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老头儿教你解说明文:一把钥匙开一万锁

 兰勇讲语文 2022-07-08 发布于重庆

2017·安徽中考阅读题】

明天,我们拿什么滋养生命

梁建中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这是河流污染的真实写照。

根据我国国家环保局的一项调查,在被统计的13l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全国532条主要河流中,有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河流的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和汞等。其中有机类属严重污染,三氮类属重度污染,重金属为轻度污染。目前中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

污染带来的就是灾难。珠江海区的污染使栖息在该海区的鲷科、石首科、带鱼、乌贼和中国对虾等19种经济鱼类和25种经济虾类连续出现大量死亡,使洄游产卵繁殖的狮鱼、马鲛等锐减;这里著名的“万山渔汛”,已不成汛。

长江也不乐观,不断增加的、不经处理的废水污水在城市江段已形成明显污染带。据调查,长江干流21个主要城市江段的污染带已超过600千米,占城市江段长度的70%。随着乡镇企业及农业发展,长江水体还受到农药和化肥污染。另外,每年长江带入东海的泥沙达6亿吨,输沙量已达黄河的,相当于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密西西比河3条世界大河的输沙总量。

母亲河——黄河的情况更遭。从20世纪70年代起,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旱季断流现象几乎年年发生,1997年创纪录地达到累计断流226天,仅胜利油田少产原油就损失30多亿元。目前,黄河流域用水量已超过360亿立方米。随着黄河流域用水量猛增,各地都对昔日流入黄河的雨水“围追堵截”。大大减少了黄河的入水量。甘肃、宁夏百姓大挖水窖,积蓄雨水,被广泛推广的所谓“旱作农业”,使干旱的土壤变成了一块块“海绵”。地下水开采和生态耗水,如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都直接影响到黄河的水量,使黄河再也无法形成昔日容纳百川的汪洋恣肆的壮观场面。

专家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将进入高峰时期,届时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1750立方米,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拯救我们的水资源环境吧,不要让“人类最后见到的一滴水是我们自己的眼泪”变成现实!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2008年03期有删改)

文类解析

说明文不同于记叙文,形象思维稍弱,理性思维更强,这一点与议论文相类。记叙文的关键在于把握事件的脉络,说明文的关键是什么且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呢?说明对象就是说明文的纲领,提纲挈领就能纲举目张。阅读说明文只要弄清楚了说明对象,就能顺藤摸瓜地理清说明的结构、顺序、以及语言。

无论是事物还是事理说明文都可能采用总分、分总、总分总等结构,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但只有事物说明文才可能采用空间顺序,通常是静态的物体,不管它是建筑还是艺术品。空间顺序通常有: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等等。如果要涉及事物、事理的沿革,就有可能采用时间顺序。事理说明文则多采用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有不少的类别:由现象到本质,由性状到用途,由主要到次要,由具体到概括,由整体到局部,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原因到结果以及工艺流程等。

阅读提问

1.选文以“明天,我们拿什么滋养生命”为题,主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相关链接:仔细观察下面中国节水标志图,请你探究图标的设计意图。

解题要领   

1.本题直接考查说明对象的把握。寻找说明对象最粗浅的方法是: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它通常在这些位置出现。但更准确的判断应统观全文,看全文是围绕什么话题来展开的。标题可能是说明对象,亦可能是作者设置的甜蜜陷阱,要小心谨慎。通常,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即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

2.说明对象是一个图标。解题需认真观察图标的颜色、形状,以及构成关系,还得小心其夸张变形处理等。友情提醒:图标相关的文字,或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对象为“我国的河流”,特征“污染十分严重”,所以说明对象为:我国的河流污染十分严重的现象。

2.“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每一扇窗户都可以被理解

袁跃兴

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大家——清代的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的“居室部”中有对中国传统窗户的艺术专论。其中有适于湖舫中观湖光山色的所谓“扇面窗”;有适宜观丹崖碧水、茂林修竹、茅屋板桥的所谓“尺幅窗”;有天然古趣的所谓“梅窗”等等。而实际上李渔不仅亲自设计制作这些窗户,也因此形成了关于窗户的艺术经验的总结。“开窗莫妙于借景”,无论何种形式的窗户,皆须作画幅看,有画意,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窗户的重自然、重审美、重艺术趣味的美学理论。

其实,窗子的发展历史是:首先是实用的、生活化的,而后渐渐才成为审美的、艺术的。窗子的不同用途,反映了人类的文明生活是不断地向着更高级的方向发展的。这便给予了我们人类对于窗户的认识:窗子是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的胜利,西方哲人认为“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于是,窗子成为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乃至我们精神生活的所在。

打开记忆的窗子发现,人类的艺术精神史上原来有着这样多的扇扇的窗子:那是陶渊明虚闲“寄傲”的南窗、“高卧”的北窗;那是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李白的洒满银色清辉的窗子;那是与久别知音细语夜话的李商隐的“西窗” ……

从我们的人生来看,窗前,这个特定的物质空间,常常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占据了我们的精神空间。

人生,总要经历流转迁移,甚至生离死别,这是生活难以避免的缺憾。因而,亲人、知己的期盼、相逢、守候,才弥足珍贵,于是,“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间共情话”的情景,便永久动人,因之,这窗也似乎有了情意。于是我想,窗前,该是我们涌动浓浓亲情的地方吧?

明人有《小窗幽记》,是一部清雅的小品集子,书中的清丽哲思、人生智慧的体悟,让人品读再三,难以释卷……实际上,我更喜欢“小窗幽记”这个书名,你看,在一处幽静的小窗下,沉静伫立一下,或者咏读默想片刻,身心将处于一种怎样的安闲澄明的境界?于是我想,窗前,该是适宜我们产生人生哲思、生命禅意的地方吧?

李贺写道:“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杜甫也说:“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的窗,似乎成了一个历史时空的审美凝结点。通过窗,千秋雪色、万里长河的景物,似乎都可奔至眼前,会于心灵。这观景的窗,便有了美感。于是我想,窗前,该是适宜我们产生无穷诗意的地方吧?

如果再形而上地说,“窗户”更具有精神想象,或说精神象征的文化隐喻意义,这该是我们对窗户的另一种理解吧?卡莱尔说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是许许多多的窗户,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瞥见他内心存在的世界”。其实,人的内心世界,还可通过眼睛去了解、探询,于是便有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说法。而借了这双慧目,我们用心去寻找心,也迎接着一切对我们心窗的善良、真诚的叩访……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在我写这篇关于窗的文字的时候,也是在这样一个阳春三月,也是这样的被春天女神撩拨起的一种美好心境,我自然也想了钱钟书《窗》中的这句话。

然而,我还喜欢吟咏现代派诗人穆旦的《春》中这样的诗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我知道,这窗,又是居住屋里的人关照大千世界的一个窗口,它让我们打破了自闭的拘囿,灵魂自由飞翔……

文类解析

说明文的语言,第一要求是准确,第二是简洁,第三才是生动。但具体的说明对象才是真正决定其语言风貌的关键因素。比如: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你能不描摹其状貌?苏州园林里的古老藤萝你不打比方如何准确说明?总体而言,事物性说明文在追求准确说明的同时,也要考虑形象性,事理性说明文更需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否则读者就不爱读啦。

阅读提问

1.请选择出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两项(   )

A.中国传统的窗户重自然、重审美、重艺术趣味比西方的重实用的特点更受作者的青睐。

B.《核舟记》记载王叔远所雕之“大苏泛赤壁”,小舟之窗左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右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道出窗在建筑艺术中的妙用。

C.本文的主旨是说人们应该打开自己的心扉,让阳光透进来,不要太封闭自己。

D.作者要通过人们对窗的不同理解,阐明“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

E.作者认为窗不仅可以引来空气、光明,还可为人们抒情、感怀、哲思、寻美的媒介。

2.请你为正在装修房屋的人家的设计一下窗户部分(客厅或书房)。要求设计有特色,说明清楚。

解题要领

1.本题虽然没有直接考查说明对象,但离不开写作对象的判断,是说明对象还是论证对象?判断清楚是处理此题的关键。

2.说明对象是一份设计,它不是具体的事物,也不是纯粹的理念,而是两者的结合。要考虑设计的独特性,又要考虑说明的简洁性。

参考答案

1.BE

2.要求根据客厅或书房以及大小、朝向来设计,设计要考虑不同的材质、不同的款式的表现效果。说明时要求运用多种方法清楚地介绍设计意图及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