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之死

 大圣的小宇宙 2022-07-09 发布于河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文/ 大圣

唐代宗大历五年,也就是公元770年,一个寒冷的冬天,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片苍茫。湖南耒阳警方接群众报案,在停靠湘江岸边的一条小木船上,发现一具男尸。

死者大约五六十岁年纪,衣衫褴褛,面呈菜色,瘦骨嶙峋,唯有腹部高高隆起。经现场勘查,死者身上没有外伤,现场没有遗书,也没有挣扎搏斗的痕迹,初步排除他杀和自杀的可能。

船舱内的饭桌上,残留有部分尚未吃完的酒肉,有关专家在仔细检查了现场和遗体后,得出结论:这个老头儿,吃太多了,消化不良,是被活活撑死的。

这一判断很快得到了证实,死者生前曾连续五天没有吃过任何东西,船舱内的酒肉,系耒阳县令聂某日前所赠。饥寒交迫、奄奄一息的老人突然得到大量食物,喜出望外,当晚暴饮暴食,导致猝死。

据了解,死者生前曾任国家干部,玄宗时期担任河西尉、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肃宗时期先后出任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本朝代宗时期为自由职业者,平时爱好写诗,今年58岁,名叫杜甫。1

杜甫真是撑死的吗?

关于这一点,史学界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糖尿病病死的;有说是醉酒后淹死的;有说是食物中毒死的;有说是吃多了撑死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据《旧唐书》记载:“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新唐书》也记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比起各种野史和传说,《旧唐书》和《新唐书》还是相对靠谱的,从以上文字分析,杜甫撑死的可能性较大。

那么问题来了,杜甫号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这样一个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又是离退休老干部,随便到哪个地方的宣传部文联文化馆一报名字,还不得高接远送,好吃好喝好招待?为啥混的这么惨,几天吃不上饭,差点儿没饿死,最后被活活撑死了?这究竟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这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要搞清楚这一点,首先必须了解,杜甫至高无上的诗坛地位,是在他死后多年才逐渐被大家认可的,也就是说,杜甫生前在诗坛并没有太大的名气。

别看他跟李白混过一段时间,一起旅游,一起喝酒,还“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俩人合盖一条被子,那是李老师喝多了,要不然怎么可能跟一男的钻一个被窝。

杜甫与李白的关系,怎么说呢,基本上属于粉丝与偶像的关系,不可相提并论,李白如皓月当空,光华四射,杜甫作为诗坛新秀,只是满天繁星中平凡的一颗,其微弱的星光完全被月光所掩盖。

这也难怪,你看人家李老师平时写的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笔走龙蛇,尽情讴歌大唐盛世与锦绣山河,所谓“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满满的正能量,谁看了不喜欢?

再看我们阿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悲天悯人,沉郁顿挫,一首首净是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这怎么行?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啊,没被封杀已是皇恩浩荡,你就偷着乐吧,还想出名?

所以,杜甫的诗在生前并不被人看好,直到死后40年,文坛领袖韩愈、诗坛翘楚白居易以及官居要职的诗人元稹等慧眼识珠,极力推崇杜甫的诗,给予杜甫极高的评价,杜诗的艺术价值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杜甫在诗坛的地位也日渐提升,最终成为与李白齐名的一线明星。

放眼历史长河,纵观古今中外,这种生前籍籍无名,穷困潦倒,死后却声名鹊起的事例比比皆是:荷兰画家梵高、法国画家莫奈、德国哲学家尼采、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美国作家梭罗、中国诗人海子、作家王小波等等,莫不如此。

只是,对当事人而言,这种身后名,又有什么意义呢。2

杜甫这一辈子,混得确实有点儿惨。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是名门望族“京兆杜氏”的后人,家族世代为官,祖爷爷杜依艺是巩县县令;爷爷杜审言是高宗时期的进士,著名诗人,曾任修文馆直学士;父亲杜闲是朝议大夫、兖州司马;叔叔是开封县尉。

虽然都不是多大的官,但在当地也是有权有势,一呼百应,也就是说,阿杜原本是个官二代,而且是个积极上进的官二代。

杜甫自幼聪慧,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年级前三名,“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7岁就已经会写诗了,想想看,李白7岁的时候还蹲在河边看老太太磨铁杵呢,可以说,与同龄人相比,杜甫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那么,杜甫后来是如何做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呢?

上学时候,大家其实都差不多,无非是你家庭条件好点儿,我家庭条件差点儿;你学习成绩好点儿,我学习成绩差点儿;你是班干部课代表学生会主席,我是校足球队候补门卫运动会百米纪录保持者。说到底都是学生,本质上是一样的。

真正的人生分水岭是高考。

公元736年,25岁的杜甫背负着亲人的期望和嘱托,信心满满,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出师不利,名落孙山。

当然,这很正常,科举之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明年再考就是了。

落榜后的杜甫并没有气馁,因为父亲当时在山东兖州任司马,杜甫也随之到了兖州,一面继续复读,一面四处游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在这期间,杜甫登临东岳泰山,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中可以看出,尽管科举失利,尽管没有工作,但当年的杜甫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完全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有志青年形象。

根据专家的建议,年轻人如果工作一时没有着落,可以先成家后立业,多生几个孩子一样是为国家做贡献,于是,杜甫29岁那年回到老家,迎娶杨氏为妻。

婚后,杜甫并没有放松学习,他认真复读,积极备考,准备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直到遇见了李白。

这次偶然的相遇,彻底改变了杜甫的一生。3

四月,正是洛阳最美的季节,春光明媚,牡丹飘香。

那一年是公元744年,杜甫32岁,李白43岁,在东都洛阳一家小酒馆里,李白一仰脖喝下第八碗酒,对杜甫说:“真的兄弟,不是我说你,费劲巴拉考什么科举,你看你哥哥我,初中都没毕业,还不是一样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

杜甫羡慕不已,由衷地说:“李兄才高八斗,兄弟自愧不如。”

李白毫不客气,夹起一粒花生米扔进嘴里嘟囔着:“学历不代表能力,文凭不代表水平,听哥哥一句劝,把应试科举的时间花在创作上,多写几首好诗比啥不强?说不定哪天就红了,到时候你要什么有什么,喜欢谁就是谁。”

李白后来明显有点儿喝高了:“不是我跟你吹啊兄弟,哥哥我在长安的时候,进出皇宫跟回自己家一样,当今皇上亲自给我端茶,宰相杨国忠给我磨墨,高力士为我脱靴,夸杨贵妃的那些诗,都是我喝高兴了现场随便写的,一挥而就,立等可取。”

杜甫一面为李白斟酒,一面频频点头:“听说了听说了,听说您在长安深得天子器重,受封翰林供奉,春风得意,风生水起,哎,那好端端的怎么又不干了呢?”

李白脸一红,说:“害,别提了,喝酒喝酒。服务员,再来两串大腰子!”

李白把话岔开,杜甫也就没好意思再问。坊间传言,李白在长安放浪形骸,得罪了不少权贵,再加上与杨贵妃关系暧昧,玄宗皇帝一怒,将李白“赐金放还”,就是给了一笔分手费,把他赶出了长安。

杜甫与李白的这次短暂会面,对杜甫的人生观产生了很大影响,两人分别后不久,又相约同游梁宋,并偶遇诗人高适,三个人都没有工作,但手里都还有点儿钱,于是结伴同游,度过了一段醉生梦死的日子。

我们知道,李白这个人,生活上放浪洒脱,喜欢随性而来,不仅表现在喝酒的时候,更表现在喝完酒以后,正所谓: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你说,三个大男人出来旅游,酒足饭饱,回去睡觉?这哪行,夜生活才刚刚开始啊,按个摩捏个脚唱个歌洗个澡耍个大宝剑啥的,这都是常规项目对不对。

杜甫为人老实本分,生活作风严谨,对这种事一向没什么兴趣,但架不住李白高适他们劝:“呐,做人呢,最重要是开心,别说我没给你机会啊,后面的事儿你别管了,我来安排。”不由分说,给杜甫也叫了个歌妓。

盛情难却,再推辞就显得有点儿虚伪了,那天杜甫把心一横,关上房门,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反反复复,在青楼里给那位小姐姐讲了半个小时的“唐代格律诗意向生成特点及审美价值与构建大唐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

别的诗人,喝点儿酒,动不动就上青楼,动不动就跟歌妓闹绯闻,作品中,不论唐诗还是宋词,动不动就涉及灯红酒绿、青楼妓馆、欢场夜店,男人嘛。

你再看我们杜老师,很少涉足娱乐场所,终生没有纳妾,一辈子写了1500多首诗,你翻吧,不是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就是悲天悯人的民间疾苦,偶尔写到女人,写的最多的就是自己的老婆,堪称道德楷模。

所以,杜甫被后世称为“诗圣”,当仁不让,实至名归。4

这次铿锵三人行后不久,杜甫又跟李白在山东见过一次,李白当时正沉迷于道教,杜甫投其所好,每天陪着李白炼丹求仙,饮酒访友,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

也就是在那次,杜甫写下了《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其中有几句是这么说的: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既然人家把同盖一条被子的事儿都公开了,出于礼貌,李白也回赠了一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中说: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意思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啥也别说了兄弟,喝酒吧。

这之后,杜甫再也没有见过李白。

有些人,注定只是你生命中的过客。李白虽已远去,但对杜甫的影响巨大,别的不说,杜甫这几年就没好好复习功课,也放弃了好几次科举考试,诗倒是写了不少,但终究没有出现什么一炮走红的爆款。

周围好多朋友劝杜甫:“你别跟李白学,他是政审不合格,没资格参加考试才靠写诗混社会的,你是官宦子弟,书香人家,当然应该坚持科举,这才是人间正道。”

李白为什么不能参加科举?

史学界有各种说法。有人说,唐朝科举规定“工商不得入仕”,李白出身商人家庭,没有考试资格;有人说,李白的祖上在隋末获罪被流放西域,因为家族有犯罪前科,不允许参加科举;还有人说,李白本人年轻时就是个古惑仔,混黑社会的,有史料记载,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杀过人,所以没办法参加考试。

总之,李白是想考考不成,才说老子不稀罕,视功名如粪土啥的,其实真给他个官当,他可高兴了,当年玄宗皇帝召他进京,他咋说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笑得嘴都合不上。

朋友这一番话,让杜甫幡然醒悟:“哎呀,果然是,城市套路深,同行最坑人,防不胜防啊,李白几乎误我前程。”啥也别说了,暂时放下诗词创作,重新拿起课本备考。

公元747年,唐玄宗为选拔人才,诏令天下“通一艺者”汇聚长安应试,35岁的杜甫踌躇满志,欣然前往。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考试,杜甫沉着应战,发挥稳定,自我感觉良好,事后估分,就算上不了清华北大,起码也能进个985、211、双一流啥的。

万万没想到,当时的主考官李林甫嫉贤妒能,竟然一个都不录取,回复唐玄宗:“野无遗贤,万邦咸宁。”意思是,民间已经没有遗漏的人才了,所有的人才都已为朝廷所用。

一句话,断送了杜甫的科举之路。5

这之后,杜甫只得剑走偏锋,通过“干谒”的办法,就是托关系走后门向有关部门领导投递自己的个人简历和诗文作品,谋求职位。

今非昔比,此时,杜甫的爷爷和父亲早已过世,家道中落,朝廷内无人关照,结果可想而知,杜甫在长安漂泊多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直到公元751年,唐玄宗举行祭祀大典,杜甫的一篇马屁文章《大礼赋》得到玄宗皇帝的赏识,杜甫才被特招进集贤院,获得“参列选序”资格,也就是排队等候分配工作。

一没有关系,二没有背景,三没学历,那就等吧,这一等就是四年。

公元755年,已经43岁的杜甫被授予河西尉一职,大致相当于县长助理,负责辖区内的治安巡逻、抓捕审案、征收赋税之类的杂事,还要迎来送往,应付各种检查各种材料各种报表,天天加班,天天挨训,总之是又辛苦又无聊,毫无成就感。

这谁受得了?杜县尉干了没多久,便提出辞职,要求调动工作,朝廷说那就只能降级使用了,副县改正科,改授杜甫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听名字挺唬人,其实就是个兵器仓库保管员。

看仓库就看仓库,好歹也算是公务员,工作清闲,也不用怎么跟人打交道,正好可以抽出时间进行诗词创作,杜甫欣然接受。

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份工作,杜甫也没能保住。短短几个月后,安史之乱爆发了。

此后的杜甫,便开始了自己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

先是儿子被活活饿死,接着自己被叛军俘虏,一同被俘的还有诗人王维,幸好杜甫官职低微,侥幸逃脱。

公元757年,杜甫冒着枪林弹雨,投奔肃宗皇帝,被授予左拾遗一职,这差不多是杜甫职业生涯的巅峰,但很快就因为不适应官场规则,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这期间,杜甫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有感而发,创作了唐诗中的不朽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公元759年,47岁的杜甫几经辗转到了成都,出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一职,并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安了家,世称“杜甫草堂”。

房子盖的,怎么说呢,别看现在像个山间别墅一样,进去还要50元的门票,其实都是后来重建的。当时的房子质量很差,大风一刮,屋顶的茅草乱飞,房子还漏雨,有杜甫亲笔所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证,一家人饥寒交迫,杜甫还经常被村里的熊孩子们欺负,日子过得别提有多惨了。6

那段时间,杜甫曾经以为人生就这样了,以为自己已经到达人生的谷底,并没有想到,生活其实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各地军阀混战时有发生,大唐朝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与荣光,变得满目疮痍,如日薄西山,摇摇欲坠。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成都,漂泊到了夔州。某一日,他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极目远眺,百感交集,写下了被后世称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样是登高远眺,同样是有感而发,遥想当年,在泰山之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何等的激情豪迈;如今,“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又是何等的感伤悲凉。

哎,人生啊!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到了年老的时候,总是格外想念家乡。公元768年,思乡心切的杜甫从四川夔州出发,乘舟出峡,打算回老家河南。

一路向北,途径湖南岳阳,56岁的杜甫强撑着病体登上岳阳楼,一眼望去,八百里洞庭湖烟波浩渺,一望无际,回顾自己坎坷多舛的一生,杜甫禁不住泪如雨下,提笔作《登岳阳楼》诗一首: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由于沿途战乱频发,加上河水暴涨,杜甫的归乡之行最终未能如愿。

公元770年,体弱多病的杜甫深感自己已时日不多,再次乘船沿湘江北上归乡,途径湖南耒阳时,已是穷困潦倒,身无分文,连续5天没有吃过东西,饿得奄奄一息。

耒阳的聂县长是个文艺青年,很早就拜读过杜甫的诗,对杜甫十分敬佩,听说杜老师途径耒阳,生活遇到了困难,马上派人送来一大筐酒肉米面等食物。

湘江畔,船舱外,北风凛冽,带走了最后一片飘落的黄叶。

那天黄昏,天空开始飘起了白雪,那是公元770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

江水滚滚东逝,忧伤开满山岗,一出悲剧正在上演,结局谁也无法改变。

- End -

│编      辑:小   丽

│图      片:gua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