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资料

 昵称503199 2022-07-10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各章各节独立成篇,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仁”这一核心思想,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课文点译】

【课文全译】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颛臾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名家点评】
  这篇才三百字不到的短章,不但能表达出孔子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以使人看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神态和孔子洞察事物、义正词严的原则精神。《论语》善用虚字传神,它不是专写人物的,但在对话中,可以给人鲜明生动的感觉,是后世记言的楷模。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要“持危扶颠”,就是使自己所服务的上级走正道。冉有为季孙服务,却不是要季孙如何使鲁政清明,权在国君,而是帮助季孙专权。“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可见孔子的严正立场。子路和冉有一道为季氏服务,但不像冉有那样为之聚敛,孔子在这篇中责备冉有很重,而只在最后责及子路,是根据“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原则指出子路也有不可逃脱的责任。轻重分量明显不同。正因为《论语》在记言之中,能涉及各人的不同性格(特别是十几个大弟子),所以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从这一点也可看出《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周本淳)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特殊词义
(1)何以伐为(语气词,表反问)
(2)是社稷之臣也(指示代词,这)
(3)盖均无贫(句首发语词)
(4)则修文德以来之(整治)
2.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来)
(2) 名词作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 连词,表并列。 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  
2.之 
(1) 助词,的。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
(2) 代词。 夫子欲之(它)/ 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
3.且 
(1) 连词,而且,并且。 且在邦域之中矣
(2) 连词,况且。 且尔言过矣
4.为
(1) 动词,成为。 后世必为子孙忧
(2) 语气词,表反问。 何以伐为
5.也
(1) 语气词,表判断。 是社稷之臣也
(2) 句中语气词。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 句末语气词。 今由与求也
6.以
(1) 介词,用。 何以伐为
(2) 连词,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则修文德以来之
7.于
(1) 介词,对。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介词,从。 虎兕出于押
(3) 介词,在。 龟玉毁于椟中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3.省略句
(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之”,即颛臾)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君”)
(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省去宾语“之”)
4.倒装句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      这
B.则修文德以来之     整治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指孔子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主祭蒙山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后世必为子孙忧    何以伐为
C.而在萧墙之内也    是社稷之臣也
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乃尔是过与?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①。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②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③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④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①长沮,桀溺,都是当时的隐士。耦(ǒu),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个人在一起耕地。②以,与。③耰(yōu),播种以后,用土盖上。④斯人之徒,即人群。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孔子过之   使子路问津焉
A.责备  渡口      B.经过  船夫
C.责备  船夫      D.经过  渡口
5.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谁以易之          耰而不辍
②是鲁孔丘与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是”字不同  B.两个“而”字相同,两个“是”字也相同 
C.两个“而”字不同,两个“是”字相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是”字也不同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等四人。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孔子自语。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执舆者为谁?
译文: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译文:                                 
(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                                 

本资料由考星网收集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