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永州丨程小平:读《三坊七巷》有感

 若歇 2022-07-10 发布于安徽

书山高耸入云,书海无边无际。

读书可以开阔视野,使人明了天下之事;读书可以醒脑益智,使人心胸开阔;读书可以豪情满怀,使人精神振奋;读书可以催人泪下,使人灵魂净化……

文化永州丨程小平:读《三坊七巷》有感

通过读书,你没有去过庐山,却能从诗仙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感受到庐山瀑布倾泻而下的壮阔;你没有到过泰山,却能从诗圣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感受到泰山的雄浑高大;你没去过湘西,却能从沈从文的《边城》中感悟到边城小镇的妩媚动人。

文化永州丨程小平:读《三坊七巷》有感

大千世界有很多书,有很多好书,有很多值得一读的好书。然而,对于我这个要文凭没文凭、要文化没文化,非知性的“老头子”来说,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读过几本书,更别说是读好书,把书读好了。

孤陋寡闻的我,从不曾去过福州,也不知道有个叫“三坊七巷”的啥地方。“三坊七巷”说真心话,对我来说算得上是一个“盲区”,或者说是一片“黑障”。

不久前,我的一位亲戚俞教授,出差到福州,返回时,顺便带回一本由林那北所著的《三坊七巷》。他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推销,且点名让我也瞧瞧。开始我并不太在意,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很勉强地试着读了关于坊巷的记忆(代序)后,便有些爱不释手了,产生出来一种想读恨晚的感觉。据书中记载,“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为自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占地40公顷,人口约1.4万人,现有古民居268幢。

通读一遍《三坊七巷》后,感觉似乎还不过瘾,又重新读过一遍,堆积在心头的情绪强烈而难以自制,产生出一种想写点什么、表达点什么的欲望,总觉得不吐不快。

第一,我对著作者的文笔和用语推崇备至,著作者语言的表现力,让我很难望其项背,绝对称得上是我的老师。不,应该称得上是我的老师的老师,甚至是师祖的师祖了。

第二,我对“三坊七巷”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心悦诚服。据该书记载,这里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之严谨、匠艺之奇巧,心存向往;对这里的亭、台、楼、阁、花草、假山以及人文和自然景观融于一体的建筑结构,叹为观止。对这里的镂空精雕、精巧石刻、台阶、门框、花座、柱杆的技艺和特色,赞不绝口。

第三,我对“三坊七巷”在岁月流沙的斑驳中,在催人感动故事里的人文荟萃以及灿若星辰的众多名人志士,心中只有大写的服气。且不说“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也不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林觉民、方声洞、林文;更不用说清朝内阁学士、“末代帝师”陈宝琛,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船政之父”沈葆桢;就说有“文字祖母”之称的冰心,“一代才女”林徽因、庐隐,“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胡也频,著名翻译家林琴南,那就足够让人引以为豪。正是这些光耀千秋的名字,共同组成了“三坊七巷”沉甸甸的分量,理应当之无愧地享有“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美誉。

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我读出了一个个曾经叱咤风云历史人物的浩然正气与激烈壮怀;读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风情万种与才情飞扬;读出了这些历史人物同命运抗争的欣慰与坚守的快乐。

穿过“三坊七巷”一扇扇古老的朱门,一道道幽静的小路,先贤们一个个精彩而又走心的感人故事,被刻在了朱门上,嵌在了老墙间。虽然故事里的人物,他们各自着装不同、理想各异、命运参差,却个个都血肉丰满。既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常态,又有七情六欲的情感困扰。每每读来,令我的心一遍遍紧缩,时不时有痛感如电击般来临,强力冲撞着大脑神经,震撼着灵魂深处。

“三坊七巷”不仅以她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她还体现了福州人重视教育,喜好读书的优良传统,这里古时科举之盛,举国之内实属罕见。南宋著名学者,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三坊七巷”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正是“三坊七巷”的后辈子孙们,勤学苦读真实生活的写照。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的感人故事,尤其让我感动不已。当年,林觉民在广州起义战斗中,突然之间与清廷巡防营大队的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他力尽受伤被俘。审讯时,他慷慨激昂,奉劝清廷官吏洗心革面,革除暴政,建立共和。在被关押的几天时间里,他坚持滴水粒米不进,泰然自若勇敢地迈向刑场,从容就义,何其大义凛然,令人肃然起敬。

林觉民在《禀父书》里写道:“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烈士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光照日月。

曾几何时,林觉民新婚不久的妻子陈意映,曾请求林觉民远行时能将她带上,愿生死相随,林觉民始终不答应。林觉民从家中离去,陈意映无奈地靠在门上看着丈夫身影越行越远,泪眼婆娑,心乱如麻,却绝没想到二十多年前的分别,竟成永绝。

因为“至爱”,所以才是至痛。

林觉民的《与妻书》:“吾至爱汝……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字里行间的款款情深、深深歉疚、无限爱意,读着读着眼泪就出来了。

通过阅读“三坊七巷”,品味历史的漫溯,抚触时间的脉络,感受“三坊七巷”无与伦比且凝重的文化积淀,品味人生的真谛,读人生,品人性,知荣辱,懂人生,我沉醉其中,不能自已。

在这样一个夜静姗阑、心静如莲的夜晚。写完上面的文字,意犹未尽。可墙上挂钟的时针已指向凌晨一点,该休息了,就此搁笔。离座,环顾四周,书房中一盏灯,窗外的天空繁星点点,星星的上面是宇宙,下面还是宇宙。

虽说是素语款款,却已渗透生命的懂得和感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