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慎用方言押韵

 管用和 2022-07-09 发布于湖北

      我在一册诗词刊物上,读到一首七绝诗,题为《三峡平湖游》,诗如下:

          长江万里起宏图,

          大坝横拦截巨流。

          三峡平湖千顷碧,

          风光无限任遨游。

      以上这首旧体诗,如果用武汉话读,无疑是押韵的。因为武汉话将“图”读为“头”。但韵的确押错了。武汉话将“图、涂、徒、途、屠”等都读作“头、投、偷”,将“路、鲁、陆、庐、炉、麓”等都读作“楼、漏、陋、剅”,将“读、独、度、毒、赌、堵、杜、督”等都读作“斗、豆、抖、兜、陡”。这是武汉话的部分发音将韵母“u”(乌)和韵母“ou”(欧)混淆了。就是将本应该发音为“乌”韵的一些字,都发音为“欧”韵了。也就是将《现代诗韵》中的“姑”韵与“候”韵混淆了。据我所知,不只是武汉话,乃至湖北话及南方某些省份的话,也存在同样的题。我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和一些人的专著上,都读到一些以“姑”韵与“候”韵混淆押韵的旧体诗,其中,某作者还是一些某某诗词学会的会长。这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错误。

      在我们武汉话中还有一个极易混淆的音韵。请先读读下面这首题为《读<山人诗选>感言》的七律:

          山人大作堪精品,获赠恭读感悟深。

          公务忠贞勤政事,差行简朴体民情。

          平凡履历非凡绩,高格殊荣合格生。

          短幅长篇皆样本,恭吟就教效终身。

      这首诗所押韵的五字为“品”、“深”、“情”、“生”、“身”,武汉话读来顺口押韵,但却不在同一音上。“品”、“深”、“身”,为《现代诗韵》“痕”韵(ēn īn ūn)。而“情”、“生”则为《现代诗韵》的“庚”韵(ēng īng)。武汉话将归属于“痕”韵的“品、频、贫、聘”等字与归属于“庚”韵的“平、凭、瓶、屏”等字读为同一音。将归属于“痕”韵的“身、深、申、伸”等字与归属于“庚”韵的“声、生、升、盛”等字读为同一音,是错误的。这种将“痕”韵与“庚”韵混淆一起所写的诗,说武汉话的人,的确难以区分。有的旧体诗词的作者对我说,他们在老年大学的诗词学习班学习,将自己类似这样的作品给老师看,老师也没有指出有关的错误,是不是本人对旧体诗词的押韵有点儿吹毛求疵?我可以肯定地说,绝对不是。某些人的作品,其所以有以上的错误,是我国南方一些地方的方言发音所致。我读到一些我国北方诗人的旧体诗词却很少有以上的错误。他们对于“姑”韵与“候”韵,“痕”韵与“庚”韵分得很清楚。

       有一位本地的朋友,读到一位北方诗人写瀑布的一首诗:  

        素峰缈霭百重青,峡谷淙淙佩玉声,   

        云海苍茫斜照紫,水传清韵应山中。

      他用湖北话读说韵错了,“中”字不押韵。其实,人家并没有错,押的是庚韵,是他自己错了。

    翻开古人所写的格律诗词,在用韵上是十分严格的。请看《千家诗》一书中宋人戴敏写的《初夏游张园》: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第二句的后面二字为“晴阴”,为什么不写成“阴晴”呢?因为“晴”与“阴”,不在一个韵上。“晴”属于“庚韵”,韵母为ing,“阴”则属于“痕韵”,韵母为 in。这首诗整体是用的“痕韵”,故不能用“晴”字押韵。若以武汉方言押韵,这首诗可改为“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本地人读起来也顺口合韵,却不合乎旧体诗所押的韵了,是错误的。

      由于“痕”韵与“庚”韵发音比较接近,有人把它称为“通韵”。所谓“通韵”或“近似韵”,就是超出韵部范围押韵。也就是将押韵放宽。事实上,在一些戏曲、曲艺、以及歌词创作中已经实际应用了。如湖北大鼓、楚剧、荆州花鼓戏等。我以为,我国南方有相当的省份方言中,“痕”韵与“庚”韵不分,通用一下,也未尚不可。但这绝对不是说可以用方言押韵。特别是写作旧体诗,得严格按韵部所规范的韵律写作。

      数百年来,汉字中的一部分字的读音有了变化,如平水韵韵目“一东”中所包含的字,与韵目“二冬”中包含的字,按今天的普通话汉语拼音读音应归属同一韵目。可见平水韵已不能适应而今诗歌作者的的需要了。至于词韵,清初的沈谦将词韵定为平、上、去(14部)、入(5部)较平水韵为简,但仍有许多地方与今天汉字的读音不符。

      我以为写诗押韵,还是以普通话汉语拼音读音来押韵,才符合现代语音的实际情况。有的行家不同意我的说法,他们死抱住“平水韵”,批评我的用韵说法错误。我认为,既然我们都是现代人,全国早已推广说普通话,学校早已用普通话教学。我们说话早已不是唐朝时的音调了,为什么写诗非要回到唐朝去呢?

      "平水韵" 是由其刊行者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 (今山西临汾) 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错用。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有人说他写诗习惯用平水韵,不喜欢用新韵。那是他个人的自由,不能说我主张以普通话发音来押韵是错误的。

      关于入声字,按照普通话汉语拼音发音,入声字已不存在了。入声韵连同上声、去声,在中古韵系中与平声相对,同属仄声。

      随着时间推移,语音的演变,在当下的普通话中,保留了上声和去声,而中古音中的平声,现已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种音调,入声字则分别融入到平声、上声、去声中去了。因此,普通话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并不等同于中古音的四声(平、上、去、入)。

      如滴水的“滴”字。按照过去古汉语旧体诗词押韵“平、上、去、入”的读法应该是:“低”(平声)、底(上声)、帝(去声)、(入声)。按照普通话汉语拼音的读法是:(阴平)、迪(阳平)、底(上声)、帝(去声)。“”字已进入阴平了。又如:入声字“拔、跋、白、薄、雹、鼻、荸、别、蹩、勃、”等,都进入了普通话的阴平声了。类似这样的入声字进入普通话的平声的很多,不一一赘述。

      以上浅见,仅供参考。不妥处,请诸位明公指正。

你若是喜欢,我感到荣幸。谢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