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下竹鞭(散文诗)

 管用和 2022-07-09 发布于湖北

管用和

地下竹散文诗

无疑,你是被埋没者。

但,意志与信念埋没不了。

不息地追求,艰苦地探索,不畏阻碍,不怕曲折;

坚强的意念节节增生,穿越厚厚的土层,钻透硬硬的石头;

吸收,消化,充实,丰富,终于露出了自己的头角——

萌发的新笋在春的呼唤声中冒尖……

啊!你是被埋没者。

只有泥土知道你进取的力量,也给予你以力量;

只有渗进地下的水知道你脉搏的跳动,也给了你以血液;

只有埋藏的石头知道你的意志,也锻炼了你意志;

只有春天知道你的呼求,也得到了她的呼唤。

——这向下的品格啊!

——这向上的精神啊!

无疑,你是埋没不了的!

《竹鞭》赏析

徐志超

《竹鞭》也是一首关于竹的诗,赞扬的也是与竹有关的精神和品格,但他与前一篇《野竹》不重复,不雷同,在思想与艺术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为题材开掘较深,富有哲理,诗味深厚绵长。

竹鞭常年埋在土中,无声无息,默默生长。无美的外形,不为人重视,自生自灭,与草木同朽。文人雅士历来着重的只是上面的“竹”,而对下面的“鞭”,却遗忘了,很少想到为他唱一曲赞歌。本诗作者却不然,他别具慧眼地将竹鞭这极平常的生活素材选为题材,并从他的特性出发,认真深入地加以开掘。从而谱写了一曲别具生面的赞歌,一首动听的竹鞭精神的赞美诗。

诗人对题材的深入开掘,主要表现在他能从一个新的、主题更为积极深刻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像竹鞭这样的题材,可做文章的角度自然很多。然对多数人来讲,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他与竹子的关系,诸如由于他无私的奉献,默默地工作,才使地面得以春笋怒放,绿竹成荫……这样写固然没有什么不可,写得好还不失为一篇佳作。不过,若将他与现今的诗作比较起来,会发现他有好些不足。其一,因竹鞭与竹子的关系人人皆知,既然人人皆知,那这种诗就显得创新不够,缺乏新意;其二,主题较为狭窄,赞美的仅是竹鞭品质的一个方面——无私的奉献精神,其他的则难兼顾;其三,因需要借助竹子或笋来讴歌竹鞭,因而主次关系不太好处理,稍有不慎,有喧宾夺主之嫌。相反,像目前这样处理题材,不仅没有上述弊病,而且使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意境也更为深远。究其原因,主要是得力于开掘深入之功。试以主题为例,诗人不专谈竹鞭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而把他的各种精神品质加以集中慨括,并从他的坚韧意志和顽强信念方面入手,加以歌颂、赞誉。这就一方面使诗的立意较新,更具魅力;另一方面,也使主题更为全面而深刻。因为对于竹鞭来说,默默工作,无偿地为竹子和笋输送营养和水分,这仅是他精神的一部分,更能表现他特性的,是他那顽强的追求、探索和进取精神。抓住了这些,就能更好地表现“竹鞭精神”。从诗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果来说,歌颂开拓,歌颂追求和进取,自然更具时代气息,更能反映时代精神。

本诗由于开掘的深,文字凝炼短小,因而诗味深厚而又绵长。读着他,犹如品味茅台名酒,进口芳香,后劲绵绵,回味无穷。诗人在这首短短诗作中,着力歌颂的是竹鞭“向下的品格”和“向上的精神”。这是两种不同的精神和品格,但又紧密相连无法分开。这种特许关系,除使散文诗更具韵味、内容充实丰富之外,还使他富有哲理,充满辩证的逻辑关系。从竹鞭来说,:“向下的品格”是重要的。没有这种品格,就难以“穿越厚厚的土层,钻透硬硬的石块”,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畏阻碍,不怕曲折”,不息地追求探索。但如果只有“向下的品格”,而没有“向上的精神”,则他的顽强意志将失去意义。他也将名副其实地成为“被埋没者”。正因为他既有“向下的品格”,又有“向上的精神”,“竹鞭精神”才显得十分可贵。在诗中,诗人正是紧紧抓住这“向下”与“向上”的两个方面,大力讴歌赞颂,并让二者紧紧交融在一起,这就使得本诗诗味格外隽永,深厚绵长。

——《中外散文诗名篇大观》

管用和

1937年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县。在汉阳县当过中小学教员,县文化馆干部,县剧团创作员20余年。以后在武汉文联工作,直至退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美术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文集、画集34种。美术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学馆、北京、广州、福州、株洲、武汉、澳门等地参展,被举办方收藏。在武汉市、孝感市举办过个人画展。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