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之韵丨老敏:闲话小暑炎夏与扇子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2-07-10 发布于山东




每到夏天,晚饭之后,在家憋了一天的人们都会纷纷走出家门,或者三三两两散步乘凉,或者带着娃溜达,让大人孩子都感受一下自然风的轻抚,不然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也不是个好事情。

今日小暑,和往常一样,我也是手持一把扇子,推着我家的小公主去放风。

待在空调房间太久,需要出来透透气,尽管外边比家里还热,但是自然环境下还是舒坦一些。

街道上人很多,特别是十字路口的小广场上跳广场舞很是热闹。时不时的还有发印有小广告的扇子的人,很是受欢迎。

关于夏天的酷热难耐,关于扇子的话题自然就多了起来。

小暑时节,暑气正浓,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炎热季节。这不,小暑当天,西安等很多地方就发布了红色高温预警。

有人说他老婆叫嚷着说热得受不了啦,真想脱成光膀子理成光头。

我说,给她买把扇子吧,这正是献殷勤的好机会呀。

今年的天气有些怪异,小暑还没到,气温就窜到四十度,有几天曾经高达四十三度。

在我的记忆里,好像还没有预报过这么高的温度,一般超过四十度就只预报是高温,而不报具体数值,今年例外了,时不时预报的温度都超过了四十度。

其实,在关中道,每年的夏天都是很难熬的。

记得小时候上学时,老师就告知我们,天下有三大火炉,四大火炉,好像都没有西安。

不过后来,有关部门发布了最近30多年来全国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1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名单,他们分别是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

这十个省会城市当中,唯有西安是北方城市。

夏天就像一个大蒸笼,把大地树木河流和人类都放在里面蒸煮烘烤。

每个毛孔都溢满着汗水。真可谓是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每当夏天来临,四野都是热浪滔天。就连柏油马路都在冒烟,许多比较耐旱的树木叶子都被晒得蜷缩着垂了下来。田地里的玉米叶子更是拧成麻绳绳。

施耐庵曾经有诗云: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非常形象逼真感同身受。

特别难过的除了人和庄稼,就是生长着皮毛的动物了,那猫呀狗呀本身没有汗腺,只能张大嘴巴不停地喘息,通过快速的呼吸来排出热量缓解暑热。

那养鸡场更是苦不堪言,蛋鸡也好,肉鸡也罢,它们也都没有汗腺,人们不可能给它们安装空调。

条件好的大型养鸡场有可能有水帘降温的设施,由于降温有限,针对这样的高温天气也是无可奈何。

而一般养鸡场只有风扇和排气扇,风扇和排气扇只能排出室内污浊的空气,不能达到降温的目的(也是因为鸡没有汗腺的缘故)。

所以,轻则生产能力下降,产蛋产肉量下降,重则会出现大批死亡。

可以说夏天庄稼树木人畜都不好过。

好在中国人异常聪明,在古时候,就已经发明了扇子。

据考证,扇子是中国人发明的。刚开始,也只是皇亲国戚等上层和贵族阶层的人使用,后来才慢慢要变成大众化的生活用具。

自从扇子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扇子也是身份的象征。用途也变得广泛起来,皇上用它作为威仪,士大夫则表明身份和文化,比如诸葛亮的羽扇,王侯大都僭越使用的雉扇等。

在唐宋时期,扇子在社会上的使用已十分普遍,成为人们夏天御暑的主要工具,时有“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的民谚。当时的扇子还有一个别名,叫“凉友”。

看过有关影视剧或者小说的人都知道,乾隆皇帝和唐伯虎的折扇。风流倜傥,潇洒超脱,让人羡慕不已赞叹有加。当然,最善意的莫过于是王羲之给卖扇子的老妇人扇面题词的故事了。

更为引以为傲的是,18世纪我国的折扇大量出口欧洲,成为那时候的时髦。

许多人只知道中国古时候有大量的瓷器出口国外,却不知道扇子也曾经风靡欧洲。

据说,当时的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大量折扇,转卖到欧洲,中国扇商为迎合西人喜好,还专门制造出名为“出口扇”的特殊类别。

曾经有调侃的民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如有人借,等到今冬”。可见扇子的作用和人们的珍惜程度。

就像现在人们调侃的话:“老婆和车概不外借”一样。

随着社会发展,空调的大量普及,夏天人们再也不是酷暑难耐了,除了特殊行业,一般只要不是事情非常紧急,一般都会待着家里或者办公室。

但是,空调房间待久了。会出现许多状况,轻则影响情绪,重则引发疾病。

清晨借着天气不是特别炎热,可以溜达溜达。晚饭后,可以手持一把扇子,穿行于大街小巷,更是悠哉悠哉。

小时候也曾经用废旧书报折叠过扇子,不过,那只能玩玩,不能真的当扇子使用。

如今,扇子虽然已经退出防暑降温的主流,但是非主流的时候,选择一把扇子,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扇在手,酷热溜走。

另外,扇子还有一个功能,就是驱赶蚊虫。

夏天傍晚,凡是溜娃的人,几乎人人一把扇子。要是真的一时忘了拿扇,也是心神不宁,老是期盼那个发扇子广告的人赶快出现。


【作者简介】

老敏,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人。渭南市作协会员,陕西省人文地理摄影协会会员,摄影与文字作品散见各纸媒刊物和网络平台,偶有获奖。

■作者:老敏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