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证不治病9-8

 钟家台 2022-07-09 发布于湖北

2.无信则难效

医生的文化修养、理论水平、待人态度等主导医患关系。医生主导作用是有限的,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医患之间没有信任感,变成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关系,是很不利于疾病治疗的。

中医认为医患关系的基础在相互间的信任,医生具有“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基本素养,病人也要尊重医生、相信医生。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医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则招祸;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则招祸。”“夫不可治者有六失: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识病,失于不识药。六失之中,有一于此,即为难治。非止医之罪,亦病家之罪也。”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神使药应”的生命意义(见《人文中医》下册第十四章“内化于理的神”)。现在的医患关系十分紧张,医生的信任危机,是横亘在临床医疗面前的一座大山,如何重建医生的临床信任,恐怕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病人不信医生,却特别相信网络,对新研究出来的药物情有独钟,一片药成千上万也要想方设法买到手。一方面医生在治疗,另一方面自己在到处买药吃,还很自以为是,对医生用药评头论足。穿山甲要耗气,我有气虚怎么要用啊?大黄拉肚子,我大便稀怎么要用啊?羌活升麻是治感冒的,我没有感冒怎么要用啊?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没有信任,临床很难取得疗效。有个风寒外感郁而化热、肺卫失宣、咳嗽日久未愈的病人,舌苔白腻透红,表现为寒郁化火的病机特征,按理可用麻杏甘石汤,可病人苔腻纳差,脾胃不和,担心石膏伤胃,就用参苏饮加麻黄、杏仁和胃疏风散寒,配复方鱼腥草片清热,三天后病情毫无改善,而且舌苔转黄,多方追问才知道,病人压根就没有服复方鱼腥草片。

信,在临床医学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医如此,西医也如此,没有医患之间的信任,临床疗效就会大打折扣。《批评中医》有一段话很值得分析,这段话作者还特意加粗,以突出它的重要性:“科学与信仰无关,凡是声称'信则有,信则灵’的,肯定不科学。对于科学来说,如果是有的、灵的,你不信也照样有、照样灵;如果是没有的、不灵的,你信了也不会有、不会灵。”这段文字不仅存在逻辑问题,还反映了作者根本不知道,“信”在临床医疗的重要性。正是这样的“信”的丧失,警察住进医院。

从逻辑角度看,这里把信仰和“信”当成了等位概念。“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11种含义,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①确实;②信用;③相信。根据“信则有、信则灵”的语言环境,信应该是“相信”的意思,但是他却把“信”等于信仰了-“科学与信仰无关,凡是声称'信则有、信则灵’的,肯定不科学”,“信则有、信则灵”中的信字,与信仰对应起来,成为了信仰的代名词。

相信和信仰,虽然都是动词,但有点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它们的含义是不同的。信仰是及物动词,有外在对象的,没有一个确定的对象,就没有信仰。《现代汉语词典》信仰:动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为的榜样或指南。相信是主观意愿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动认为正确或确实而不怀疑。信仰和“信”大有区别。

找中医看病,或者西医看病,都不存在信仰问题,但存在相信与不相信的问题。相信西医,找西医看病,相信中医找中医看病。中医有没有疗效,西医有没有疗效,都和“信”有一定关系。和科技文化有关系的是西医,中医疗效不一定和科技文化有关。西医是解剖医学,需要科技文化来发展自己,中医是自然完整性的生命文化,不需要科技文化的支持。

“信”在医疗实践中是很重要的,个体心理因素对于临床疗效的影响不能忽视。20世纪八十年代,在一份资料上,看到西方国家的一个病例,至今都难以忘记:一个杀人犯用胳膊勒死了自己的妻子,妻子的一滴血从口腔中掉到胳膊上,事后数年,滴血处疼痛无比,他认为是血滴透进了肌肉,多处求医,要求医生用手术方法,把那块肌肉取掉,但没有任何手术的指征,谁也不给他手术,确实痛苦难熬,后来不得已给医生讲述了疼痛的起因。医生十分清楚是心理因素,不手术的话,心病不去疼痛不止。于是这个医生就按照手术程序,在无影灯下“认认真真”地手术了一番,人为制造了一个小小的创口,疼痛就消失了。

不管哪个科,不管哪种治疗,医生都不能只见其病不见其人,让病人树立起必胜的信念,扬起生命的风帆,很有利于健康的恢复。医学面对的不是纯物质的东西,不是病理标本,而是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如果以为,病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与疗效没有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医患之间的“信”十分重要,有些治疗没有效果,就与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有关。

“信则灵”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生命意义,丧失了恢复健康的信念和意志,“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是根本不可能的。为什么有的病人,轻病而重,重病而亡,意志力不无关系。医生的职责不是只开张处方,而是要让病人树立信心,信心跨了,就真真没有希望了。

治疗疾病,维护健康,需要有信心,有“信”则容易康复,无“信”则预后不佳。这个“信”,还指平和的心态,是意志力的体现。四十年前,曾经听一个医生讲了这样一件事:20世纪的六十年代,有个司机患晚期肝硬化,医生告诉他还有六个月的生命,他听说后,放弃了一切治疗,拿着鱼竿离家出走,背一个小背篓,里面装煤油炉、小锅、调料和一点面条,叮嘱家人不要管他、找他。他出门之后,走不动了,就坐在堰塘边钓鱼,熬鱼汤、煮面条,天黑了,就近借宿农家,吃稀饭咸菜。几个月后回到医院复查,居然判若两人,肝硬化也几近痊愈,医务人员都很惊讶。对这个故事我当时将信将疑,后来看到有些癌症病人不药而愈的资料,才觉得这也许就是真实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