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9年邓小平访美,收到毛泽东42年前写给他的信,信里写了什么?

 zsz6405 2022-07-10 发布于陕西

1979年1月30日,这天晚上美国华盛顿一场盛大的宴会拉开帷幕,与会的人员大多的社会名流、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在清一色的高鼻梁、蓝眼睛中夹杂着几张略显突兀的亚洲面孔。

这几人正是来自东方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中美建交后来往逐渐密切起来,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率领代表团前来美国访问,以促进两国长期友好往来。

正当宴会进行得热闹时,一位年逾古稀的美国老太太进入宴会厅,刚一进来就东张西望着像是在找寻什么人,当她在人群中看到邓小平时突然两眼放光,径直朝邓小平走去。

邓小平看到这位美国老太太后,在脑海中搜索了好长时间也没有印象,但接下来老太太的动作却让邓小平整个人都为之震惊。

文章图片1

只见老太太从怀中掏出一封泛黄的纸条,十分庄重地递到邓小平的手中,并解释道:“邓先生,这是42年前毛主席托我带给您的亲笔信!”

邓小平有些难以置信,连忙展开纸条翻看,只一眼他就确认这千真万确就是毛主席的亲笔信,但同时内心也升起了一丝疑惑。

这位美国老太太究竟是什么来头?她与毛主席有什么渊源又为什么会有毛主席的亲笔信?为何时隔42年后才将信转交给邓小平?最重要的是信中究竟写了什么内容?

“红色记者”

这位美国老太太全名叫做海伦·福斯特·斯诺,1907年9月21日出生在美国犹他州赛达城。

文章图片2

海伦出生在一个崭新的时代,二十世纪初美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并成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世界各地的人都争先恐后的抢着移民到美国。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海伦的家庭条件也相对较好,不必忍受战乱的痛苦,可以坐在亮堂的教室里安心地学习,进入中学后她便沉迷于文学艺术无法自拔,常常会自己写文章。

考入犹他州立大学后,海伦的学习成绩十分的优异,就读期间就被美国采矿业联合会担任常务秘书助理,在工作中海伦飞速成长,不仅拿到了高额的报酬,还自学了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以及通过了外交文职服务人员考试。

能够到外国游历是海伦一直以来的梦想,同时也是当时美国年轻人共同的想法,与大时代背景截然相反的是,美国年轻人渴望周游列国,创作属于自己的游记。

文章图片3

大部分美国年轻人都会选择文学和艺术居世界前列的欧洲列国,而海伦却对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情有独钟,因此在获得外交服务人员资格后她便去往上海总领事馆工作。

1931年夏,海伦乘坐林肯总统号抵达中国上海,在这里她遇到了丈夫斯诺,原本海伦是打算将中国作为第一站,可通过与丈夫的交谈,她了解到了中国的真实现状,为陷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人民感到同情,决定留下来帮助中国人民同侵略者斗争。

1933年春,海伦随丈夫斯诺定居北平,在上海的两年时间里,她通过所见所闻切实地感受到底层中国人民的痛苦,同时也对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独立的打压而感到愤慨。

在北平海伦开始研习中国文学作品,夫妻二人还合作编译了《活的中国》,向世界人民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让中国人民第一次在国际上展现出真实的面貌。

文章图片4

1934年春,斯诺应梁士纯教授(燕京大学新闻系主任)的邀请担任客座讲师,海伦也随之考入燕京大学进修,在这里她结识了一批进步青年,接触到了爱国主义思想,也为她日后探索中国革命埋下伏笔。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北平也危在旦夕,海伦也被这股阴云压得喘不过气,为此她还特地写了一首诗歌来抒发情感,发表以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令人震惊的沉默……心灰意冷,四肢也冰冷,就算没有高墙、铁门、箭楼、城堡,至少有被忘却的鬼魂在夜风中发出呜咽悲鸣……

诗中的一字一句正是深陷水火的中国人民最切实的感受,也正是因此才能引起共鸣广为传颂。

文章图片5

“一二·九”运动中海伦· 斯诺与爱国女学生

“一二·九”运动爆发前,斯诺夫妇为了支持爱国学生运动将客厅让给学生们使用,当时学生们为了表达抗日救国的坚定决心,特地联名向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写了一封信。

而送信的重任则交给了海伦,当她来到上海莫里哀路二十九号时,宋庆龄已经在门外恭候,从海伦出现宋庆龄的目光就直勾勾的注视着她,尖锐的目光似乎带有敌意,海伦不由得感到一丝窘迫。

然而海伦走到宋庆龄跟前时,宋庆龄突然展露出谦逊的微笑,脸颊还呈现出两个酒窝,仿佛一瞬间就从高高在上转变为了平易近人。

两人谈及“一二·九”运动时,宋庆龄顿时像换了个人,从优雅的贵妇人一下变成了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对学生们的精神大肆夸赞,并表示会坚决支持学生运动。

文章图片6

海伦被宋庆龄的爱国情绪感染,更对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和压迫的血性感到诧异,刚到中国时她眼中的中国人民逆来顺受,仅数年的时间革命和爱国的思想就传遍大江南北,她对领导运动的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当时的红军正在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翻雪山过草地经历漫长而艰苦的长征,采访毛泽东的事情也不得不推迟。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海伦也加入到学生游行队伍中,口中高喊“打到日本法西斯”,在学生受到军警压迫时,她便举起相机拍照,记录反动派的恶劣行径。

1936年,斯诺夫妇决定要去中共苏区亲自采访毛泽东,但北平尚有工作抽不开身,最终商议只好由斯诺独自前往苏区采访,海伦继续留在北平工作,并为斯诺的行踪提供掩护作用。

文章图片7

同年9月,红军长征已经进入到后期,正在陕北秘密访问的斯诺通过中共地下交通网络给海伦寄信,邀她一同前来陕北采访。

海伦收到信后满心欢喜,当天就收拾行李赶赴陕北,盼望着能早日与丈夫汇合,见到耳熟能详的“朱毛”和周恩来。

然而当时恰逢“西安事变”前夕,暗潮涌动的西安城局势十分的紧张,海伦也被困在了西安,不过她并没有因此气馁,抓住机会对张学良进行采访。

张学良也毫不避讳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海伦立刻将这篇采访报道出去,在遣返北平的路上又对东北军团长万毅进行了采访,拿到了国共两党抗日统一战线的第一手资料,也向广大民众反映了东北军内部的真实想法。

文章图片8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海伦再次萌生了到陕北苏区采访的想法,再次途经西安城,她原以为国共合作后会畅通无阻,没想到刚一进城就被国民党军警盯上。

细心的海伦发现了自己被监视后索性直接住进了西京招待所,盘算着该怎样摆脱国民党的监视,为了方便跑路她决定舍弃行李,托一位美国同胞帮助连夜逃了出来。

这一次海伦终于成功得到了延安,还如愿以偿见到了毛泽东和朱德,但此次延安之行也并非完美,还是留下了缺憾,以至于这段故事被尘封了42年之久。

延安之行

海伦抵达延安后先找了一个住的地方,没想到毛泽东和朱德得知了她到延安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来到她的住所拜访,回想起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时隔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文章图片9

海伦正在屋内歇息时,一位同志前来敲门,并通报称自己是八路军警卫员,毛泽东和朱德正在庭院内等候,想要前来拜访。

海伦听了以后顿时有些慌乱,没想到毛泽东和朱德会来拜访自己,看了看镜子中的自己,口红已经褪色,在补色和擦掉之间海伦陷入了艰难的抉择,或许是因为要见得人太过重要,让她更加难以选择。

最终,海伦纠结了半天选择了顺其自然,既没有补色也没有擦掉,走出门去会见毛泽东和朱德。

虽然海伦见过很多丈夫斯诺拍摄的毛泽东的照片,但亲眼见到毛泽东时她还是忍不住惊叹,一簇浓密的黑发一直垂到耳朵周围,面带微笑的自我介绍道:“你好,斯洛(斯诺)夫人,我是毛泽东!”

文章图片10

海伦激动地说道:“我早就从照片上认识您了!”

话音未落海伦的双手便开始在床上翻找,拿起一本记事本后翻出一张照片递给毛泽东。

照片中的毛泽东头戴八角红军帽身穿戎装,锐利的眼神不怒自威,时隔数月后毛泽东以同样的装束来拜访海伦,让她有种从梦境穿越到现实的奇特感受。

海伦发现毛泽东正诧异的注视着自己的口红,紧接着风趣的说道:“我在西安跳窗逃出来时,身上只带了两样东西:一样是我丈夫在保安窑洞前为您拍的这张相片,也就是我来见您的介绍信;一样是一盒口红,它对于年轻的美国妇女是多么重要。几乎什么都可以扔掉,而口红是不能丢的。所以您不必诧异了。”

文章图片11

这一席话说完后,屋子里瞬间响起毛泽东和朱德两人爽朗的笑声,朱德也跟着说道:“斯诺夫人穿越国民党军警的封锁,不畏艰险来到延安,坚定地勇气属实令人钦佩!”

海伦回答道:“我是沿着丈夫的足迹来探寻中国革命的,不冒险怎么能行!”

此次会面海伦同毛泽东和朱德相谈甚欢,她也被伟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时值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召开,全国各地的领导人和将领云集延安,让海伦有机会与一众红军高级将领相见。

朱德为了支持海伦的工作三天两头就会拉着一个红军将领到她的主持接受采访,这些将领每一个都身经百战,打起仗来从不含糊,可是在接受采访时却显得有些生怯,让海伦也更加全面的了解了这些将领最真实的一面。

文章图片12

1937年7月4日,这天是美国独立纪念日,毛泽东特意选在这天再次会见海伦,让她深受感动,作为一个远在异乡的美国人,毛泽东能够选择在这天来面见自己,无疑是表达了最诚挚的敬意。

当海伦问及毛泽东对于日益严峻的抗日形势的看法时,毛泽东慷慨激昂地说道:“非胜即败,怎样才能胜利呢?我们必须鼓足勇气,继续战斗,保持士气,如果国共能达成合作,我们就能打倒日本帝国主意,否则,中国就要灭亡!”

毛泽东在讲自己的看法时声情并茂,让海伦深受感触,当时的毛泽东仿佛身处战场,面对的是数以千倍的敌人,但他的革命意志始终不曾动摇,结果无非胜负,但毛泽东有必胜的信念!

八月下旬,八路军主力开始奔赴抗日前线,延安城内的抗战呼声也接连高涨,连身为美国人的海伦也为之动容,而作为记者她能做的就是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国际社会,她决定要随军到山西前线采访。

文章图片13

然而不幸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海伦得了非常严重的痢疾,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在她向毛泽东提出要到前线采访的请求时,毛泽东劝她留在延安休养身体。

消瘦苍白的面孔下海伦的意志并没有“缴械投降”,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毛泽东讲述自己来到中国后所经历的磨难,意图证明自己没有那么脆弱不堪,更想要表达自己的鉴定决心。

毛泽东出于礼貌还是尊重了海伦的意见,并拿了一封信交到她的手中叮嘱道:“我给你写了封介绍信,带给前线的邓小平!”

信中内容大致如下:斯洛(斯诺)夫人随军赴战地担任向外国通讯的工作,请你们给她以帮助,生活费等事情请为解决。

文章图片14

出发时毛泽东特地让总留守处的主任肖劲光给海伦配备了同行人员,并选了一匹温顺的矮马作为她的坐骑,以方便驮运行李。

原本计划是非常顺利的,能够在邓小平率领部队开拔前赶到驻地,然而碰巧遇上雨季,连绵不断的细雨将道路冲刷的泥泞难行,海伦一行人抵达驻地时邓小平已经在前一天赶赴天津作战。

海伦正准备继续追赶邓小平的脚步时,一封电报突然将采访计划打乱,丈夫海伦突然要她尽快返回北平,权衡利弊后海伦只好由西安取道青岛返回北平,采访邓小平的事情就这样搁浅,而那封信也一直被海伦小心翼翼的保留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1972年中美才正式建交,而海伦在美国见到前来访问的邓小平之前,曾先后两次访问新中国,为何这封信却没能传递出去?

文章图片15

跨越42年的会面

1971年,新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国际地位逐渐上升,中美两国也于次年签署联合公报宣布正式建交。

海伦在得知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后当即就做出了访问新中国的决定,并于1972年12月抵达北京。

老朋友朱德与一众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亲切地接见并招待了海伦,时隔二十多年后再次来到中国,她从各个方面都感受到了新中国的“新”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隔了数十年海伦也忘却了自己还有一封毛主席的亲笔信没有交给邓小平,错失了第一次与邓小平见面的机会,而毛主席和周总理因为越南局势紧张公务繁忙也没能接见海伦,这也成了海伦的一大遗憾。

文章图片16

海伦在访问湖南时向毛主席和周总理分别寄了一封信,并附上自己的著作《续西行漫记》,两位领导人对于没能亲自接待海伦表示深切的歉意,并相约下次再见。

然而1978年海伦再次访问中国时,她的三位老朋友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早已在1976年相继去世,她只能在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的风采。

这一次海伦同样没有机会与邓小平相见,回到美国后便盼望着下次见面一定要将此事办成,没想到不久后一次特殊的机遇让她了却了42年前的一桩心事。

1979年,以邓小平副总理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美国,身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海伦听闻这一消息后,还是向42年前赶赴延安时一样义无反顾的去往华盛顿,盼望着能够早些见到邓小平。

文章图片17

1月30日晚,海伦得知了中国驻美大使柴泽民举办了盛大的招待会后,立刻动身前往。

海伦身穿一袭大红绸袍,上面还绣着松、竹、梅“岁寒三友”的图案,推开宴会厅的门后她看到了形形色色的美国高级官员,她的眼神紧张仔细的扫射着参加宴会的人员,终于看到了一张陌生又熟悉的面孔。

海伦激动地走到邓小平的身前,哽咽着说道:“邓小平先生,您真难找呀!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邓小平看了一眼眼前的美国老太太,想了许久也没有什么印象,之间海伦从怀中掏出来一张泛黄的信纸。庄重的双手递交到邓小平手中,并解释道:“邓先生,这是42年前毛主席托我带给您的亲笔信!”

文章图片18

邓小平听了以后十分的诧异,连忙展开信纸翻看,确认了是毛主席的笔迹以及得知了内容后,他才恍然大悟,原来眼前这位老太太就是延安时期去采访的美国记者,连忙握住海伦的双手亲切的说道:“能够见到您,我十分高兴,感谢你把这封信保存了几十年,太难得了,太珍贵了!”

这一幕恰好被好莱坞著名制片人蒂姆·康西丁抓拍下来,成为了珍贵的历史影像,更是中美友好关系的见证。

也正是因为这一封信,一桩沉寂了42年的往事才重新被人们得知,中美两国的友好见证在海伦的身上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还授予她“人民友好使者”的荣誉称号。

文章图片19

在海伦弥留之际,躺在病床上时,有人曾问过她有什么愿望还没有完成,海伦的回答是:“我喜欢黄玫瑰,还有中国的好消息!”

这一回答令前去看望的中国友人潸然泪下,在人生中最后的时光,海伦依旧在惦念着中国,足以可见中国在她的心目中举足轻重。

中国友人也借着话题向海伦介绍建国近五十年来新中国经历的历史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再也不会出现海伦曾看到的那般揪心场景,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文章图片20

同样,中国人民也没有忘记海伦及其丈夫斯诺在中国抗争史上付出的巨大努力,这份情谊将继续推动中美友好关系的深远发展。

海伦步入晚年后常常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很少露出笑脸,而听到中国友人这样说她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并高兴地说道:“虽然我的身体已经一天不如一天了,再也不能去中国看一看了,可是,我的心回到了中国。”

随后海伦又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未来的愿景,希望勤劳朴实的中国人民可以永远保持自己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同时也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断吸取外国的长处,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创造出让世界都为之惊叹的辉煌业绩!

文章图片21

1997年1月11日,海伦经救治无效死亡,她的身体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的精神却永远地流传下来。

海伦在生前最常说的就是:“我们都是终身为中美人民友好事业奋斗的,愿我们把这个火炬永远高举!”

时至今日,又是数十个春秋过去,仍有许多人继承了海伦的遗志,继续为中美友好关系而努力奋斗。

而在这二十多年里中美关系在稳中求进,不只是中美之间,世界各国之间都应该建立友好关系,唯愿和平永远是世界发展的朱璇路,和平鸽能够飞抵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