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7. “智慧出,有大伪”通行本为什么没有这一句?

 舞酒绿林 2022-07-10 发布于广西

《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是通行本原文(校本教材:《道德经》 中华书局,2013年10月,简体第11页,繁体第52页。)没有第二句“智慧出,有大伪”,这是为什么呢?

刘笑敢认为:“帛书本及其以后各个版本都比竹简本多出'智慧出,安有大伪’一句。查竹简本原来三行文句,每行前一句都是否定意义的句子,如'大道废’、'六亲不和’、'邦家昏□’,而'智慧出’则没有明显的否定意义。这三行的下一句是有'仁义’、有'孝慈’、有'忠臣’,都是'有’正面意义的概念,而'大伪’又明显不在这些概念之列。显然,'智慧出,安有大伪’一句与上下文都不合,当是后人增改之句。竹简本恰无此句,并非偶然。”(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19-220页。)有道理,但还是有疑问。如果是后人增改,为什么这一句放在第二行,而不是放在最后或其它位置呢?

我认为《道德经》原本就有这一句,理由是:(一)帛书本以及很多古本都有,说明更可信;(二)郭店竹简本虽然比马王堆帛书本更早,但竹简本破损残缺,此句很可能缺失;(三)此句“与上下文都不合”,这种现象在《道德经》中多处存在。如第二十章的“绝学无忧”,第三十五章的“乐与饵,过容止”,第六十章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等,都在本章中显得突兀。所以,通行本没有“智慧出,有大伪”这一句是不应该的。

“智慧出,有大伪”,这是河上公和王弼的版本;傅奕本是“智慧出,焉有大伪”,帛书本为“智慧出,安有大伪”,分别多了“焉”和“安”。古汉语这两个字可作连词“乃”、“于是”用。“智慧出,安有大伪”可以写成“智慧出,于是就有大伪”,后人把连词去掉,意思不变。如果把“焉”、“安”理解为疑问词,意思就不同了,也就不能去掉。

“智慧出,有大伪。”这里的“智慧”可不是褒义词,不是我们正常理解的现代汉语的意思,而是智巧,投机,聪明过头的意思。也就是说,到了春秋时代,投机取巧或耍小聪明的人太多了,更大的虚伪欺诈也出现了。有句流行语叫做“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一个没文化的流氓只能影响小范围,而流氓有了文化可能会影响整个社会。现代社会也一样,天上到处掉“馅饼”,地面不时有“大坑”,特别是网络诈骗,防不胜防。这就是“智慧”与“大伪”的关系。

正确理解“智慧出,有大伪”,结合当前社会现象进行治理,很有现实意义。现代人更有歪“智慧”,各种诈骗层出不穷,特别是电信诈骗花样翻新,危害很大。如果国家不打击这种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的行为,社会就会乱套,国家难以稳定。对那些玩弄智巧,投机钻营,耍小聪明的不良现象也要坚决治理,为社会树新风、讲正气,正三观,风清气正才是和谐社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