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将习作写长(四)一点出发如何写长

 兰勇讲语文 2022-07-08 发布于重庆

多种结果

一、思路释疑

从一点出发,可能会产生多种结果,一因多果,无数的可能性能给人以新奇感。因果联系是其思维主线,对这些结果的探寻可以启迪你的思维。

例一

二、经典链接

荒诞桥纪事

汪锐

1.

G市的Z江上头有一座桥,名叫荒诞桥。

这桥不长,不高,也不宽,只是外头看着漂亮,是城里出了名的景色。

而它之所以叫做荒诞桥,也自有其荒诞处。

2.

早上起来的时候,王大书发现自己的腿疼得更厉害了。

他从自己的床铺——也就是公园的长凳上坐了起来,愣了一会儿才觉得,是该采取措施了。

王大书去年检查出来得了骨头上的病,可是家里没钱,医院不给治。他就自己流浪到G市,这儿毕竟是大城市啊,他只希望能有媒体来关注关注他。君不见,不论多么困难多么艰苦的事儿,媒体一曝光,捐款关注自然来,什么都可以解决了。

可是他哪里能够找得着媒体呢,在G市待了大半年也一事无成,身上几乎已经一分钱没有了。

他从长凳上站了起来,顿了一下,一瘸一拐开始往外走。

是该采取措施了。

3.

荒诞桥上这一个月有21个人跳桥。

有人跳之前就被劝服,自己乖乖爬了下来,有人扑嗵一下跳下去也都会被救上来。

跳桥的原因当然有不同,可是大概也没有几个人关心。他们关心的是人家究竟会不会往下跳?死不成的话在这儿堵着这么长时间的路做什么?
    不过没有关系。
    不论怎么样,对于跳桥的人来说,跳桥,总比不跳要好那么一点。
4.
    晨雾里慢慢可以看到荒诞桥模模糊糊的轮廓,王大书走得很累,速度慢慢缓了下来。
脚骨还在疼,走起路来极吃力。王大书抬头看了一眼荒诞桥,上坡路走得很
难过
    他决定要去跳桥。
 
    王大书信佛,每天早上起来都会默念上十遍阿弥陀佛,佛祖保佑。
    现在他也在心里面一遍一遍的反复默念。
    可是今天早上,他只忘了数数。
5.
    李二是荒诞桥的巡警。
    早上这个片区雾大,他看了一眼外面,有点小庆幸。
    他已经总结出了经验,跳桥的人跳桥喜欢挑天气,以天气干燥的阴天为其最偏爱。这样的大雾天,怕是不会有人跳桥了。
    可是没想到事实正与他反着来。他刚想随便翻翻报纸休息休息,就听见外头有人高喊:又有人跳桥啦!快来人哪!
    李二有点发懵,半晌才放下报纸,站起身,快速跨了出去。
6.
    荒诞桥比较矮,上方的拉索还有个小平台适合人坐,怎么看都宜跳桥、宜谈判、宜讲价钱。
    王大书的
目标就是那里。
    他在地上放下背包,弓着身子往绳索上爬,沿着粗钢筋,费力地向上挪。
    脚还在疼着,他咬了咬牙,一鼓作气爬到了上头。
    为了保护他的安全,巡警已经封了桥,来往的车辆统统不能继续行驶,全部被堵在了荒诞桥上,进退不能,只好纷纷下车来围观着他的跳桥过程。
    王大书终于爬到了平台上,警察也赶到了,升起云梯开始跟他谈判:你为什么要跳桥?
    王大书犹豫了一下,才说:“我脚骨头有病,没钱治。”

警察说:“快下来。”

“我······”王大书想了想,干脆说,“我有骨癌,有猪流感,嗓子不舒服,口渴,要喝饮料,你们先买饮料给我。”

警察肯许,回头吩咐人去买了一罐红牛拿上来。

王大书“啪”一声打开,咕噜、咕噜几口就喝完了。

他没有急着继续谈,目光放到长长z江上头。

太阳升起了一半,被晨雾朦胧掉另一半。江水看上去是在静静地向远处流淌,波浪缓慢地起伏。很长、很长的,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地方。

王大书就想,要是生命也能够这么着,一直延长下去,缓慢平静地过一辈子,多好啊!

7.

下头被堵着的人慢慢开始不耐烦,渐渐骚动起来。终于有人开始对着王大书喊:“你跳呀,怎么不跳?不跳你爬个什么桥啊,多没意思!”

“帅哥,快往下跳!”

“本市公墓欢迎你入住!”

王大书回头扫一眼下头黑压压的人群,又看了一眼长长的高度。他忽然想到,他不能跳啊,他要死了,家里的母亲和姐姐,就是真的难过了。

他大声地吼回去:“跳啊,你们跳啊,你们跳我也跳!”

吼完过后眼角就有点湿润,王大书一侧头,觉得晨雾模糊地扑到了自己的脸上,冰凉地横流了满脸。

他对警察说:“我要去看病,我要社会资助我治病。”
双方拉拉扯扯许久,可是警察没有答应他的条件。王大书有点慌,坐在平台上觉得难受。

警察最后说:“让下面的人给你掌声吧,给你掌声你就下来。”

王大书没有回答。

警察向着下面吼了两句,王大书就听见下头零零散散有了几点掌声,很犹疑地样子。

他忽然说:“掌声还不够大!没有诚意!”

下面的人犹豫了一会儿,掌声终于渐渐连成了一片,在荒诞桥上变成了另一条零碎的河流。

王大书一下子就哭出声来。

8.

这天荒诞桥总共封路一小时。

因为这一个小时,有小学生上学迟到,被老师罚站,有急救病人延迟了就医时间,差点耽误治疗;有上班的白领没有来得及打卡,一个月的全勤奖就没有了······

而这些事情,哪些是知道的,哪些是不知道的?

有些东西的责任又应该怎么去计算?

9.

王大书跟着一群流浪汉挤在电器铺前偷偷看电视,里面有播报王大书的“跳桥事迹”。

他有点气愤,里面有人把他说成了社会的渣滓,为了一己之私,耽误了这么多人,又耗费了多少、多少人力物力。

流浪汉打趣他:“可出名了呀,我们就是跟名人在一起了。”

他其实也是这么想的,只是不好意思说。

可是第二天就不小心碰上了城管,一帮人四散逃跑,他因为脚的问题跑得慢了,被人打一顿。

他躺在长凳上的时候就很生气,他有点想不明白:昨天他还是万众瞩目的,那么多人关注他、给他掌声啊,为什么今天就有人打他?

想起来又有点自嘲。他是不是可以说一句,这就是命啊?

10.

没过两天,王大书晃荡到荒诞桥的时候,又看见有人要跳桥。

那人显然是知道前段时间有人跳桥的时候被“好心老伯”推下桥的事情,居然还事先准备了一条绳带,把自己的腿给绑在了桥上,以防再从哪里冒出个老伯把他给推下去。

王大书离得远,看得模模糊糊,也不了解原因。只是过了一会儿那人就下来了,荒诞桥通路,下面的记者也开始散去。

他站在原地,有点迷茫。

他忽然在一瞬间觉得,他们所在的这个世界上,他们的生活,就好像是一条巨大的河流。他们每一个人深陷在潮流之中,迷迷糊糊就顺着水流向前流走。那是挣不掉的力,带着人们,带着社会,飞速地向前流淌。

此刻他站在荒诞桥的一畔,渐渐听清了细碎的水声。那是绷不断的绳索,和无可逃避的淤陷。刚开始只是一点,慢慢拢成一片,就好像是那天的掌声。一切清晰起来。

11.

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确有其事。

只是王大书不叫王大书,荒诞桥不叫荒诞桥。

真实的王大书没有时间考虑是不是荒诞的问题。哲学和生命意义都离他很远,他只是荒诞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这本身就很荒诞呢?

经典品析

    这是根据一则新闻来改写的。原文很简略,只讲了一个农民工为讨要薪水爬上了海珠桥,最后被成功解救。一个事件,可能会多种结果,可能会多种解决方式,可能会影响多方面的人。作者在这里正是运用了相关联想:相关的人,相关的事,相关的思考,一下子就敷衍成文了。但每一次相关都一定内涵一个因果有关系。文中加粗的部分即表明人们受到了跳桥事件的影响,但他们为什么要驻足“观赏”呢?

三、课文例解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这是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罗迦·费·因格的作品。他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论证“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图算是一个自然段。

第二部分(4-8):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第三部分(9-12):论述富有创造性和缺乏创造性的区别。

第四部分(13): 总结全文,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前后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点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分析其思路即:一道判断图形性质的选择题——现实生活中事物的答案也往往不止一个——寻找第二个答案(创造思维)——创新思维产生的条件——举例——总结,相似联想在这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用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引出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告诉我们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接着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证了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因素,然后再用道理论证论证了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关键在于是否关注普通的想法或是闪念,并推敲和充实,最后总结上文,得出我们要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的结论。

且在文章中多次运用设问。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又是一种常用句式。在议论文中常常使用。本文的设问句,根据具体内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处。

如文章的开头,先列出四个图形及思考题,随即提出设问:“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接下来,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原因是,“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又如课文第4段末尾提出设问:“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然后作者又对此作了回答。

还有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接着进行了分析回答。

这些设问句的作用主要是提醒读者注意,引导读者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波澜起伏、另外用在文中的设问句,还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这是一个典型的议论文引入,值得学习。

    课文还有:
   《星星变奏曲》:同样的星星,人们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谈读书》:培根关于读书的妙处罗列完毕了吗?

   《出师表》《隆中对》都在写诸葛亮,所要表现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

四、教师下水

巧与拙

——由一道数学题所想到的

兰勇

初一数学半期考试中最后一道选择题是这样的:

有一个数字游戏,其规则是:对一个“数串”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数,都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所得之差写在这两个数之间,产生一个新“数串”,这称为一次操作。例如:对于数串2,7,6,第一次操作后产生的新数串2,5,7,—1,6; 对产生的新数串进行同样的操作,第二次操作后产生的新数串为2,3,5,2,7,8,—1,7,6;……对数串3,1,6也进行这样的操作,第35次操作后所产生的新数串中所有数的和是(    )

A.200     B.155     C.115       D.100

这是一个通过简单枚举寻找规律的题,虽然有可能却不应该将35次操作进行完毕的,那样太繁复,那样也太傻了,且它有违我们学习数学的初衷。

全班有不少人都未能在短时间内找出规律得出答案,包括一些数学思维较好的人,却有一些平常凡是巧算都喜欢硬算的家伙把它做出来了。前者意欲在前面的加项中寻找规律,但它偏偏看不出任何规律,眼前数串越来越长,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他们的沮丧心情。相反,那些不会巧算的家伙,他们老老实实甚至是无所事事地一串一串地列、一串一串地加,很快找到了规律。原来这道题的规律藏在和中,而不是前面的加项之中。这有悖于常时:

3,1,6    和为10

3,—2,1,5,6  和为13

3,—5,—2,3,1,4,5,1,6   和16

和是一个差为3的等差数列。第35次操作后它的和为115。

这个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从纯数学的角度看,规律不仅可能藏在加项中,也可能藏在和中,它给我们的教训是:对等式的观察既要关注它的左边,也要留心它的右边。迫不得已,我们应该去尝试每一种可能性。

二、从成功学的角度看,那些同学的失败说明了一个道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然他们还不是真正的智者,他们是某种定势思维的受害者。否则,他们就不会目光短浅,视野狭窄了。

三、从哲思的角度看,我们总是在千方百计寻找最简便的方法,但有时看似最笨的办法恰是最好的方法。郭靖、萧峰所练的“降龙十八拳”就是这样的笨招。

四、再从成功学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成功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愚者千失必有一得。其实他也不是真正的愚者,否则,即使规律就在眼前,他也发现不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多有点种机缘巧合的事,如虚竹误入无量门,受了无量子七十年的功力,令狐冲被动受了多股气、被骗习了吸星大法,郭靖受骗练了九阴真经等。我们经常用“傻人有傻福”来表达对这种撞大运人的艳羡。但这都是戏文,因为这种成功,太像守株待兔、缘木求鱼,好运气不会每次都垂青不思变化的人的。

巧与拙,大巧若拙,大拙若巧,有时巧与拙是可以互相转换。

数学真是一个不错的玩意儿,教人睿智。

思路自述:

    这是由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思考。同一现象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这正是它的趣味所在,也是文章内涵丰富的表现。我是一个数学白痴,但偶尔亦能从数学中获得启示,感觉美妙无比。

五、学生习作

热是一种……

璇儿

热,是什么?

一个在重庆生活的人,热是一种习惯。当路边的铁板被无聊的记者证实可以将鸡蛋煎个七成熟,当裸露在阳台上的龟背竹活活被晒死,当在小区买几支雪糕回家就发现粘在包装袋上,当晚上停电宁愿折腾到凌晨也要把电通上,当走在柏油路上真的看见传说中的“热浪”扭曲着升腾的景象,当热到懒得喊热的时候,反复经历涅槃的人来说,就习惯热了。

一个被父母被老师被社会教育方知世态炎凉的人,热是一种情感。当向路人借手机、问路没有被拒,当地动山摇后父母疯了似地打电话,当举手之劳那一声声普通话版、川话版、川普版、英文版的感谢钻进心中,当电视上无数次感人至深的人物、事件,当蕴着浓浓情意的水晶球、便签条,亦或是一碗热气腾腾鸡汤送至眼前,当陌生人对友善地微笑,当心中有股热流在缓缓流动的时候,对被幸福、宠爱和感动包围的人来说,热是一种情感。

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信息化时代的人,热是一种潮流。当出身草根的达人万众瞩目,当炫富、拜金的“90后脑残女”引来万千唾沫星子,当一个激情、雷人甚至骇人听闻的标题获得几百万的点击量,当无数平凡人、娱乐人为了“热”那么一下,丢掉人格、尊严,当炒作成为习惯、捷径甚至稀松平常,当任何事情都有人说真有人说假,当网民麻木、盲目得只关注事件的人数,再骂几句、顶几下,像游魂一般晃荡在各大网站、论坛、贴吧的时候,对每天接收着古人一生也无法接收的信息量的人来说,热是一种现象。

物理上,热一种能量;烹饪上,热是一种火候;交际上,热是一种本事;商业上,热是一种商机。

热是一种状态亦是一种生活。

正如《一滴水》中所说,别小看一滳水,它简直就是宇宙的缩影。一滴水是如此,一个汉字“热”是如此,那么,我们呢?一生不知要喝多少滳水、说多少个字的我们呢?

有时候我想,由无数个宇宙缩影所组成的我们,岂不是就应该是个宇宙呢?没有谁能说出一个宇宙有多少种可能性,我们又怎么能轻易否定掉自己这一个宇宙呢?

每当你想放弃或不敢去尝试的时候,请想热一种······再去用书写人生的笔在“我是一个······”后面写上属于整个宇宙的可能性吧!

习作点评:

    “热”是一种物理现象,由它展开联想会想到些什么呢?可以是物理的,也可以是化学的,也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甚至还可以是思想的。找到相似点,相似联想就可以自然产生了。做得到这一点,习作都不可能写不长了。

、写作练习

1.我和同学打架,它会引发哪些后果呢?

2.爸爸被炒鱿鱼,它会给家庭及带来什么?

(原载《学语文之友》2017年第1\2合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