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让“种树人”默默执著吧 ——以《植树的牧羊人》来谈人物形象的塑造

 兰勇讲语文 2022-07-08 发布于重庆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法国作家让·乔诺的绘本《植树的男人》。查阅了百度,这篇文章在选用课本时又做了删改。增加了不少所谓的“细节”,包括环境、动作、语言什么的。 

也有修改:

“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改成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

这样改了是不是更加和谐了?

删除了:

然后他带我去看五年前种的桦树丛,那时我正参加法国东北部的凡尔登战役

这句话不应该删除:其他人在欧洲战场上自相残杀,老人却在这里拯救地球。是不是有对战争的反思?这不好吗?

惟一会威胁森林的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候有些车的引擎是靠烧木材行驶的,所以人们开始砍伐橡树林。幸好这块高地离铁路太远,运输不便,伐木商人才没有打这里的主意。

有这两段文字是不是更能体现作者对老人的同情,以及对老人劳动成果的珍视?

布非耶根本不晓得这回事。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

再一次提到了战争,再一次表达了对它的否定。对它的否定就是对老人的肯定。我觉得这可以有。

那条干涸的河床,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一条溪流,而我以前走过的那些荒凉的小村庄,则是古罗马人留下的遗迹。考古学家曾经在村子里挖出许多鱼钩。只是到了20世纪,河水干涸,人们必须挖水井才能得到一点儿水。

为什么在这里提到古罗马人?我想这是被删除的原因。但我们要想想古罗马人对这片土地干过什么?那时它叫高卢!作者提到它是不是有对古罗马文化的反思呢?

删除下面这两句话我就更不明白了:

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艾尔则阿·布非耶,1947年逝世于法国巴农的安养院。

前一句话总结得很好,很高大上啊!后一句话交代了老人的结局,能让故事更加完整啊!为什么要删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