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一 窦娥冤 教学参考

 昵称503199 2022-07-10 发布于山东

课文分析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推上断头台的无辜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言,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课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并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链”。写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怨根,表现了她坚强不屈的反抗性格。“没来由”、“不提防”说明窦娥身陷冤狱的无辜。她不仅屡受酷刑,而且即刻便要惨遭杀戮。“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冤深似海,怨气冲天,她不能不爆发出悲怆惨痛的呼号。[滚绣球]这支曲子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最能体现其反抗精神的当属“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两句。在这支曲子里,窦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日月鬼神由信奉到怀疑、质问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后则借指天斥地,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最猛烈、最尖锐的抨击,对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的封建王权作了大胆指责与否定。曲词中,运用了呼告、对比以及对偶、感叹、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物的情感。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嘱托后事,表现了她纯朴善良的性格。

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还要坚决提出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她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这样一个美好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关汉卿在这里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把他的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袒露给观众看,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成功地运用了悲剧艺术来塑造人物形象。

第三层,“(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至文末。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是塑造窦娥的反抗性格最精彩的笔墨。课文中连写三桩誓愿,使用递进手法,使戏剧冲突步步激化。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暂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三桩暂愿,一桩比一桩更大,由此凸显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控诉“恶人横行,好人受害,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了对那个产生“时代的悲剧”的“悲剧的时代”的批判,进一步突出了刚强的窦娥决不安协的性格。

本文的表达技巧是:

《窦娥冤》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教材节选部分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本色的戏曲语言

剧作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富有节奏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得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中是那样贴切,表现得那么自然、生动。

2.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的重要创作方法之一,这种创作方法不是按照现实生活本来的面貌,而是按照作者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去反映生活,着重于理想的表现。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奇特的想象、大胆而突出的夺张,去描写特异的人物、事件和环境,强烈追求“理想主义”。从“苌弘化碧,望帝啼鹃”,“飞霜六月因邹衍”,“东海曾经孝妇冤”这些典故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手法古已有之,作者的浪漫主义手法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些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只有借助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窦娥的冤屈才能伸张,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三桩誓愿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强烈的爱和憎,这正是悲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建议用三课时。教学时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借助课文注释,了解全剧剧情。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品味作品。

3.第二课时,指导学生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列出情节提纲。

4.第三课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 [滚绣球]、 [ 倘秀才]、[ 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或《窦娥冤》。

                                                                                                                                                                                                                                                                                                                                                                                                                                                                                                                                                                                                                                                                                                                                                                                                                                                                                                                                                                                                                                                                                                                                                                                                                                                                                                                                                                                                                                                                                                                                                                                                                                                                                                                                                                                                                                                                                                                                                                                                                                                                                                                                            练习与思考

一、 熟读课文,看看这折戏可分为哪几个场面,然后简要复述剧情。

参考答案:

个场面,赴刑场,怨天;见婆婆,遗嘱;在刑场,誓愿。

复述略。

二、背诵课文中[滚绣球]一曲,完成下列练习。

1.下列词语是当时的口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请作解释。

合:               怎生:                糊突:

参考答案:

合:应该。

 怎生: 怎么。

糊突:同“糊涂”,这里是“混淆”的意思。

2.下边三句在意思和感情上有什么进展?

(1)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2)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3)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参考答案:三句的意思是层层递进的,感情也越来越愤怒。第一句,愤愤不平地向天地发出质问,从名不副实的矛盾中向天地提出质问。第二句更加愤怒地揭露天地的真面目,揭露天地“糊突了盗跖[zhí]、颜渊”的原因,在于可耻地采取了“怕硬欺软,顺水推船”的态度。第三句又进一步,更加愤怒地谴责天地“不分好歹”,“错勘贤愚”,彻底否定了天地。

三、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是怎样表现其善良心地与孤苦处境的?这对表现这折戏的中心意思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而不走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她为了婆婆免受拷打,屈招药死张驴儿;她临刑之际嘱托后事,悲痛至极,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泣,替婆婆设身处地考虑,一片孝心。写窦娥的善良,反衬吏治的黑暗,说明执法者确实不分好歹,错勘贤愚,更能使读者观众同情窦娥,痛恨黑暗的社会。

  四、在窦娥表达三桩誓愿的曲词中运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苌弘化碧,望帝啼鹃”,“飞霜六月因邹衍”,“东海曾经孝妇冤”。运用这些典故,在窦娥,是以历史上的苌弘、邹衍,神话或传说中的望帝、东海孝妇自况,既表明了自己的善良、清白、无辜,又说明其自尊自爱。在她看来,人命,不分贵贱,都有同等的价值,都是“关天关地"的;在作者,则是以这些典故人物来热情赞美窦娥善良坚强的人格,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运用这些典故,给窦娥的信念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使窦娥在反驳监斩官时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给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提供了充分的依据。运用这些典故,古今熔于一炉,上下几千年,词曲的意境显得无比悠长阔大。运用这些典故,也使这些词曲显得文采斐然。

五、课文写窦娥临刑前指天发誓,三桩誓愿都应验了,这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请你谈谈对这样写的看法。

参考答案:古代作品中,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殉情后合葬,墓上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也运用了大胆的想象。但作品的内容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作品通过想象、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情绪和理想。结合作品内容来看,这种写法表现了作品揭露社会矛盾的深刻性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化。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爱“大团圆”结局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的文学作品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