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统治疗讲稿丨改释的艺术

 仰羊 2022-07-09 发布于上海
本文较长,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图片
我们提过很多次改释这个概念,reframing,它是系统治疗里面最常用的技术之一。特别是在结尾干预的环节,我们要反馈给来访者,如何给他们的问题一个新的认识,常常就要改释。
改释直接翻译过来是「新的框架」,frame是框架,也就是把一件事放在一个不同的框架层级上去阐释。听起来有点像是换个角度,把坏事说成好事,比如你考了班上最后一名,我说,你就算最后一名也是北大的最后一名啊(笑),放在全国排名这样一个框架里,你还是可以的。所以不要沮丧,振作一点。这一说好像事情就没这么糟了。作为初学者来说你可以这样理解。
但是上完系统治疗课程,我们的认识就不能只停留在这里了。我们要看到,他怎么看一件事情,会影响他接下来的行动,这个frame所说的框架,实际上是通过他和他身边人的行动塑造出来的。Reframing不是随便换一个名字,或者换一种积极的观念就可以,而是要让人们围绕这件事产生完全不一样的互动。你考砸了,围绕这个问题你做出了什么行动呢?打个比方,你不敢让人知道,你的行动就是隐瞒,谎言制造了问题。那如果做一个改释,要达到的效果就是你愿意主动跟别人说了,这件事情的框架才会改变,从一个需要隐藏的秘密变成可以公开讨论的话题。如果我说,北大的最后一名也不错啊,你笑了笑,心里还是觉得丢脸,这就不是一个有效的改释。
有效的改释是什么呢?也许我可以说,最后一名是很好的机会,之前你压力太大了,别人都盯着你,对你抱有过高的期待。你要真的进步,就需要先把期待降下来,让身边的人轻视你。这样你才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按自己的节奏来。
大家不用记,这是我现编的,改释的一种可能性,可能还有其他更好的改释。你们要看到这里的重点是什么。重点是怎么样改变他和这件事的关系,体现在动作的改变上。问题是在互动中维持的,动作变了,问题也就维持不下去了。
有一个特别形象的例子:大家看过一个电影叫《西虹市首富》吗?主角本来是一个穷光蛋,突然获得了一大笔财产,伴随着一个赌约,要他必须把这笔钱在一个月之内花光,才能获得更大的一笔钱。所以对那段时间的他来说,钱不是「财富」,而是「负担」,这就改变了一个穷光蛋跟钱之间的关系。如果有人想骗他钱,他欢迎得不得了;那些想帮他省钱或者赚钱的,他反而不喜欢。这就制造了很多笑话。最有意思的是,现在他越是急着把钱花出去,就赚到了越多的钱。假如这是一个治疗案例的话,就可以这样看:主角原本的问题是赚不到钱,这问题是通过他「急于赚钱」的行为维持住的。他跟钱的关系被改释之后,大把往外撒钱,反而赚回来了更多。也就是说,赚不到钱的问题反而无法维持……
图片
好的改释像在欣赏一场幻术。我们来看前面讲《循环提问》,史第尔林和西蒙说那对吵架的夫妻,你们的问题就在于你们的关系,紧密的,不同寻常的亲密关系。这就是绝妙的改释。
它不只是说了一句漂亮话,恭维了一下这对夫妻,这还不够,真正厉害的地方在哪里呢?在于它改变了整个家庭后续的动作。西蒙做了一个解释,为什么说你们是一段非同寻常的关系?因为你们俩做了分工。把亲密关系里的「依赖-独立」这组矛盾给拆开了,两个人各自承担一半。普通人的亲密一直在这一对矛盾中摇摆:一段时间相互太依赖了,双方就会调整得独立一些,各干各的;如果距离太远,反过来又会亲近一点。但是西蒙说你们两口子不一样,你们各承担一半,丈夫只负责依赖,然后妻子就只负责独立,所以各自看对方都觉得很讨嫌。你们本来就是亲密关系中一体两面的愿望,只是分配到两个不同的人身上,那个冲突就成了你们两个人的冲突。
大家看这里直观的改变是什么,关系变了对不对,本来夫妻双方都认定对方有问题,他们是敌对的关系,现在成了合作关系,合作维持这段关系的稳态,他们就不会进一步地走极端。
这还没完。西蒙进一步说,你们就这样分工下去也可以,这也是一种维持亲密关系的办法,只不过你们的健康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这也是改释,两个人的健康问题被改释成为一种特殊的「代价」,用一种特殊形式维持亲密关系的代价,它的病耻感就没有了,不再是非解决不可的问题了——可是另一方面,你们的女儿看不下去,她把自己贡献出来,作为一个有问题的青少年激发你们作为父母亲的责任感,你们就会合作来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在亲密关系的任务里继续纠缠。你看这又是一个改释:女儿的问题成为了一种拯救父母的方式,是夫妻在纠缠中达成平衡的第三条路。这条道路当然也有风险,那就是孩子是要成长的。哪一天女儿长大了,不想陪你们玩这个游戏了,那么她随时都可能脱身。那时,亲密关系带给你们的负担就会重新凸显。
这是一套很复杂的改释,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女儿会出现问题,以及为什么女儿的问题好转之后,夫妻的冲突反而加深了。这个改释带来了一系列的改变,包括父母对待女儿问题的方式,女儿看待自己问题的方式,以及女儿看父母的方式。孩子的病成了这段夫妻关系的缓冲器。这对夫妻必须想其他办法来解决他们的关系问题,怎么样把「依赖-独立」这一对动力交给两个人同时分担。可是在找到解决办法之前,现在这段时间就要依靠女儿照顾一下父母,要请她继续保留一段时间的症状,来转移父母之间的矛盾。
这样的话,后面的症状处方也就形成了。
好的改释通常是可以跟症状处方相连的,因为看到了「问题」在另外一个框架里的功能,因此保留问题甚至加剧问题的动作也就有了意义。
我们介绍几种常见的改释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大家相对熟悉的,就是给问题起一个不同的名字,尽量不要用诊断术语。诊断往往有一个明确的暗示,就是被命名的现象是「不对」的,当事人是「有问题」的,他就会承担比较多的指责和压力。比如说,一个妈妈可能被描述为「控制型人格障碍」——当然我们知道,事实上没有这样一个诊断,只是听上去像那么一回事,那么,这个妈妈只要在家庭中稍微大声一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就会被当成是一个问题,群起而攻之,引起矛盾的激化。但如果我说,这个妈妈喜欢跟家里人「唱反调」,她总是倡议一些大家并不想做的事,那么家里人听到这个说法就会轻松一些,因为它不像是一种「病」那么可怕,家人也没有「被控制」的压力,他们就会想,我自己是可以做主的,哪怕有人在旁边唱唱反调,我爱听就听,不爱听就装没听见。这不是什么大事。
这话我在课上说过很多遍了,但还要再强调,作为心理咨询师,轻易不要用诊断标签描述一个现象,否则会限制你的发挥。描述问题的方式有无数种,诊断标签往往是最无趣的那一种。
教科书上有一个经典改释,孩子有睡眠障碍,每天都是天快亮了才上床睡觉,睡到中午或者下午才起床,这种作息是可以做睡眠方面的诊断。但是治疗师的说法是,你们家生活在不同的时区,你们在欧洲,孩子的作息是澳大利亚的时间,这个改释一下子就让问题变得轻松起来。
有人说,这不就是所谓的正面思考吗?只是给问题换一个名字,让它显得不那么严重。不是的,别忘了前面讲的,改释的重点在于,要改变围绕这个问题的互动。你可以小修小补,正面思考,有时候也可以做180度的华丽转身。比如失败可以改释为成功的一个环节——「失败是成功之母」哈,这就是跳到了另外一个层级上,失败不再是成功的对立面,而是广义上「成功」的一个环节。所谓「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这样当一个人失败的时候,我们可以恭喜他,在更高层级的成功历程上,又往前进了一步(笑)。
我们围绕问题的互动就180度地改变了。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说生病的人是健康的。因为在更高的层级上,健康是包含生病的。同样的道理,放松意味着允许紧张,所以紧张可以看成放松的一个预备过程。冲突可以改释为和解,黑暗可以改释成黎明,对一件事的打压可以改释为变相的激励,离婚可以改释为寻找真爱。
仔细看这些改释,共同的秘密都是时间框架上的转换,从短期视角跳到更长期,看到事物的辩证发展,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与它的反面相辅相成。祸福相生,否极泰来,安危相易。
图片
除了转换时间框架,也可以放在不同的空间框架下。问题是背景下的问题,同一个问题放到不同的背景下就会不一样。我有一个来访者,说自己有社交障碍,一到人多的地方就心慌,他说这是他最大的问题。我说不是,你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生活在芬兰(笑)。在那种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和人的社交距离拉到最远,你待着可能就很舒服。反倒是那些喜欢热闹,依赖社交的人,在那种环境里待着会憋得慌。你看这也是一个改释,把「我的问题」改释成「我和环境不适配」,接下来的行动就可以有变化,从向内的自我指责,转为了向外看,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环境。
有人说:万一没有条件换环境,怎么办?哪怕没有条件,至少我们不会再一味地责怪自己,这也改变了我们跟问题的关系。我以前在文章里写过,我观摩的第一个系统式家庭咨询的现场,是一个有读写障碍诊断的小学生,他的智力是正常的,思维能力很好,图形和动手能力甚至可以说是天才,就是阅读和书写的速度很慢,所以考试成绩很差。父母带他看咨询师,就是中德班的德国老师,那个老师分享了德国的情况,说这类孩子很多会接受职业方面的教育,培养机械或者构图方面的技能,最后去奔驰、宝马这些大公司做工程师,设计师,赚很多钱……父母听完以后说,嗯,这是个好方案,可是在国内还没有条件,国内必须要一级一级往上考,还都是笔试,孩子现在连及格分都考不到,将来哪有机会接受那些教育呢?
但他们焦虑的方向改变了,你们发现了吗?他们想的不再是怎么改造这个孩子,提升他读书写字的速度,对读写障碍患者来说这是相当痛苦的。现在父母焦虑的是将来有什么办法让他获得匹配的教育,这是一个找资源的问题。现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教育资源总是有办法的。
这个案例还有后续,六年之后我们又联系到了当时那个家庭,问孩子的情况。父母说孩子的情况很好,现在在上高中。他初三的时候就在一个计算机竞赛中拿了一等奖,全国级别的奖,很厉害。而且完全是靠自学,父母甚至都没有在这方面给他报过什么班。不是说这些成就跟六年前那次咨询有什么关系啊。我只是提供一个证据,证明这孩子其实是个天才,可是当年咨询的时候,他被父母带过来,是一个蔫头蔫脑的「问题儿童」。当父母把他当成有问题的孩子对待时,他表现出来的就会是更挫败,更萎靡的状态。
有多少天才,埋没在问题儿童的标签下呢?
还有一个改释,叫做解决取向的改释。这个前面讲过了,就是我们承认问题在那里,一时半会消除不掉,所以要想办法应对它。为什么这能作为一个改释呢?因为改写了当事人跟「问题」的关系。比如一个人被诊断了某一种慢性疾病,他急于把病治好,一直在围绕这个方向付出努力。我给他的反馈是,这个病可麻烦了,就像我的近视眼一样,你说不定要跟它打一辈子的交道,每天戴眼镜生活。听上去很严重哈,改释成一个「一辈子」的「麻烦」,但这句话说出来他反而放松了。他跟问题的关系变了。我们不是让他继续治「眼睛」,而是提醒他,还可以去找一副「眼镜」,这是他之前没有尝试过的办法。
我以前做过一个厌学的个案。那个孩子说他听课的时候时不时地就会头痛,一头痛就没办法学习,去医院看过也找不到原因。后来就不上学了,在家里就会好一点,但是每次尝试返校,一回到课堂又开始头痛。久而久之全家都不敢再尝试了。我给他的反馈就是,医学暂时不能帮助你摆脱头痛,所以你可能未来很多年都要忍受它的折磨,这是一个很大的麻烦,处理不好的话,会打乱很多的计划。好在你还年轻,你可以花一些时间训练自己,想办法平衡痛苦带来的干扰。当头痛来了,你用最快的方式安顿好它,然后该做什么做什么,不要影响大的生活安排。
这就是一个解决取向的改释。他也很同意。然后我就说,问题是你在家里很少头痛,这让你没有机会去练习,对吧。你要怎么训练这种能力呢,你需要循序渐进地诱发这种痛苦,再去慢慢摸索应对的方法。所以你要回到课堂上,目标不是为了听课,只是利用听课去诱发头痛的症状体验,设法在这个状态里坐得住,撑下来。这是你的特别训练。——你看这又是一个症状处方。
还有一种改释的角度,叫做功能取向的改释意思是说,承认问题,同时看到这个问题也许在人际关系中制造了其他好处。那么我们就可以把问题作为一个功能性的符号接受下来,甚至是发扬光大。我们在《戏弄症状》这节课里已经介绍了很多。比如说抑郁,可以改释为一种自主性的筹码。平时他没有权利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者说,他被迫要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但是不能叫停。直到他抑郁之后,他才可以心安理得地放弃。这就可以把症状改释成一种在人际关系里有功能的信号。甚至可以说,下次当你感觉太累,你又不好意思直接放弃的话,你就召唤一下抑郁。
图片
还有一种改释用得比较少,叫做悖论性的改释,它改变的是认识的逻辑层级。我们前面讲认识论的时候讲到过,一个人说他有疑病症,我们可以把「疑病症」改释为他认为自己没有生病。他越是认定生病是一种疑虑,才越有把握说自己是「疑病症」。或者,一个人说他不自信,自我评价过低,我们就改释为他对自己有更高的认识,他相信自己实际上不像自己想得那么「差」,他才会说自己不自信。如果他真的认为自己差,他反而会觉得这个自我认知是准确的了。这种改释的思路,前面讲过,是跳到了另外一个逻辑层级上。当你在内容层级上主张A的时候,就是在关系层级上主张-A。你说:「你这个人很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我说:「你说得太对了」(笑)。我在另外的逻辑层级上同意你的问题,同意的结果就刚好走向了这问题的反面
我前几年特别迷恋这种改释,这两年用得少了。虽然结构非常精巧,但是很多来访者不喜欢。他总觉得你在跟他玩思辨游戏。哪怕他无言以对,也会在心里认定你只是占了口舌之利,他还是不相信。悖论性的改释用好了是很难的。
我举一个悖论性改释的例子。有一个来访者,她觉得自己在权威面前总是没有底气,不敢提自己的观点。有一次我们聊到什么,我说:「我发现你这个人还是挺有主见的,我说完一句话,经常被你反驳。」她马上说:「没有啊,我不觉得是这样。」她说完之后自己也笑了。然后她不得不承认,她确实是有能力反驳权威的。我们就开始讨论,她会在哪些时候运用这种能力?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讲了几种不同方向的改释:时间框架的转换、空间框架的转换、解决取向的改释、功能取向的改释,悖论性的也就是逻辑层级的改释。下次你拿到一个问题,往单一的方向不知道怎么改释,就往不同的方向试试看。
但我们不要把它当成公式来学习。这是一种能力,就像语文课上学习比喻句、拟人句,光是掌握句式没有用,还需要大量练习。让它真正能够创造价值,而不只是追求一种表面的形式。
我有很多学生觉得改释很难掌握。这没办法,老师教是教不出来的,只能自己练。我练习改释有两点心得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个就胆子要大,要敢于「胡说八道」,哪怕说错了也没关系。有人说不敢在来访者面前信口开河,那你在生活中总是可以的吧?有人说这样在别人眼里很奇怪,那说明你说的怪话还是不够多,说多了,你不说怪话别人才觉得你很奇怪(笑)。
我在自己的咨询里有一些改释,教给学生,学生不敢用。他们说:「因为李老师你比较有名,才能说这些话」,如果换成别人,早就被打死了(笑)。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谁没有压力呢。作为一个有点名气的人,有些话说出来更显得不伦不类。也是硬着头皮说,慢慢大家树立起这个预期,接受了我的这样一个人设。你们不敢说,就树立不起这样的人设,即使有了名望资历,也只是多了一些束缚。不要让自己被束缚住。
同时我还有另外一条心得,就是虽然要胆大,但不要为了新奇而新奇,不要故作惊人之语。你的改释必须具备某种合理性,要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有的同学做咨询,反馈阶段非要跟来访者说:恭喜你,这个病是你送给家庭的礼物!——别人问为什么,他又解释不出来,就觉得改释成「礼物」比较酷,是一个180度的转折,那就等着挨揍好了(笑)。如果改释不能让家庭信服,就没有意义。所以「胡说八道」也不是真的胡说八道,既要给家庭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又必须做到逻辑顺畅:之前没这么想,现在按这个思路一想,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
前面说了,好的改释像一场幻术秀。我们运用家庭提供的材料,编织一幅跟原来的故事完全不同的场景,但每一处细节又似曾相识。讲完这个故事,通常会看到来访者露出疑惑的表情,甚至有一点坐立难安。他们的感受很复杂,又困惑,又惊奇,又生出了新的希望。他们从这个叙事里捕捉到一些跟一直以来的期待完全不同的想法。这种轻微的混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就是他们对问题的确定性的看法被扰动了,不知道该怎么想了:原来认为是问题的不是问题,原来坚决想避免的方向,反倒像是一条可能的出路。
到这里,就可以交代最后的任务了。
图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