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是能思维的芦苇 ——一道试题之断想

 兰勇讲语文 2022-07-08 发布于重庆

有一道题是:

“学校领导采纳了两个学生代表的建议”这句话有歧义,对于它的不同理解:        

                                

请分别改动词语(一个字),消除歧义:;                     

这道题,绝大多数人不能按“只改动一个字”的要求来完成,从学生改动得面目全非的卷面就可看他们是颇费周折的。在修改的过程中,即便是改动多个字也未能消除歧义,甚至改变原义。

试卷中出现的现象有:

一、 学校采纳了两个学生代表的建议。

领导采纳了两个学生代表的建议。(删除“学校”或“领导”,改变了原意,未消除歧义)

二、 学校领导采纳了两个学生代表的两个建议。

学校领导采纳了两个学生代表的一个(共同)建议。(“代表”的词性不明)

三、 学校领导采纳了两个学生代表提出的建议。

学校领导接受了两个学生代表的建议。(增加“提出”或改“采纳”为“接受”,没注意“代表”的词性,“两个”的修饰对象不明)

四、两个学生代表的建议被学校领导采纳了。

学校领导把两个学生代表的建议接受了。(改变了“两个学生代表的建议”的位置,没注意“代表”的词性,“两个”的修饰对象不明)

五、 学校领导分别采纳了两个学生代表的建议。

学校领导采纳了两个学生代表的建议。(加上“分别”一词,“代表”的词性不明)

六、学校领导采纳了许多学生代表的建议。

学校领导采纳了学生代表的许多建议。(“代表”的词性不明,改“两个”为“许多”,改变了句子原意)

七、学校领导采纳了学生代表的建议。

学校领导采纳了两个学生代表的建议。(删除或保留“两个”,不仅改变了句子愿意,而且没消除歧义,“代表”的词性不明)

八、 领导采纳了两个“学生代表”的建议。

学校领导采纳了“两个学生”代表的建议。(区分“两个”的修饰对象,但“代表”的词性不明)

九、 学校领导采纳了(两个学生)代表的建议。

学校领导采纳了两个(学生代表)的建议。(区分“两个”的修饰对象,但“代表”的词性不明)

十一、学校领导采纳了两个学生代表的建议。

学校领导采纳了两个学生代表的建议。(区分“两个”的修饰对象,但“代表”的词性不明)

十二、学校领导采纳了两个,学生代表的建议。

学校领导采纳两个学生,代表的建议。(区分“两个”的修饰对象,但“代表”的词性不明)

十三、校领导采纳了两条(项、款等)学生代表的建议。(没考虑“代表”一词的词性)

学校领导采纳了两位(名)学生代表的建议。(没考虑“代表”一词的词性)

十四、学校领导采纳了学生代表的两条建议。(没考虑“代表”一词的词性)

学校领导采纳了两位学生代表的建议。(没考虑“代表”一词的词性)

十五、学校领导采纳的建议来自两个(名、位)学生代表。(对)

十六、学校领导采纳了来自两位学生代表的建议。(没考虑“代表”一词的词性)学校领导采纳了两位学生各自代表的建议。

学校领导采纳了两位学生代表各自的建议。(对)

…… ……

学生所犯的错误,一是不能正确的理解,如错误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种;二是不能准确的表述,如错误中的八、九、十、十一种;三是没考虑到“代表”一词的词性。那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难度?该如何处理呢?

这其实是一个逻辑题,之所以出现歧义,是由于“个”这个量词既能修饰限制“学生代表”,也能修饰限制“建议”。它也造成了我们理解时的认知分歧和诵读时的语音停顿分歧,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限制不准确的问题。另外它们没有考虑到“代表”的词性问题。“代表”这个词词性不同,整个句子的意思也不同。我们如果只理解为名词,就可以用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种改法来避免歧义。但如果又可以理解为动词,就不能这么草率处置了。

事实上没有谁能做到题目的要求的(只改动一个字),因为出题人也没有考虑到这么复杂。

在考试中,这种逻辑知识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它的难度不大,尤其是让我们选有错的句子时,但当它以理解和表述的形式出现就有点难了。考测形式还有:可以让学生判断句子重音,或根据句子重音来理解句子意思,准确标出句子的语音停顿,或对语音停顿进行理解。

解决此题的方法是:

(一)选择单一性的量词;(二)变动修饰语的位置;(三)配置恰当的语境;(四)增加修饰限定成份。无论采用什么方法,不能改变句子原意是最基本的原则。

依照以上一些原则,这道题的四种不同含义:两条意见,两位代表,两人共同提出,两人分别提出,两人代表他人意见,两人各自意见。

正确地改法有:

学校领导采纳的意见是两位(名)学生代表共同提出的。(名词)

学校领导采纳了两条(项、款等)由学生代表所提出的建议。(名词)

学校领导采纳了两位(名)学生(各自)所代表的建议。(动词)

学校领导采纳了两位(名)学生代表各自的建议。(名词)

学校领导采纳了两条(项、款等)学生代表分别提出的建议。(名词)

学校领导采纳了由两个学生代表并提出的建议。(动词)

从这道题的理解和解答我们可以得到这么一种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逻辑学一直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帮助人们进行思维和表达思想,任何一门科学都要运用逻辑学知识,因为它们的具体内容都必须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表达,都必须运用一定的逻辑形式来论证真理、反驳谬误。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33页)

但令人尴尬的是逻辑思维的主要培养方式就是进行严格的语法训练,而这恰恰是我们现在教学界所不齿的,教材把它作为附录,考试大纲明确不要求,教师理所当然地可以不讲授。中学生对于词性、句法、修辞、标点没有几个人说清楚,甚至于在大学,也由于中学不考,学它、研究它也没有几个人兴趣。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影响,人们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忽视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但事实上,在我们的考试中,更在我们的生活中逻辑知识无处不在发挥着它的作用。帕斯卡尔说得好,人和其他事物并没有什么区别,除了他能思维之外,人是一根能思维的芦苇。所以我们在注意培养学生各种感性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学生必要的理性思维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