各样都不满意,没有办法聚焦自己的攻击性,没有办法理解攻击性背后常年受挫的体验。

很多父母其实跟孩子都有共同的一个困难,不知道怎么聚焦敌意,怎么把攻击性着陆在一个点上。

第二个烦躁的动力,我们称之为对下一秒钟发生什么毫无期待,也就是对未来的生活毫无期待。弥散性的敌意加对未来的生活毫无期待,这就是烦躁青春期的青少年非常核心的一个体验。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多孩子他被父母雕刻成认为学习好就万事万好,已经被父母雕刻成这样的认知了。结果当他慢慢成熟,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观点之后,他会从社会上很多新闻里看到,即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即便在那个教育体系里面适应的如鱼得水的人,其实他生活的本领,尤其是享受生活的本领也是非常匮乏的。

这对孩子而言其实是非常糟糕的示范,也就是说会感觉被骗了。

你亲口告诉我学习好了任何的问题都可以解决,结果那个清华北大毕业的,甚至是世界名校毕业的人,他的三观,他的亲密关系的能力,他享受生活的能力,他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一团糟。

换句话说,只把学习搞得很好,其他东西都不碰,其实就是一个表面上的全能核心的无能感。

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未来根本不值得期待,学习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那到底什么样才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重点或者经营自己生活的重点?

刚才王老师也做了一些分享,谈到美的追求,美的享受,包括表达拒绝的权利空间,我觉得这些都非常重要,这种感觉是让人有一个地方可以喘气,然后可以去发展、训练自己的攻击性,与此同时,重新培养对未来的期待。

李仑、王琳丽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