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逻辑哲学导论

 书虫小记 2022-07-08 发布于北京

这是读第二遍了,第一次记得还是在读研究生期间看的,第一次看到还有人这样写哲学,非常震撼。

这次再看的动力,是读完解深密经之后,发现整部解深密经所谈到的逻辑、概念、方法,均与上世纪初西方哲学中的分析哲学类似,只不过,解深密经的构架比分析哲学早了两千年。这里不再详述解深密经中的精深微义,可参见敝号随笔《解深密经》。

之前也给大家介绍过《天才之为责任》这部维特根斯坦的传记。维特根斯坦出身奥地利钢铁大王世家,却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继承权,1911年跑到曼彻斯特学习航空工程学,然后又跟随罗素学习哲学。

一战期间,他被意大利军队俘虏,于是就在监狱里写完了这部著作。这部书,与波爱修的《哲学的慰藉》,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被列为三部狱中完成的伟大著作

年画般的冬泉

有意思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维特根斯坦在普林斯顿曾与艾兰·图灵有过深入的交集——当时图灵在普林斯顿做访问学者,同时也攻读博士学位,他选修了维特根斯坦开设的基础数学课程。

图灵在给朋友的信中写过,维特根斯坦开课非常特别,他要对所有选修他课程的学生进行面试,而且是一对一长时间面试,问到各种难题。

面试到图灵的时候,两人开始了对纯数学问题的争论,直到维特根斯坦突然站起来中止争论,离开图灵,说他需要一个人单独思考图灵刚才说到的问题。

当然,图灵跟维特根斯坦研究的方向不一样,图灵是考虑如何从公理推导和建构整个数学体系,以及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维特根斯坦则更根本地考虑,数学是如何可能的。

《逻辑哲学导论》只有一百来页,由一系列的七个一组的命题构成。每个命题之后是按次序编号的对这个命题的评注,或者是对评注的续评注。也就是我们今天写毕业论文时,用的1,1.11.1.1这种方式。

很有意思的就是,可能是因为条件限制,很多在狱中写成的东西,都是靠编号的,因为常常要东躲西藏的。前苏联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在克格勃监控之下,也通过编号的方式来写诗歌。

维特根斯坦认为,由于我们可以通过语言说出部分真实的东西,所以语言的结构一定以某种方式反映了世界的结构。因此他开宗明义认为“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解深密经中也有一样的提法,世界是关系的总体,而非本质或实质的总体。我们所说的世界,只是我们所认知到的,我们语言体系中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体。

那么组成世界的事实是啥?罗素说,是原子事实,即可以被陈述的最简单的事实,其它一切更为复杂的真理都可以被分解为这些简单的事实——就是德谟克利特的翻版。维特根斯坦在这个问题上跟随了他的老师。——细分,不停地细分,典型的西方思维逻辑。

瀑布样柳

维特根斯坦更进一步认为,关于哲学问题所写的大部分命题和问题,不是假的,而是无意义的。因此我根本不能回答这类问题,只能确定它们是无意义的。

哲学中正确的方法是,除了可说的东西,即自然科学的命题——也就是与哲学无关的东西以外,就不再说什么了。——解深密经、楞伽经中都有类似说法——不可言说,无与言说,相似言说。这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就是非现象界的,不可用理性逻辑范畴来认识和分析的事件,比如说神,存在,自由这些个概念。

甚至于维特根斯坦的比方,也和佛陀经常用的一致——我的命题应当以如下方式来阐明,任何理解我的人,当他用这些命题作为梯子超越它时,就会终于认识到它们是无意义的,也就是说,他登到高处之后,必须把梯子扔掉,才能正确看待世界。

佛陀说的是“如筏喻者”,我所说的,不过是帮助你过河,你过了河,筏子(佛经,修行方法)就没用了,不要纠缠筏子本身。

维特根斯坦指出,世界上的事物是怎样的,对于更高者来说是完全无关紧要的,因为上帝并不在世界(我们的经验世界)中现身。时空中的人生之谜的解答,在时空之外。哲学探究的根本可能就是语言本身,因为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

写完这本书后,维特根斯坦就认为已经解决了所有哲学问题,又跑到奥地利的一个偏僻乡下去当小学老师,去教小学生高等数学去了。

也正是这个阶段,他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他后来再次回归剑桥教席,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观点,并且形成了一系列讲稿——不过他坚持不要解集出版,所以一直到他去世后,这些后期的观点才被学生以讲稿方式整理出来,就是后来的《哲学研究》。

这本书把逻辑哲学导论中的实证主义和神秘主义都去掉了,但同时加强了导论中关于语言的分析和影响。

熏茶,烟山

语言首先就是意义的问题。从柏拉图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意义的主要模式是指称模式和命名模式。柏拉图认为语词必须是永恒不变地存续的各类事物的名称,但这样的事物本身是不存在的,所以柏拉图提出了超越世俗的理念世界。

亚里士多德则直接认为语词是对世界实体的命名,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也认为语词是名称,而且到最后认为世界就是名称。经验主义则认为语词是对感觉材料的命名,这有点到佛学的边缘了,实用主义者则认为语词是对行动的命名。

维特根斯坦与上述观点宣告决裂,他认为,语词就是语言本身,不能指代为其它任何东西

语词就像象棋里的棋子,只有在特定的游戏中才有用,语词的意义就来源于这个特定的游戏规则——举个例子,桌子是在现代汉语里指有平板下面有支撑构建的物体,其实完全可以把桌子这个词替换成奶牛,只不过把之前的规则变一下即可,桌子这个词本身其实与那个东西并没有直接联系,只与规则有关系。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语言之所以与实际所指的关系不大,维特根斯坦举了个例子,两个人要在天黑之前赶到旅店,但太阳眼看就落山了,一个人感叹,哎呀,来不及了,太阳落下去了。另一个人则说,不是,太阳没有落下去,是地球转过去了

其实两个人说的本身都没错,都在指代某个现象,但我们都可以看出后面一个人的说法是有毛病的,这个毛病就体现在,他把一个真实的句子放在了它不应该出现的情境中

也就是说,语言并不能锁定一个真实的世界,它必须根据情境的变化来产生意义。——解深密经里,这叫语言的能指和所指混淆。

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家们大多数命题和问题,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得我们语言的逻辑而产生的。

最终,他建议哲学不要干预日常语言的使用,有时候人的日常常规,反倒比理性去分析综合要适用得多。哲学问题的解决不是去构造某种新的东西,而是要消解问题来达到对问题的解决。

因为出问题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的认知——语言和思维。

挺好玩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