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圣作之碑》刻于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是以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权颁布的北宋王朝的教育方针、法规和培养项目。北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九月十八,资政殿学士郑居中“奏乞以御笔八行诏旨摹刻于石,立之宫学,次及太学、辟雍、天下郡邑。”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八月廿九,礼部尚书郑久中,令以徽宗皇帝所赐御笔刻石。碑文由书学博士李时雍按徽宗御笔摹写。碑额“大观圣作之碑”由蔡京题写。当时此碑遍立于天下学校,流传至今,目前国内已知的、有据可考的、保存下来的只有十一通,分别为:河北赵州本、河北平乡本、陕西西安本(乾县本)、河南新乡本、山东岱庙本(泰山本)、陕西兴平本、陕西耀州本、山西繁峙本、河北涉县本、河南偃师本、山西运城本(安邑本)。下面是这十一通《大观圣作之碑》的详细资料,因笔者能力有限,难免有错讹舛漏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不嫌鄙漏,并加以指正。另:笔者听说山东省高密市博物馆藏有《大观圣作之碑》一通,然查遍高密市博物馆官方网站,亦无此碑。又因目下疫情所限,不能实地考察核对信息真伪,姑附于此,以供参考。 一、赵州本 在河北省赵县县城。碑由青石雕成,碑身为一块整体的石料,高5.6米,碑身宽1.57米,厚0.5米。共1021字,现残缺62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旧在赵州文庙中,文庙于“文革”中被夷为平地,只存碑一通。现于碑面前罩有铁栅栏一道,碑亭外另立起两道铁栅栏。保存状况良好。 ![]() (图为赵州大观圣作之碑现状) 二、平乡本 在邢台市平乡县。为原平乡县文庙的遗物,原址在平乡镇,后迁至平乡县丰州镇平安公园内,近建一碑亭覆之。此碑的上部断裂,其他地方保存较好,刻工精良,在体量上仅次于赵州大观圣作之碑。为河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 (上二图为平乡大观圣作之碑之前的保存状况, 下一图为该碑现状) 三、西安本(乾县本) 原在陕西乾县,1962年入藏西安碑林第三室。碑文28行,满行71字,保存状况良好,拓本曾被上海辞书出版社影印出版,广为人知。 ![]() (图为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大观圣作之碑》) 四、新乡本 现存于河南省新乡市文庙(新乡市红旗区区政府院内),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一碑亭覆之,保存状况良好。 ![]() (图为新乡大观圣作之碑现状) 五、岱庙本(泰山本) 原在泰安城内文庙泮桥西侧(今泰山区机关宿舍院),1974年移置岱庙院天贶殿前。碑高450厘米,宽155厘米,厚41厘米,圆首龟趺。碑阳文20行,满行71字,字径3厘米。笔画极瘦,书法似褚河南。 ![]() (图为泰山大观圣作之碑碑额) 六、兴平本 在陕西省兴平县博物馆。兴平县博物馆位于兴平市县门街明代文庙内。馆内的文庙大成殿,1992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成殿前置放的隋贺若谊碑,高336厘米,宽128厘米,碑阴为大观圣作之碑。 ![]() (图为清拓贺若谊碑) 七、耀州本 在耀州文庙内。耀州文庙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学古巷34号,是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碑高358厘米,风蚀严重,字迹难辨,被玻璃罩严实包裹。考虑到因温差产生的地气对碑刻的影响,碑刻南端最上方开有三公分左右的百叶窗通风。 ![]() ![]() (图上右石为耀州大观圣作之碑现状,图下为碑额近景) 八、繁峙本 在山西省繁峙县繁城镇南约一公里之旧城遗址的一处高地上。通高430厘米,宽135厘米,厚50厘米,碑体高大但刻工粗劣。碑的下部漫漶不清,保存状况较差。 ![]() (资料来源图片) ![]() (图为繁峙大观圣作之碑现状) 九、涉县本 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系涉县文物局在该县涉城镇汽车五队家属院发掘出土。原碑是一通三截碑,中间原来由铸铁圆柱凿洞连接。三截碑只发现两截,据戚学标《大观圣作碑考》记载,另一截被人砌入墙中,碑上文字大多掉落,不能成句,目前不知所踪。现存的两件残碑后来用水泥粘接,移立在娲皇宫北齐石刻陈列馆广场。碑身净高3.4米,因中间缺了一截,所以比史料记载的4.1米少了0.7米,宽1.52米,厚0.32米。笔画中残留的黄土尚未清理干净,保存状况一般。 ![]() ![]() (图为涉县大观圣作之碑现状) 十、偃师本 在河南省偃师市商都博物馆。风化剥蚀严重,碑额上的“大观圣作之碑”已残,碑身字迹尚能依稀辨别。 十一、运城本(安邑本) 原在安邑县文庙,上世纪八十年代移至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关王庙正殿与春秋楼之间的碑亭内。为龟形底座圆形头额,通高5.12米,其中额高1.58米、身高2.78米、座高0.76米,宽1.3米,厚0.44米。运城关王庙系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图为运城大观圣作之碑碑亭) (许文徽 搜集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