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人文地名用字与城市文化形象

 黑龙江波涛 2022-07-10 发布于广东

地名是地域内空间方位的名称,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地域的文化内涵。扬州地名的文化内涵丰富厚重,同时也反映出扬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形象。依据国内高精度地图,共收集到扬州市区人文地名2030个,其中,道路类地名有1184个,村庄类地名有384个,住宅区类地名有462个。通过量化分析、用字考察,可以发现,扬州地名反映了城市的地理、历史、人文特征,从而构建出扬州历史悠久的古城形象、资源丰富的水乡形象、自然和谐的宜居形象,这也是扬州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

————————————

地名,不仅满足了居民对城市空间定位的需求,也记录了城市的地理风貌和人文历史,从而反映出城市某地某时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的总和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形象。扬州具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地名文化相当丰富,生动地反映出扬州城市的历史风貌。赵苇航将扬州地名分为12类,并指出“扬州市地名的得名由来和命名规律涉及地理环境、历史事件、政治因素、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说,扬州丰富多彩的地名文化,正是扬州人文历史积淀和城市文化形象的体现。

本文以国内陆图精准度最高的百度地图(2018年版)作为地名搜集工具,将地图放大到1:2000最大比例尺,分片查找,收集到扬州市区(不包括高邮、宝应、仪征等县级市)人文地名共计2030个。地名一般由“专名+通名”构成,其中,通名表示地理实体的通用属性或类别,专名则表示地理实体的专有属性。从通名这一角度来看,扬州人文地名主要包括三类:道路类地名1184个,村庄类地名384个,住宅区类地名462个。从中可以发现,其地名用字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扬州城市的自然、人文两大基本特征,用字特点也体现出扬州城市的文化形象。扬州市区地名通名用字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一、构建历史悠久的古城形象

古城之“古”主要来源于以下两大因素:一是城市建筑等外在形式,二是人文历史等内在积淀。扬州人文地名用字极好地体现了以上两大因素。

(一)通名反映古城外观

扬州道路类地名共有1184个,其主要用字有“路、桥(大桥)、巷、街(大街)、大道、线”等。其中,“路”多“道”少,“巷”多“街”少。以“路”为名的道路有737条,而以“道(大道)”为名的仅有13条;以“巷”为名的有93条,而以“街(大街)”为名的有68条。

《说文解字·

部》:“道,所行道也,从从首。一达谓之道。”段玉裁注:“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申为道理,亦为引道。”《说文解字·足部》:“路,道也。从足从各。”由此可见,“道”“路”虽然本义相同,但是“道”还有“道理”等引申义,“路”就成为古往今来表示“道路”义的最常用词语。扬州市区主干道一般用“路”命名,如“文昌路、扬子江路”都是交通承载量较大的道路。通名“路”使用频率非常高,占道路类总数的62.25%。这说明扬州道路地名的命名方式趋于传统,现代元素较少。

“街”最早见于小篆,象纵横相交的十字路。《说文解字·行部》:“街,四通道也。从行圭声。”《说文解字·

部》:“

(巷),里中道。从从共。皆在邑中所共也。”由此可见,“街”与“巷”虽然都以人类的行为作为主要参照标准,但“巷”窄小而“街”宽广,“巷”曲折而“街”通直。韦明铧认为,“扬州的街和巷从前是有区别的,街是商业区,巷是住宅区”。由于巷子较多,所以人们将扬州称为“巷城”,素来就有“北京胡同扬州巷”之说。这一称号一方面反映出古代扬州城市之繁荣、住宅之密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扬州传统住宅多、“古城”形象的物质载体得以很好地保存,体现出扬州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保护式发展”理念。

(二)专名记录古城历史

城市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参与,以此形成的历史遗迹地名也是城市文化底蕴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邗江”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筑邗城、开邗沟而得名,“夫差桥”亦因夫差而得名,我们可以由此探寻到扬州建城的历史源头,亦可以从中发现该城市的文化脉络与精神图谱,构建起“古城”的城市形象。在扬州的人文地名中,以历史人物、历史遗迹命名也成为构建扬州占城形象的重要元素。

有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扬州生活、居住过,这也在扬州地名中得以体现。扬州地名以人物命名的共有335个,具体命名方式有三种:一是历史人物名号或美称+通名,如纪念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的“夫差桥”,纪念广陵江阳人鉴真和尚的“鉴真路”,纪念明末著名爱国将领史可法的“史可法东路、史可法西路”,纪念清代“一代名儒,三朝阁老,九省疆臣”阮元的“阮元路”等。二是与历史人物有关的典故+通名,如“正谊巷”得名于曾为江都相的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名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三元巷、三元北路、三元南路”得名于宋代扬州的三位状元吕漆、王昂、李易,“卸甲桥、常家巷、粉妆巷、得胜桥”则得名于明朝名将常遇春。三是姓氏+通名,以这种方式命名的地名有240个。其中,巷名和村庄名中最为常见,如“武家巷、赵家巷、大梅家巷、杨家庄、顾家庄、陈庄”等。这些在地名中出现的历史人物,能够让大众直接感受到扬州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对扬州悠久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扬州曾是古代的商业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其经济、文化的繁荣可以从大量的历史遗迹中体现出来。扬州的很多地名是以古代的建筑、城门、商业集市等历史遗迹来命名的。扬州自古就是佛教重地,庙、寺、亭、塔众多。据笔者统计,以“寺、庙、庵、塔”命名的地名有32个,如“报恩寺巷、师姑塔桥”等。同时,“观、宫”等宗教遗迹也用于地名命名,如以赞化宫为名的“赞化巷”、以永宁宫为名的“永宁巷”等。此外,还有以“亭、阁、堂”命名的地名,如扬州地标性建筑“文昌阁”和“四望亭”,以此命名的“文昌路”主线长度达到60公里,是贯通扬州东西的景观路,也是城市交通的大动脉。“四望亭路”同样是市区东西走向的要道。以“一阁一亭”命名市区重要的两条交通要道,可以更好地凸显出城市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自信力。

城门是古代城池的重要标志,扬州城遗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城池遗址之一。结合考古发掘和相关文献记载,可以发现,扬州老城区共有十二座城门,它们分别为:利津门(东门遗址)、安江门(南门遗址)、通泗门(宋大城西门遗址)、镇淮门(北门遗址)、徐凝门、挹江门、通济门、拱宸门(天宁门)、广储门、便益门、大东门、小东门。目前,部分老城墙、城门遗址已被保护起来,成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同时,有些城门的名字也融入到现代扬州地名中,如“东关街、天宁门街、北门外大街、北小街、徐凝门大街、徐凝门桥、小东门桥”等。据笔者统计,在扬州地名中,以城门命名的地名有18个。尽管部分原有古迹、城门业已消失,但通过相关地名,仍能还原出扬州古城的大致轮廓。

需要指出的是,古运河对扬州城的诞生和成长,对扬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扬州扼守着长江、运河两条水运大动脉的交会之处,成为全国水运枢纽。漕运带来了古代扬州盐业的发达和商业的繁盛。《旧唐书·秦彦传》云:“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时称“扬一益二”。作为历史上的经济重镇,扬州商业高度发达,昔日繁华富庶的景象也在地名中得以显现。在扬州地名中,以古商业集市、手工作坊等命名的有15个,比如,“铁货巷、皮坊街、明瓦巷”是以手工作坊为名:再如,“皮市街、灯草行、苏唱街”等是以商业集市或消费场所为名;还有以大型的综合集市命名的“丰乐上街、丰乐下街”。这些地名既是古扬州商业贸易繁荣的见证,也是古代扬州经济生活的记录。

二、构建资源丰富的水乡形象

扬州的美名与“水”紧密相关。《尚书·禹贡》中最早出现“扬州”这一名称,据说是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作为“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长江下游北岸,系京杭大运河枢纽之地,水系丰富,河网密布。扬州这一独特的水文地理特征,使得其地名用字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地名中的“水”文化

扬州地名中大量涉及“水”的地名,这是对扬州水乡形象的真实描绘。尽管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扬州的水系分布已经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大量与“水”有关的地名仍然能够成为扬州城市水乡文化的历史见证。在扬州地名专名中,直接带水的专名有229个,与水间接相关的专名有84个。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直接带水的用字有“河、江、湖、湾、水、海、沟、泉、溪、池、潮”。其中,“河”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江”,再次是“湖”。这三个用字在专名中出现的频次占了和水直接相关的地名总数的66.38%。在道路名中,“运河路、运河东路、运河西路、运河北路、运河南路”等地名,都反映出扬州与运河文化的息息相关。扬州市区的重要街道“汶河路”记录了扬州古时汶河河道的历史,“扬子江中路、扬子江南路、扬子江北路”则强调了扬州毗邻长江的地理特点。在与水间接相关的专名中,“塘”的使用频率仅次于“桥”,共有18个专名。“塘”是由开河挖出的泥土筑成的堤,可以防洪水,也可以筑成河岸道路。以“塘”作为道路名和村庄名也是江南水乡的一大特色。“好、港、岛、井、津、渡、堤”等专名用字则是与水相关的湿地或是水利设施,这些用字大多反映了扬州当地水利开发和利用的历史。

在村庄类通名中,有21处使用了“圩、湾、凹、荡”等字,如“小南圩、孙家圩、余家湾、丁家凹、栾家荡”等。在《康熙字典》中,“圩”释为“岸也”,本义是指低洼区周围防水护田的土堤,是江淮地区常见的一个通名用字;“湾”为“水曲也”,本义是指水流弯曲的地方;“凹”为“低下也”,意同“洼”;“荡”为“水名”,也有浅水湖、沼泽之义。这些村庄通名用字反映出扬州地势平坦、湖荡密布、河沟纵横的地貌特征,也反映出城市及周边村庄水系发达、水量充沛的自然特点。

(二)地名中的“桥”文化

扬州的水乡形象不仅体现在地名中的“水”文化中,也体现在地名中的“桥”文化中。《说文解字·木部》:“桥,水梁也。”其本义是指高架于沟壑或溪流上的横木,后来泛指连接河流两端的必要通道。“桥”不仅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也是城市形象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自古以来就以“桥”多而著称,在古代的诗词书画中都活跃着扬州桥梁的身影,如唐代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南宋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等。在扬州道路类通名中,很多都使用了“桥”,这反映出水运曾经在扬州交通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勾勒出扬州“水乡”的城市形象。

在扬州道路类通名中,“桥”有258处之多,仅次于通名“路”的使用,占道路类地名的21.79%。在专名中,“桥”则是与“水”间接相关的用字,其使用频率是这一类中最高的,共有44个专名,其中,道路类31个,村庄类13个。根据李钧、李娟娟、马丽红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桥”在有些城市的地名中使用频率较低,如兰州仅有10处、长沙仅有18处;在有些城市的地名中使用频率较高,如昆明就有98处;像扬州这样高频使用的则极为罕见。这直接反映出扬州城市内部水系较多的特点,也间接反映出城市外部水源丰富、河网密布的地貌特征,是扬州“水乡”形象的集中体现。

三、构建自然和谐的宜居形象

如前所述,大量以历史事件(人物)、名胜古迹命名的地名与大量以商业集市、作坊命名的地名,体现出扬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繁华的商业文化。同时,通过扬州地名的映射,还可以透视出环境优美、美丽宜居的现代扬州城市形象。

(一)通名中典雅的人文追求

城市形象不仅是城市外在的物质空间的展现,也是其内在精神气质的外化,它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性格和魅力品格。这种精神内涵、文化气侦也渗透在扬州的地名之中,如通名中的“庄、园、苑”便营造出和谐典雅的人文氛围。

在扬州村庄类的通名中,“庄”明显多于“村”。“村”是篆文“邨”的异体字。《说文解字·邑部》:“邨,地名。从邑屯声。”徐铉曰:“今俗作村。”“邨”,表示人口驻扎的聚居区;“村”字则产生较晚,隶书另造形声兼会意的“村”字代替“邨”。从字形上来看,“村”表示用木材搭建定居的邑舍。《集韵·魂韵》:“村,聚也。”可见,“村”的造字本义是人口聚集的自然屯落。“庄”则由“荘”草书楷化而来。《玉篇·艸部》:“荘,草盛貌。”《正字通·艸部》:“荘,田舍日荘。俗作庄可见,“庄”的本义是指“草木茂盛”,由此引申出“盛大”义、“大道”义等,如“康庄大道”。之后,“庄”既可以指称乡野间的村落、田舍,也可以指称皇室、贵族、地主等在乡下占据的大片土地及其建筑物,还可以指称规模较大、财力雄厚的店铺等(如“钱庄”“布庄”)。村庄类通名中“庄”的使用频率高于“村”,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扬州市民对经济富裕、生活幸福的追求与向往。

相对于村庄类的命名而言,住宅区类的命名方式更为灵活多样。在一定程度上说,住宅名需要满足用户的审美期待与消费心理。在用字上,它不仅讲究清新雅致,而且具有美好的寓意和寄托,能够使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住宅区类通名的使用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传统类和新兴类。传统的通名用字主要有:小区、村(新村)、园(花园)、苑等,而新兴的通名用字主要有:庭、郡、府、城、山庄等。在扬州住宅类通名中,使用最多的是传统类中的“园”和“苑”。“园”的本义是指种植花木果蔬的地方,后亦指供人憩息、游乐或观赏的场所;“苑”则多与帝王文化有关,除了培植林木之外,还多是蓄养珍稀禽兽之地。相比于“村、小区”而言,“园、苑”更显高贵典雅;相比于“府、郡、庭”而言,“园、苑”则更贴近自然。这两个通名的高频使用,既反映出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出城市居民对自然典雅、安宁和谐的人文追求。

(二)专名中和谐的自然追求

值得关注的是,在扬州地名中,包含着很多具有植物特征的地名,使地名系统呈现出较强的自然色彩。通过对用字的统计,可以发现,扬州地名中以植物命名的有91个,其中,以花入名的就有53个。

具体来说,在花类的地名命名中,使用最多的是梅花、荷花,如“梅岭东路、东梅庄巷、荷花池路、荷香路”等。除此之外,还有扬州市花——琼花,有很多历史典故、文学创作都与琼花有关。北宋的文坛盟主欧阳修曾任扬州太守,面对琼花不禁赋诗道:“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答许发运见寄》)由此,扬州地名中便有了琼花街。其他入地名的花还有“芍药、菊花、桃花、桂花、兰花、玫瑰、海棠、茉莉、百合、牡丹”等,如“桃园路、东桂路、兰苑、芍药巷”等。在扬州地名中,以树入名的有38个,其中,使用最多的为槐树、柳树、杨树,如“三槐路、金槐路、柳湖路、柳叶桥”等。扬州水系众多,沿水而植的柳树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于是杨柳亦成为扬州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唐代诗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即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扬州“杨柳青路、柳湖路、柳叶桥”等地名,也勾勒出当地柳湖相映、景色如画的自然景观。其他还有“桑树、杉树、枫树、榆树、樟树、柏树”等,如“桑园路、银柏路、杉湾花园”等。总之,扬州城市地名中植物相关用字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反映出其环境优美、生态和谐、气候宜人的城市形象。

综上所述,扬州地名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对扬州地名用字的分析,可以展现出扬州城市的地理、历史、人文特征,从而构建出扬州历史悠久的古城形象、资源丰富的水乡形象、自然和谐的宜居形象,这也是扬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与显著标识。扬州地名不仅是扬州历史变迁、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扬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主要根基,它是一代代城市居民不可磨灭的城市记忆,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扬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富含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的旧地名已经消亡,其背后所承载的自然地理特点、人文历史典故也随之淡出人们的视野,扬州地名遗产亟需保护。就此而言,扬州今后应当进一步完善地名志的建设工作,挖掘、保护、传承好扬州地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应以扬州城市的人文历史为抓手,以丰赡厚实的精神内涵为依托,规划新兴地名,增加城市的知名度,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