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膜瘤”与“脑膜尾征”

 忘仔忘仔 2022-07-09 发布于山西

一、脑膜瘤

    脑膜瘤(Meningioma)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位居第二位,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左右,女性多见。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或硬脑膜内的脑膜上皮细胞,即就是有蛛网膜颗粒或蛛网膜绒毛的部位均可以发生,多见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其次位于蝶骨嵴、鞍结节、嗅沟。肿瘤通常单发,偶为多发,大小不一。

诊断口诀:

肿瘤多在脑外长,邻近骨质增生变,
强化显著水肿轻,白质受压而塌陷,
脑膜尾征有特异,沙粒钙化偶可见。
     从口诀中可以解读出脑膜瘤为颅内最常见的脑外肿瘤,大多数位于脑实质外。矢状窦旁、大脑镰、脑凸面、嗅沟、鞍结节等为脑膜瘤常发生部位,肿瘤以宽基底靠近颅骨或硬脑膜,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少见病灶呈钻孔样、匍匐状。

Image

    C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钙化为沙砾样钙化、轮辐样钙化,也可以完全钙化,此时CT值极高。

Image

【CT检查显示右顶叶轻微水肿,提示潜在病变,MRI增强提示病灶均匀强化,所以 CT平扫可呈等密度

    MRI信号与脑皮质信号相近,在T1WI呈等信号,在T2WI上呈等或略高信号,当病灶内钙化成分较多时,磁共振在各个序列上可以都表现为低信号,T1WI上钙化有时显示为高信号,可能和钙化的粗糙表面结构有关或者钙化内含有微量金属有关,比如锰。囊变、坏死较少见,灶周水肿多不明显,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明显强化。  
    脑膜瘤还具有下列脑外肿瘤的常见征象:肿瘤邻近颅骨常出现骨质增生硬化;白质塌陷征:肿瘤位于颅骨内板下,突向脑皮质,皮质下呈指状突出的脑白质受压变平,与颅骨内板间的距离增大;肿瘤与硬脑膜广基底相连,增强扫描,肿块邻近的增厚硬脑膜呈窄带状强化,随着远离肿瘤而逐渐变细呈是鼠尾状,或线状,称脑膜尾征,具有一定特征性。

Image

【MRI检查平扫与增强的脑膜瘤常见表现】

二、脑膜尾征

    脑膜尾征(dural tail sign)是指颅内病变邻近的硬脑膜在增强的MR或CT图像上,表现为强化并增粗的硬脑膜从肿块延伸出来,长0.5~3cm,形似一条尾巴,称作脑膜尾征或脑膜征,也叫硬膜尾征。即也就是硬脑膜在增强序列上的明显增厚。该词最早于1989年出现Wilms等学者首先描述了脑膜瘤在MR上伴随的硬脑膜尾征表现。1990年, Goldsher等报道了30例脑膜瘤中有60%有硬脑膜尾征表现。它采用3个标准确定有无硬脑膜尾征的存在:

1.硬脑膜尾巴应该在经过肿瘤的2个连续的断面上见到;

2.硬脑膜尾巴应该从肿瘤向外光滑地逐渐变细;

3.硬脑膜尾巴应该比肿瘤本身强化更明显。

Image

【脑膜尾征示意图】

因此,他们认为“硬脑膜尾征”是脑膜瘤髙度特异性征象。脑膜尾征一般指MR T1WI增强序列,而很多病例中T2 FLAIR序列也可观察到脑膜尾征的改变,CT增强出现的概率则小于10%。
    无论是Wilms还是Goldsher,最初都认为“脑膜尾征”是脑膜瘤的特异性征象,但现在我们知道脑膜尾征并非是一种特异性影像学征象。
    尽管很多研究表明“脑膜尾征”的岀现至少髙度提示脑膜瘤的存在,但仍有很多病例报道“硬膜尾征”也见于一些非脑膜瘤的肿瘤。目前文献报道中的可见“硬脑膜尾征”的有转移瘤、肉芽肿性脑膜炎,即就是非化脓性脑膜炎,主要包括(结核、真菌、嗜酸性肉芽肿、 Wegener肉芽肿、肥厚性硬脑膜炎)、血管外皮细胞瘤、淋巴瘤、绿色瘤、胶质母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听神经瘤、乳头状中耳肿瘤、结节病、黑色素瘤,以及术后改变和放疗等。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脑膜尾征的出现最开始认为是因为肿瘤沿着邻近脑膜的浸润生长,随后的很多研究发现脑膜尾中并没有肿瘤细胞,其病理基础是脑膜组织淤血、血管增多,脑膜组织疏松、水肿,因此认为脑膜尾征的出现是由于肿瘤邻近组织的反应性改变而非肿瘤的直接浸润。同时,另一些报道的病例中确实也在邻近脑膜中发现了肿瘤细胞,因此关于脑膜尾征的确切病理基础仍有一定争议,目前认为脑膜尾征出现可能存在三种病理改变:肿瘤细胞累及脑膜组织淤血、炎性反应,而脑膜组织淤血水肿和炎性反应的理论接受更为广泛,无论如何解释“脑膜尾征”的病理基础,它任然是提供脑膜瘤诊断的一个有力征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