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治肝炎的经验方——茜兰汤

 古典图书馆v37w 2022-07-09 发布于贵州

图片

【组成】茜草15g,紫草15g,败酱草15g,佛手15g,白芍15g,板蓝根15g。

【功用】清肝凉血。

【主治】急慢性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

【方义】本方适用于肝郁化热,热伤肝血的患者。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篇》说:“肝郁证的全过程,其始在气,继则及血……凡肝脏郁热容易暗耗营血。”治疗不宜用苦寒香燥之剂,遵从《王旭高医案》“将军之性,非可直制,唯咸苦甘凉,佐微酸微辛……以柔制刚”的原则。茜草、紫草咸凉入血,配伍板蓝根、败酱草清热解毒,佛手、白芍理气平肝。若HBeAg(+)者,用“白茜汤”,即茜兰汤加白花蛇舌草15g,土茯苓15g,重楼10g,虎杖15g,加强清热解毒之功。

肝痹(慢性、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

张某,男,26岁。以“发现HBV-M(+)1年”为主诉,于2007年9月4日初诊。

患者2006年8月体检发现乙肝标志物1、3、5阳性,肝功能转氨酶升高,病毒量高。B超:肝胆脾未见异常。在某医院予干扰素和贺普丁抗病毒治疗1年,病毒有所下降,之后再次反弹,遂停用上述治疗。2个月后复查(2007年8月20日)乙肝标志物1、3、5阳性;肝功能:ALT 244U/L,AST 104UL,TBIL 19.6umol/L,DBIL 15.2umol/L,A/G 46.5/30;HBV-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1.37×10cps/mL。遂来诊。

现症:精神可,偶有两胁不适,纳可,二便调,手心热,时口苦,齿衄频作。查体:双侧巩膜未见黄染,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舌质黯红,苔黄腻,脉沉细。

西医诊断:慢性、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医诊断:肝痹。

中医证型:肝经血热夹瘀。

治法:清肝凉血化瘀。

处方:白茜汤加鸡内金、地锦草加减。

茜草15g,紫草15g,败酱草15g,佛手15g,白花蛇舌草15g,土茯苓15g,重楼10g,虎杖15g,白芍15g,板蓝根15g,鸡内金15g,地锦草15g。

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7年9月13日):患者诉仍偶有两胁不适,口干、口苦,纳可,夜休可,小便黄,大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查血常规大致正常。肝纤维化指标检查:PCⅢ(Ⅲ型前胶原)160.137ng/mL,CG(甘胆酸)11.374ug/mL,AFP(甲胎蛋白)4.26ng/mL。腹部B超:继发性胆囊改变;PCR-YMDD(-)。

拟白茜汤(去败酱草)加鸡内金、郁金、金钱草、苦参、鳖甲。

茜草15g,紫草15g,佛手15g,白花蛇舌草15g,土茯苓15g,重楼10g,虎杖15g,白芍15g,板蓝根15g,鸡内金15g,郁金15g,金钱草15g,苦参15g,鳖甲15g(先煎)。

14剂,水煎服,日1剂。

之后以白茜汤随症加减治疗近半年。

2008年2月22日,复查乙肝标志物1、3、5阳性;HBV-DNA 1.2×10cps/mL。肝功能:ALT 101UL,AST 47UL,A/G 42.1/37.3。肝纤维化指标检查:HA(透明质酸)288.367ng/mL,PCⅢ 152.034ng/mL,CG 16.28ug/mL。腹部B超:肝胆胰脾声像图未见异常。结果较前变化不大。继以白茜汤随症加减治疗8个月余。

2008年10月21日,复查乙肝标志物1、3、5、6阳性;HBV-DNA 2.1×10cps/mL。肝功能:ALT 53U/L,余(-),A/G 44.4/32.9。肝纤维化指标检查(-);AFP 4.46ng/mL。腹部B超:肝胆胰脾声像图未见异常。结果与前比较:

病毒有所下降,肝功能好转,肝纤维化转正常。继续以白茜汤加减治疗7个月余。

2009年5月21日,偶感两胁不适,余无不适。舌淡红,苔薄白。再次复查乙肝标志物1、5阳性;HBV-DNA<1×10cps/mL;肝功能(-),A/G 46.1/32.6。

腹部B超:肝胆胰脾双肾声像图未见异常。结果与前比较:大三阳转1、5阳性,肝功能正常,病情明显好转。

按语:本例是在停用保肝、抗病毒西药后坚持中药治疗的患者,也足以证明中药在保肝、抗病毒方面的优势及疗效。对于慢性病要守法守方,同时要给予患者信心,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本例中使用的白茜汤,是杨老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的自拟方之一。

本方由茜草15g,紫草15g,败酱草15g,佛手15g,白芍15g,板蓝根15g,白花蛇舌草15g,土茯苓15g,重楼10g,虎杖15g组成。治以清肝凉血解毒,主要用于肝郁化热、热伤肝血的急慢性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篇”说“肝郁(证)的全过程,其始在气,继则及血”“凡肝脏郁热亦易暗耗营血”,治疗不宜用苦寒香燥之剂,应遵从《王旭高临证医案》“将军之性,非可直制,唯咸苦甘凉,佐微酸微辛……以柔济刚”的原则。茜草、紫草咸凉入血,配伍板蓝根、败酱草清热解毒,佛手、白芍理气平肝。加白花蛇舌草15g,土茯苓15g,重楼10g,虎杖15g,加强清热解毒之功。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体质,按比例适当增减药物剂量,灵活加减变化。本方药物多苦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本文节选自《杨震临床带教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