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我和你 ——《月夜忆舍弟》与《望月有感》

 兰勇讲语文 2022-07-08 发布于重庆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有感(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两首诗惊人相似,值得放在一起来比较阅读。

相同

诗歌创作的触发点相同:都是月引发了思乡、思亲之情。

诗歌创作的背景相同:都是因为战乱。“况乃未休兵”,杜甫写此诗时,虽已是唐肃宗时期,但国家仍处在“安史之乱”之中。“时难年荒”“干戈后”都表明白居易其时身逢乱世,白诗有小序:“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下邽弟妹”,明明白白地交代了这一点。这是发生唐德宗时的另两场叛乱。“有弟皆分散”“弟兄羁旅各西东”“骨肉流离道路中”,说明战乱中的人们都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不得不骨肉分离。

时令也相同:“边秋一雁声”,虽只是一声,但已中心说明是秋季到来,甚至可以从“露出今夜白”断定就是白露这个节气;白诗中也用了“千里雁”“九秋蓬”这样的意象,说明也是秋天。

诗歌的主题也相同:都是以骨肉分亲人不得团聚之苦来反战的。

大同中亦有若干小不同

数字的巧合:杜甫是弟兄五人,白居易乃是亲人分居五处。

地点不同:白居易尚在中原地区,杜甫为了家人生存不得不远赴当时的边疆天水了。

用力的侧重点不同:

杜诗重在营造氛围。它的前两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鼓”“边秋”,一是听觉,一是视觉,感受非常真切,写它们就是为了营造悲凉的氛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也是从时令、从视觉来营造氛围的。白色的月亮、白霜,会让人更感孤单、寒冷。白露不是佳节,却有体感的变化,寒让人更渴望团聚。

白诗重在表现人物形象及心理。它的第三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连用两个比喻就把人们的漂泊不定、分隔多地的凄苦形象塑造出来了。

形象度不同:

杜诗最后一联“家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为什么要到边关?为什么不能回家?家书为何久不达呢?皆因战乱,反战之意表达得直接。

白诗最后一联“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为何共看明月?思念、牵挂。共看明月何止这几位?一夜未眠思乡、思亲何止这五处?反战之意表达得含蓄。

意象作用不同:

“雁”在杜诗中是体感之物,它引发的是归乡之情;在白诗中则是比喻之物,突出的是分离之苦。

 “有弟皆分散”感觉不如“吊影”“千里雁”“辞根”“九秋蓬”那些形象,但“无家问死生”却同样悲痛。

所以,两首各有妙处,情感同样真挚,主题同样鲜明,都值得我们反复吟诵。

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泪水,古人与今人,一样的我和你,一样的情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