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黔北入川第一镇:从明代白撒到红色白沙

 古蔺同乡会 2022-07-09 发布于四川
从明代白撒到红色白沙
罗 树
历史上的白沙场,就是今日双沙街,地处赤水河北岸,东与观文镇相连,南邻贵州毕节七星关区、金沙县和大方县、遵义仁怀市,西与叙永县麻城、海丰接壤,北接古蔺县城,是黔北入川第一镇。

美丽的画里乡村
川南出海通道大纳路(321国道)和省道古金路纵贯全镇。在高速路没通古蔺前,双沙是县内交通位置最优越的乡镇。

1

从明代“白撒”到当代“双沙”
双沙历史悠久。民间流传的基本上都是这个版本是,双沙解放前叫白沙场,古代叫白撒,他们当地流传一首顺口溜:

“白沙一条沟,三年两不收。

勉强收一季,婆娘儿女跳猴戏。”

白沙坝子经常遭遇洪灾
歌谣说的意思是白沙是一个平坝,由于消水洞口小,经常被水淹,水稻收成不易,所以说的是种子“白撒”了,这就是古代“白撒”来历,后来写成白沙。
寻找文献,研读《明史》,书中没有白沙这个地名,只有“白撒”。精通彝文的水潦大洞土司庄园的主人李禄清老师说,“白撒”的彝语读“bósà”, 白撒是彝语汉字音译词,彝语“bósà”意思两条沟交叉形成的坝子。他也亲自到过双沙坝子实地考察过,这个坝子和彝语“bósà”的意思是相符的。
很明显,双沙在明代属彝区,彝语写成汉字音译,这一说法是严谨的,正如古蔺彝语是“妥柏落红”写成“落红”;而当地民间所传的版本,显然是根据“白撒”一词在当地方言的意思民间创作出来的故事。
清代至解放前,双沙叫白沙场。1956年设白沙区,1981年根据所辖地红沙和白沙,更名为双沙区,1992年建镇后称双沙镇。据公开资料,今天的双沙镇幅员199.32平方千米,距古蔺县城34公里。辖15个行政村,一个社区,135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44785人(2017),总耕地面积43625亩,其中良田面积16456亩,土地面积27169亩。

2

“明千户所”和今日“锁城”
随着历史远去,古代的一些建置今天没沿用了,今人又称为“锁城”。其实,“锁城”应为“所城”,是双沙有史记录最古老的遗址。其在双沙加油站后面的山包上,占地数十亩,《明史》及其他书籍中有载。

“所城”来源,源自一首清代诗《白撒》,这首诗歌是这样写的:

白撒原名旧锁城,平田十亩水盈盈。

青青柳色来朝气,几阵渔歌夕照明。

诗歌作者纳羊箐人(今观文辖)李怀舫,字啸斋,系举人李怀莲之弟,叙永厅学生员,才华横溢,四川学政张之洞曾举荐入成都尊经学院,以“不唱杨枝唱竹枝”婉拒不就,是闻名古蔺场的大诗人,其著竹枝词数十首流传,《古蔺文存》曾有收录。

远眺白沙所城遗址
据《明史》,千户所正千户一人,正五品。副千户二人,从五品。镇抚二人,从六品。其属,吏目一人。所辖百户所凡十,共百户十人。总旗二十人,小旗百人。其守御千户所、军民千户所,设官并同。凡千户,一人掌印,一人佥书,曰“管军”。其守御千户所,不隶卫而自达于都司(直隶于都司)”。明代“设白撒千户所”,就是今天的“所城”。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设摩尼、普市、白撒千户所。同年,贵州都指挥同知马烨建所城,石城方圆一里多,隶属于赤水卫(赤水卫隶四川都指挥使司),距今己有六百多年历史,曾隶属于贵州毕节和四川叙永。

白沙所城遗址
《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冬十月庚午,根据南征归来的陕西都司指挥使马烨关于“泸州与永宁接壤,乃诸蛮出入之地,宜(守)兵”的建议,建置“泸州、赤水、层台(今属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三卫,调长安等卫官军一万五千二百二十人[分]置各卫”。
光绪三十三年版《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载:白沙所。根据现场考察,白沙所城遗址没有《明史》中千户所的面积大,说明这个千户所和其他相比,规模要小一些。

综上,不管是白撒还是白沙,都是彝语音译,音同字不同,但“所城”决非“锁城”。

3

红色土地上的“润之香樟”
白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重地。1935年2月毛泽东、朱德曾在双沙镇崔家祠堂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并发表了《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拟定了二渡赤水作战计划,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重要的转战之地,同时是红军托孤(女)之地。
毛主席在这里召开过白沙会议,总司令部旧址已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崔家祠堂——白沙会议纪念馆
崔家祠堂坝子左面的一棵香樟。知情人说,这棵香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所栽。当时的崔家祠堂是公社政府所在地,这是林业站工作人员去县上开会,县上号召植树,带回了一些香樟树苗,干部们就在石坝子的四边各栽一棵。
栽这几棵树特别不容易,要把石块撬开移动后才能打树窝,一个人是办不到,还要找热心群众帮忙,撬开石块才打窝栽的。后来,只存活了这棵香樟树。又过去了几十年后的今天,这棵香樟树树高数十米,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成为白沙坝子最老最大的“古树”。
虽然这棵香樟树是长征后的四十多年才栽的,但是栽在《白沙会议》召开的地方,就更是特别有意义。智慧的双沙人把这棵香樟亲切地称为“润芝香樟”,这是老区人民对伟人的敬仰和纪念,而今已成为这块红色土地上的网红打卡点。

作者:罗树

编辑:采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