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到底谁不应有恨? ——叙述主体当一以贯之

 兰勇讲语文 2022-07-08 发布于重庆

有一天突然发现教材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注释变了:

(月儿)不应该有所怨恨吧,不然为何在人们分别时圆呢?

以前,我们都理解为:(人)不应该有怨恨,但这背时的月亮为何它偏偏要在人们分别时圆呢?

在这里被叙述主体到底是谁?是月还是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是它的上文。

月亮从红色的阁楼上转过来了,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室中无眠望月怀远的人。

主体是月亮。

看来,编者是承接上文来译的。是不是合理?单独看,很合理。延展开来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它的下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自古以来就难十全十美。

这句话有些奇怪了:承接上文应该是“月有阴晴圆缺”当在前,“人有悲欢离合”当在后,为什么又颠倒过来了呢?到底是哪一种顺序更妥帖呢?

我以为应是原文。作者的内在情绪流动——关注人的悲欢离合才是内在主线,月的阴晴圆缺只是外在辅线,只是环境氛围和作者要借题发挥的契机。

把视野回溯到上阙,是谁在把酒问青天?是谁在关心明月几时有的、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谁想乘风归去?是谁在担心高处不胜寒?是谁不想起舞弄清影?都是“我”。下阙为什么突然将叙述主体换成“月亮”了呢?这是不可能的。

再往后延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主体仍是人。

所以我以为:书上的注释只是断章取义。

那又如何理解“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作用?

我以为它只是表现时间的流转,烘托情感氛围,主体仍是这个无眠之人,他才是这个环境描写最后的落脚点。如果把下一句的叙述主体仍定为月儿,就有些跑偏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