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刘亦菲到董宇辉:真正厉害的人,都遵循这个“快乐逻辑”

 精读君 2022-07-09 发布于福建

01

刘亦菲和董宇辉,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有什么关系?

其实,他们俩都属于一类人。

先说刘亦菲。

最近,刘亦菲主演的《梦华录》大火,她也因此再度翻红。

有人说,这部剧能火,靠的是一众刘亦菲的颜值怀念粉。毕竟她一出场,又重新勾起了大家对赵灵儿、王语嫣和小龙女的天仙时代的记忆。

但其实,她的这些令观众印象深刻的角色,都已经是16年前的事了。

之后的16年里,刘亦菲也陆续拍了不少电影,只不过每一部都反响平平,所以知道的人并不多。

就连迪士尼砸了2亿美金投资拍摄的《花木兰》,也没掀起多大的水花。

直到最近《梦华录》上档,流量屡创新高,才让她摆脱了“票房毒药”的称号。

刚开始,或许不少观众的确是冲着她的颜值去看的剧。

但越看到后面,就会越觉得,剧中的刘亦菲,绝不仅仅只是美这么简单,她真的是靠演技撑起了这个角色,撑起了整部剧。

随便截取一个眼神或台词片段,都能让人get到戏。

比如,赵盼儿故作要强时,她眉心微皱,眼中含泪,情绪转折恰到好处,让观众隔着屏幕都倍感心疼。

刘亦菲“神仙姐姐”的称号,一方面来自她无人能敌的古装造型和满屏的清冷范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她出道早、被保护得太好,没有经历生活的打磨,所以总不那么接地气。

但在这16年里,她从未被观众赋予的标签困住,而是不断试错,演了很多大胆的角色,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经历,慢慢沉淀,这才有了《梦华录》里的精彩表现。

翻了翻她的微博和采访,我发现刘亦菲挺有意思。她的私照很随意,哪怕经常因为衣服太丑而上热搜,她也并不在意。

但在演戏上,她却一点不含糊,在剧组是出了名的敬业。

比如,打戏全部亲自上阵,练就了一套漂亮的刀棍剑法,也落下了终身的颈椎病。

为了拍好倒茶的镜头,她反复练习了两三天,这才有了茶壶嘴里水柱精准倾倒进桌上茶杯里的精彩一幕。

之前的“神仙姐姐”美得遥不可及,不可碰触,现在的“神仙姐姐”似乎成了不畏艰险,挑战困难,努力突围的代名词。

02

刘亦菲的成长经历,让我想起了同样年少成名的李小璐。

天赋、美貌和资源的加持,让李小璐成了“最年轻的金马影后”,早早就拥有了世俗的圆满。

但她似乎并不珍惜,本来可以在演员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她却不爱惜羽毛,把自己整成网红脸,拍无数烂片。本来有个人人羡慕的家庭,却出轨一个不值得的人,变得声名狼藉。

自媒体作者李娜曾这样评价刘亦菲和李小璐:

刘亦菲和李小璐,很显然都在遵循“快乐逻辑”,但不同的是什么呢?

有些快乐是你通过勤勉,自律,付出艰苦的磨练,才能获得的。

有些快乐是你通过放纵,任性,不负责任,就能得到的。

前一种快乐让人在充实,绵长,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和成长。

后一种快乐,让人觉得空虚,短暂,是一种自我的消耗与厌倦。

刘亦菲所遵循的,就是前一种“快乐逻辑”。

美若天仙的刘亦菲,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美貌优势,拍几部烂片、录几档综艺赚快钱。

但她没有这么做,只专心磨炼演技。哪怕曾经被吐槽演技生硬用力,是个木头美人,她也不在意,因为她享受演戏的过程,并且一直努力寻找突破。

终于,她的努力没白费,这十几年的演技沉淀,都在“赵盼儿”身上大放光彩。

蜕变后的刘亦菲,不仅有“神仙姐姐”的美貌,还有“神仙”的力量内涵。

她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说完刘亦菲,再说新东方老师董宇辉。

董宇辉最近很火,带货直播间里,他中英双语、吟诗作赋、段子和鸡汤张口就来,各种小作文更是催人泪下,吊打一众只会大喊“买它”的主播。

由于他的小作文实在太过于强大,并且在镜头前发挥极其顺畅,于是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是否提前准备了文案?是否有专人代写?”

对此,他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回应道:“那么简单的文案,不需要!”

在接受央视网采访时,董宇辉表示,价值感需要拉满时间才得以体现,“每个老师在镜头前张嘴就来的那种东西,取决于这些年你要读的书。”

读书,是一件需要拉长时间,才能看到价值的事。

如果董宇辉没有这方面沉淀,就不可能在镜头前出口成章,也不可能因此收获大批粉丝。

所以说,不是读书没用,而是我们读那点书没用,读的书不够,完全没有从量变到质变。

刘亦菲和董宇辉的共同点就在于,他们遵循的都是同一种“快乐逻辑”:不走捷径,不沉迷短暂的快感,而是踏实付出辛苦和磨炼,从而收获真正的快乐。

03

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绝不是源于放肆的欲望,而是克制且向上的成长驱动。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本来想刷一会手机,就去睡觉或读书。结果手指一动,滑开手机,就再也停不下来。

看看朋友圈的消息,看看微博上的热搜,玩玩小游戏,刷刷短视频。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过去了大半。

你懊悔、心痛,可再追悔,也已于事无补,浪费的时间再也回不来。

其实刷手机、玩电子游戏、打麻将等活动,虽然短暂地带来了快感,但却极易让人丧失自控力,从而沉迷其中。

这样的快乐,就属于“垃圾快乐”。

长期沉迷于“垃圾快乐”,不仅伤害身体,还消磨意志力,甚至会让人走上人生的下坡路。

作家李尚龙说了一句脍炙人口的话:在大城市里,搞废一个人的方式特别简单。给你一个安静狭小的空间,给你一根网线,最好再加一个外卖电话。好了,你开始废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

不久前有个微博热搜,一个印度16岁男孩连续吃鸡6小时后心搏停止,医生抢救无效死亡。

据家人描述,男孩非常沉迷这个游戏,强制把游戏删除后他就绝食抗议,家人呼吁政府能禁止该游戏。

但从本质上说,毁人的从来不是游戏,而是没有节制的欲望和对短期快感的沉迷。

这些所谓的娱乐,就像精神鸦片,悄悄渗入我们的骨髓,侵占我们的人生。

最后,我们的躯体只剩一具脑袋空空、沉浸于感官娱乐的空壳。

知乎上有个问题:有哪些年轻人千万不能碰的东西?

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年轻人千万不要碰的东西之一,便是能获得短期快感的软件。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时间,消磨你的意志力,摧毁你向上的勇气。

快乐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但你的“快乐逻辑”,才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重要原因。

社会学家芭芭拉在底层卧底8年后发现:

越是处于底层的人,越是会用一种消耗型的方式来寻求快乐,比如肥皂剧、毒品、电子游戏。

越是处于高层次的人,越是会用一种补充型的方式来寻求快乐,比如跑步、阅读、学习。

你用哪一种方式来寻求快乐,直接决定你的人生层次。

如果你追求的快乐,不能让你成长为更好的人,那就不值得追求。

希望你有一天回首过去时,能够对生命不辜负,对自己不遗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