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潮:我看于丹 (2008-11-11 )

 林潮 2022-07-09 发布于云南

       记得在去年,于丹的《论语心得》很风行的时候,身边的朋友不断地谈论于丹的书怎样怎样的好,媒体亦称为“学术超女”。于是我也抽时间看完了《论语心得》,在看的过程中,就发现有些解释与原意不太相符,因无大错,也没有在意。谁知后来批于丹的声音不断涌出,我也好奇地关注,并读了《解毒于丹》等书文。看了挑错的文章,反而使我认真地看待于丹,认识到于丹的价值。

       挑错的文章大多就经的出处、历史、原意等,来还原本来面目,希望读者不至于被误导,其本意也是好的。但说于丹糟蹋了孔子、对中国人进行文化基因改造——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的基因,这似乎又危言耸听,有哗众取宠之嫌,大有要将于丹逐出学术殿堂,流放蛮夷之意,否则难消因其篡改经义、辱没圣人之气。这些反对者应属于做学问的考古派,凡解经都忠于原意,有凭有据,稍有分岔便视为不道。这种态度一般来说是正确的,但对于古籍,因年代久远,历来就是各持己解,并非现在才有。其实就《论语》名称的解释,一直就有不同的说法。第一种,班固《汉书·艺文志》认为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即言谈记录。第二种,刘熙《释名·释典艺》将“论语”解释为“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即叙说伦理道德的书。还有人认为是“讨论文义”之书,就单是名称的解释就难以统一,更何况内容了。再回头看于丹的书,她的书名就是《论语》的心得,是她学习、研究《论语》的体会和感悟,并不是《论语》的注释,既然是心得就可以按自己的想象来发挥,这是一家之言,这有什么好大惊失色的。打个比方,于丹是取沧海一瓢来与大家分享,她介绍自己的口感,以及诗意的想象和向往。而攻击者是检验它的化学成分、纯净度、源头等等,基本上是不相接的,站在谁的角度都对,没有谁错。只是最让攻击者不能容忍的是,于丹有时品尝水却尝出酒的味道,分明就是味觉功能错乱,难道要让大家跟着错乱吗?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这只能说明于丹天秉异质,她居然就能从水品出酒的味道,而我们却不能,也正因为我们不能,所以我们没有成为于丹,而于丹于是就风云天下,名利丰收。

       实事求是地评价,于丹是难得的,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人很多,有几个又真正做到转古成今、成功兜售的。从某种意义来讲,于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应该“文人相轻”地贬低她,应该从她成功的经验去找到可以借鉴的地方。平心而论,于丹书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现在少有读古书的人,是很有帮助和启迪的。至于说她的东西对于学问深者觉得浅,对己没有帮助,少看不就得了,何必一定要骂人才舒服呢?当然若能采取击倒于丹,来获得名利,也不失为一好方法。

       尽管对于丹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还有争议,但她毕竟是做了一件好事,她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老祖先辉煌的智慧,亦让他们有可能去学习继承,代代相传。记得去年印尼的文化名人陈朝明老先生来访,闲谈到于丹到新加坡讲座很风光,我就问他对于丹有何看法,因为陈先生研究儒、释、道三家心法数十年,颇有心得。他笑着说:“也还好了,就算是替孔子打广告了!”听得出来,不是大加赞扬,但也还是肯定了于丹的功绩的。 

       人在红尘中,难免有人说好说坏,没有人评论反而寂寞,有人评论又心烦,我想能达到孔圣人的“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大概是我们这些凡人努力的目标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