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北海虽赊,桑榆非晚,孟尝高洁,阮籍猖狂

 伟天英 2022-07-09 发布于河北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语意本《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意思是:北海虽然遥远,但乘着大风也仍然可到达。表明了胸怀大志不畏艰难勇于奋斗的精神。

“北海”,狭义指“渤海”,广义泛指“北方的海”,此处意为北方的海。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日出处,表示早晨,引申为早年。“桑榆”,日落处,表示傍晚,引申为晚年。早年的光阴已然消逝一去不复返了,但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即使到了晚年也依然大有可为。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典出《后汉书·冯异传》,由“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化用而来。

《后汉书·冯异传》中收录有一篇光武帝刘秀给他麾下大将冯异下的诏书《劳冯异诏》,诏中有这样一段话:“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意思是,虽然开始的时候在回溪遭受了挫折,但最终在渑池一带打了胜仗。可以说是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却在日落的西边取得了胜利。”后来,人们常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虽然说在这边失败了,最终却在另一边取得了胜利。今有类似的说法:东方不亮西方亮。

刘禹锡有“莫道桑榆非晚,为霞尚满天”的诗句。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孟尝字伯周,东汉官吏。会稽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人。初仕郡吏,后举茂才。历任徐地县令、合浦太守。合浦原产珠宝,因官吏搜刮渐移他地,他上任后革除前弊,去珠复还。典故珠还合浦、孟守还珠即来源于此。孟尝辞官后隐处穷泽,身自躬佣。桓帝时,年七十卒于家。孟尝深得民心,后人多有纪念。更因《滕王阁序》而使其事迹愈发地广为人知。

“合浦珠还”的故事是这样的:

合浦不生产粮食,但海中出产珍宝。合浦与交阯接壤,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以前合浦郡的官吏多为贪污腐化之辈,任由奸商们滥采珍珠,珠贝无法生存,逐渐都迁往交阯海域去了。造成的结果是,客商们因缺少珍珠导致贸易进行不下去,都不再来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珍珠粮食贸易中断,人和牲畜都没有吃的,穷苦的人饿死在道边。

孟尝上任后,惩治贪腐,兴利除弊,严禁过度采收珍珠,恢复正常贸易。于是,还不到一年的时间,离开的珠蚌又回到合浦了,老百姓都恢复他们的本业,商人开始来往,货物开始流通,孟尝被称赞为明智如神。

“合浦珠还”后遂用以比喻人去而复还或物失而复得,对其人其物都有赞美嘉许之意。

孟尝后来因病自己上书告病还乡,被征召回朝廷,当地百姓请求留任,孟尝无法前行,就乘船悄悄离去。他隐居在偏远的洼地,躬耕为生。

邻县的读书人和百姓仰慕他的品德,迁到他家旁边居住的有一百多家。桓帝时同郡尚书杨乔上书荐(孟尝)说:“孟尝安于修身养性,传播仁义,清廉的行为超出一般,才能超绝众人。”

孟尝最终没有得到重用,年七十,死于家中。人过七十古来稀,也算是高寿了。

孟尝道德高尚,洁身自好,但还是得不到重用,终老家乡,空怀报国之情最终报国无门呀!

也许可以借用一句诗来概括: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句中的“猖狂”与今义差别很大。今义指狂妄放肆,此句中意为不拘小节、狂放不羁。

《晋书·阮籍传》记载:“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阮籍时常独自驾车外出,总是不按照原有的道路走,而是率意而行,直到确实难以前行的时候方才罢休,每次都痛哭着返回。

阮籍天赋异禀,八岁即可属文。他性格孤僻,不慕荣利。阮籍早年崇尚儒家思想,志在用世,后来发生司马氏篡魏的政治动乱,出于对当时政治的极度失望,遂采取不问世事明哲保身谨慎避祸的态度。阮籍平日里,或闭门不出,或游山玩水,或缄口不言,或酣醉不醒。

对社会现实失望之极加之又深感生命无常,阮籍因此采取了蔑视礼法名教的愤激态度,从崇尚儒家学说转到以隐世为旨趣的道家思想轨道上来。

说到阮籍,就不能不提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公元240年至公元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饮酒纵歌,世谓七贤,乃有“竹林七贤”之称。

“竹林七贤”们在政治上奉行与当权者不合作之态度,生活上则奉行虚无放诞清静无为不拘小节的哲学思想,时常在竹林里聚会狂饮高歌。在司马氏的高压统治下,七贤们最终各奔东西分崩离析,嵇康被杀,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了司马氏。

七贤们所处时代,整个社会处于剧烈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残酷。文人贤士们不但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有生命之忧,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便成了当时的时尚潮流,而“竹林七贤”们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因七贤们志趣相投,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肆意饮酒欢娱,后遂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喻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与高度危险有性命之忧的“鸿门宴”比起来,“竹林宴”可谓是安全轻松又愉快了。

但短暂的愉悦和一时的宣泄非但解决不了问题,改变不了形势,痛饮高歌之后,可能令人更加感到空虚无聊更趋颓废。于阮籍而言,乃有率意驾车穷途而哭之举。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属反面用典,作者认为这种做法是悲观的消极的,属于一种自暴自弃的行为,不值得效仿。籍此反面用典,作者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积极向上振作自强的精神和情怀,亦有自慰自勉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