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感动 ——“感动中国人物”的写作指导

 兰勇讲语文 2022-07-08 发布于重庆

“用第一抹光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用初次见你时我的眼睛,留下幸福的泪滴。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
熟悉的旋律,盛大的典礼,伟大的人物,感动你我,感动中国。
央视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已经走了十几个春秋,推出了百位让人们景仰、铭记的优秀个人或团体:好科学家如袁隆平、钱学森、朱光亚;好运动员如姚明、刘翔、金晶;好教师如李桂林、陆建芬、胡忠;好医生如钟南山、邓前堆、陈晓兰、吴孟超;好大学生如何东旭、陈及时、方招;好官如经大忠、杨善洲;还有好学者季羡林,好作家巴金,好军人孟祥斌,好企业家张瑞敏,好工人孔祥瑞,好妈妈陈玉蓉,好女儿孟佩杰,好人谢延信、林秀珍、丛飞,好少年黄舸、刘伟;好团体如三峡移民、衡阳消防武警官兵、“小白菜”、“微尘”……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是我们的楷模。他们的事迹是激励我们奋然前行的动力,他们的精神是涤荡人们灵魂的醍醐。
每一届“感动中国人物”揭晓,都会在社会中引发巨大的反响,进而掀起学习高潮。其感人事迹,也会成为次年中、高考的命题热点,成为每一位学生作文时运用的素材热点。但可悲的是:这些素材很快就滥用了,用滥了,感动之文被写得俗不可耐、不堪入目。最直接的一个表现是:众多的作文都脱离不了“颁奖词”的主题设定,以素材的模式雷同,提前预支了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因作文素材的运用雷同而矫情。
最普遍、也是最低级的运用就是因陋就简地复述人物事迹,根本不考虑其适用性,不思考其使用角度。有些粗劣者甚至断章取义、移花接木。这是对宝贵素材的粗浅消费,实在浪费,着实可惜。
较好的运用是能将人物事迹叙述得较为精彩,有细节上的真实与精彩。但因其照搬于某书刊、媒体或网络,让人有似曾相识感。我曾将一名优生的作文判为抄袭:其文复制了“开心辞典”中的一个故事,没有创造性的联想与想象,没有注入自己的情感,也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
更好的运用是意识到了话题与素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也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唯一缺少的是巧妙的角度。
最好的一种运用:素材与话题高度契合或自素材中寻找到了写作的良机,角度巧妙,观点新颖,情感表达适宜。只可惜,这样的文章凤毛麟角、弥足珍贵。
看来,从作文的角度来说,“想说爱你——'感动中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感动你我”的人物能“感动中国”是因为那些人物的确可亲、可敬;“感动中国”的人物要“感动你我”则需要你的妙笔来生花。
如何才能让这些宝贵的素材锦上添花呢?
用个人故事,来解读一个时代。——冯骥才
冯先生此话对我们应该是有启迪作用的。两个关键词“个人”、“时代”,前者指其独特性,后者言其社会性。不一定要二者同时兼备,突显其一则大功告成。
首先,充分掌握材料,不能一鳞半爪,不能一知半解。一个字“全”。
人物的方方面面,事件的来龙去脉,都要广纳于胸。这是写作的基础。那些看似不相关的材料也不可轻易放过,没准能从中找到独特的角度。如喻丽璇那篇《英雄也差钱》所捕捉到的“最美妈妈”接受单位奖励一事。此等事颁奖典礼不会提及,因为它不利于英雄的塑造,事实上它却能还英雄以本真。
其次,熟悉素材,从素材本身找到切入口。一个字“熟”。
熟悉人物事件本身及相关的其他人物,这样即使就事论事,也能独辟蹊径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来。比如“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坠楼女童的事件,涉及的人物有小妞妞、小妞妞的父母、吴菊萍的丈夫与孩子、旁观的路人与网友等。我们可不可以从不同人物身上找到写作的突破口呢?公众对这一事件又有何评价?再比如“刘翔原谅罗伯斯”事件,与之相关的人除了刘、罗二人,还有容易为人忽略的中国代表队、国际田联、社会公众,留心于斯,华山道是不是可以变成罗马路呢?从新的角度、多角度地凸显感动点,是作文的关键之一。
第三,广泛联想。一个字“宽”。
可以同类联想,可以异类联想。比如:有吴菊萍勇救坠楼婴孩,有殷明玮义救跌倒老太,也有十八路人见死不救小悦悦;有草根慈善大家,有富翁大善人,也有借慈善之名谋私利的魈小鼠辈……可以是事件性质的相同,可以是人物身份、作为的相类;可以是事件性质的不同,可以是人物个体情形的相异。
可以链接经典,可以挂靠通俗,可以思接千古,可以心系现实。可以浏览媒体、网络,可以阅读报刊、杂志等等。
这是写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将决定你的写作范围是否能有所突破:要么画地为牢、闭门造车,要么突破圈囿、海阔天空。
第四,处理好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一个字“贴”。
人物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难能可贵,但不能因此脱离事件来评价人物,要将褒扬隐寓在事件的叙述之中。否则就是水是水,油是油,无法水乳交融。这也是写作中较为普遍的问题。
第五,合理想象。一个字“活”。
新闻报道通常只有事件梗概、人物简介之类,而要让人“感动”,写作时就必须营造氛围、还原事实、丰富人物、滋养情感。值得一提的是,“感动中国”人物也是人,他们也有普通人的生活、平凡人的情感,切不可脱离实际唱高调,说空话。一旦缺少“人间烟火味”,你笔下的人物就离模式化不远了,也就很难触动人心——因为这样的“英雄”很难在生活上引人共鸣,至多模糊成一个受人膜拜的精神符号。
第六,新颖的表现方式:可以模拟颁奖典礼,可以网络聊天,可以记QQ日志,甚至可以自由辩论……一个字“新”。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切记两条:要有语文味;不可生搬硬套。
感动中国人物感人肺腑、感天动地,这是既定的。如何找到材料的突出口,能否选取巧妙的角度,能否采用特别的表现方式,能否确立新颖的观点是此类文写作的关键。
因为感动,不会轻易下笔,所以一切都是神圣的模样;因为感动,不能简单的生长,应该随时随机为你思量;因为感动,怎么会有沧桑,所以我们还是要联想与想象;因为感动中国的人物,依然需要在人群里游荡,人来人往。
给我们一份满意的答卷,回味那时的感动,启迪我们的智慧,滋润我们的情感,光亮我们的人生。因为我们还爱着你——“感动中国”!

其他科学训练方法点击原文链接购买

《兰勇讲作文——素材篇》参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