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柏林另类玩法:地下核掩体VS守门人夜店 | 交换手记

 Leonard上校 2022-07-11 发布于北京



 柏林的天空留着初雪的阴霾,灰暗的色调和肃穆的气氛构成了我对这座350万人口大都市的最初印象。冷战带来的低温仿佛仍阴魂不散,站在街道上并没有想象中的车水马龙,也许是因为新年第二天的缘故。

柏林是我见过品牌最齐全的欧洲城市,以西德为代表的高楼群无声地傲视着腓特烈大帝已降的古建筑区 。德国人友好地有些出乎意料,虽然是以严谨著称的国家,耸肩问好的动作竟让我想起了意大利人。

到德国一定脱不开冷战的印记,大幕缓缓拉开,从普鲁士胸甲骑兵到党卫军依次缓缓走来。深埋地下的核战掩体四通八达,魔鬼山上的情报站上演着一幕幕窃听风云,万湖旁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拍板建起,水晶之夜的日子也是柏林墙倒塌之日…这个民族血液中流动着被压抑的因子,极度自律必然带来极度的疯狂,只是不知道爆发的那一天而已。

勃兰登堡门

 

勃兰登堡门是柏林的标志,也是德国的国家标志。勃兰登堡门建造于1788年-1791年间,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砂岩建筑,以雅典卫城城门为蓝本,前后各有6根多立克式的立柱,支撑着11米深的5条通道。门顶上是张开翅膀的胜利女神驾驶四轮马车的铜像,面向城内,女神手中的权杖上有橡树花环、铁十字勋章和展翅的鹰鹫,这一切都象征着战争的胜利。 勃兰登堡门正面朝东,其以东的区域是柏林老城的核心所在,也是唯一仅存的柏林城门。

勃兰登堡门立于此地二百余年,见证了德国历史的兴衰。勃兰登堡门最初是为纪念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的胜利而建。1806年,率领铁骑席卷中欧的拿破仑,征服了普鲁士,他将胜利女神拆下,运回巴黎。八年之后,普鲁士参加的第六次反法同盟占领巴黎,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胜利女神与四轮马车像回归了柏林,重新站到了城门之上,并在胜利女神的花环中添加了铁十字勋章。

二战期间,勃兰登堡门损毁严重,胜利女神与四轮马车仅剩下一只马头(今收藏于柏林城市博物馆)。二战结束后,勃兰登堡门归属东柏林,但东西柏林在修复勃兰登堡门的事情上合作紧密,重新铸造了胜利女神像,于1957年重建完工。

1961年,柏林墙竖起,柏林墙即竖立在勃兰登堡门的西面,几十年中再无人通过。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12月22日,时任西德总理赫尔穆特·科尔穿过勃兰登堡门,走向时任东德总理汉斯·莫德罗,标志着勃兰登堡门再次开放。德国统一之后,勃兰登堡门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修缮,以最好的状态向世人开放。

德国国会大厦

 

1884年至1894年间建成的德国国会大厦,在德意志帝国和魏玛共和国时期即是国家议会的会址。1933年2月27日晚,发生了著名的国会纵火案,烧毁了原来的石头穹顶,自那以后,纳粹党掌握了国家议会,将整个国家推向了二战的深渊。二战期间,国会大厦被毁严重。两德分裂期间,战后修复的国会大厦位于西柏林,但此时联邦德国的议会已经迁往首都波恩。两德统一后,为了再度承担国会大厦的作用,国会大厦经历了又一轮重修,增加了一个特别的玻璃穹顶,并于1999年起正式成为德国联邦议会的会址。国会大厦西门上的“DEM DEUTSCHEN VOLKE”意为“为了德意志人民”。

这两个地点本来应该是游人必去的地方,但是我去的时候全都被栅栏重重包围着,还有脸色不善的特警巡逻,看来德国的安全局势在夏洛腾堡恐袭之后进一步严峻了啊。

波茨坦广场

 

在勃兰登堡门以南1公里处的波茨坦广场,也有一段曲折的历史。以曾经的柏林城门——波茨坦门为基础,这里很早就成为了柏林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但是随着二战的摧残和柏林墙的竖立,这里成为了布满地雷的荒芜之地。如今,这里看到的摩登高楼林立和车水马龙,都是在两德统一后的二十年中努力重现的。这些高楼带着它们闪亮的LOGO,彰显了它们的商业地位。而有着巨大圆顶的索尼中心,又因为集中了众多咖啡馆、餐厅和电影院,而成为年轻的俊男靓女常出没的场所。

查理检查站

 

这里曾发生过著名的美苏坦克对峙事件,当年是东西德的边境,这个检查站严格检查进入东德的人们,当然能走这条路的也只有同盟国的外交人士。

东边画廊

 

这是保存最长的一段柏林墙,共有1.3公里。实际上当年的柏林墙总长达到了170公里。在竖起这堵墙之前,东德逃亡西德的人有260万之多,在那之后急剧下降。在东德政府下了那道荒谬的命令之后,围绕柏林墙发生了一系列惨剧,可证实的就有200多人在试图穿越这里的时候被击毙。柏林墙不仅包括陆地,也包括水中的栅栏。尽管防卫森严,依然有一些人通过攀缘、游泳、开装甲车撞墙、快速闯关、跳楼、钻下水道等方式逃到西柏林。

实际上西柏林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身处东德腹地,被完全包围着。东德曾一度下令切断这里的水电,还是靠民主国家的飞机空运物资才得以渡过难关。西德以发达的经济被东德人所艳羡,成了民主国家的橱窗,而柏林墙也成了社会主义失败的纪念碑。墙可以拦住人的脚步,却拦不住人的心。

 

在墙上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涂鸦,充满了政治讽喻意味,很多游人在欢快地与墙合影,脸上的笑容灿烂。

奥伯鲍姆桥


 

奥伯鲍姆桥始建于1732年,这座木质吊桥所在的位置正是昔日城市的边界,也是城墙和城门的一部分。桥在夜晚关闭,一棵装有铁钉的大树干用作阻拦通行的栅栏,这也是桥名中“Baum”(树)的由来。当时在施普雷河西侧还有一座与此类似的桥,西侧为下游,东侧为上游,因此称为桥名中的“Ober”(上)。 十九世纪末,为了满足人、车以及铁路线路共同通行的需要,一座新桥取代了木桥。新桥采用了北德哥特式的外观,以红砖砌成,有两座尖顶桥塔,还有连绵的桥拱,美观而实用。这座桥所在的位置,也从城市边缘,逐渐演变成了城市中心的交通要道。1961年,柏林墙竖起,奥伯鲍姆桥再次成为城市边界,地铁线路中断停驶,只有西柏林的居民才可以步行过桥。两德统一之后,奥伯鲍姆桥逐渐恢复了从前的面貌与功用。

红色市政厅

 

御林广场

 

洪堡大学

 

这是德国著名学府,出过黑格尔海涅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薛定谔爱因斯坦周恩来等在人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可惜冷战时在东柏林这边导致了分裂,出现了柏林自由大学,近年由于政府经费不足,这两所大学又有合并的倾向。

柏林大教堂

 

柏林大教堂建于1894-1905年,由威廉二世下令建造。其位置就在当时柏林城市宫殿的对面,也是统治了柏林500年的霍亨索伦家族的皇室教堂。

博物馆岛

这个岛屿上汇集了众多博物馆,比如佩加蒙博物馆、新博物馆、旧博物馆、博得博物馆等等。

佩加蒙博物馆

其镇馆之宝为来自佩加蒙(今土耳其领土)的、公元前2世纪的佩加蒙祭坛,占据了一整个展馆。同时,还有古巴比伦的伊什塔尔城门,色彩艳丽,雕塑生动;还有罗马城邦米勒特集市大门、众多古文明文物和伊斯兰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



老国家艺术画廊

这里汇聚了从古典主义到分离主义的许多欧洲艺术作品,从建筑本身到展品,都是19世纪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

旧博物馆

这里展出的是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艺术珍品。

新博物馆

经过重新设计于2009年重新开放的新博物馆可以和佩加蒙博物馆相媲美。这里展出的都是考古珍品,以古埃及文物为主,还涉及许多其他古代文明,有很多展品带有传奇色彩。其中,著名的古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妻子奈费尔提蒂(Nefertiti)的半身像为镇馆之宝,塑像仪态优雅,五官栩栩如生,历经数千年仍保留着生动的颜色。此外还有尼安德特人的颅骨、特洛伊城的文物等等珍贵展品。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展览方式也十分新颖,如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历史之波澜壮阔。

博得博物馆

这里有拜占庭时期的艺术品和中世纪雕塑,还有一个珍贵的钱币陈列馆,展示的硬币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一直延续到中世纪。

柏林的夜店

柏林有非常蓬勃与特别的夜店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著名。在柏林的夜店中最常听到的就是电子音乐中的Techno(工业噪音)。这种重口味的音乐,在喜爱的人的耳朵中,有特别的快感,又酷又嗨。因此,柏林的夜店绝非是奢靡华丽、慵懒调情的所在,如果你并非此道中人,或许还是敬而远之比较好,以免受到惊吓。

Berghain / Panorama Bar

Berghain是柏林最著名的夜店,曾经当选世界百大夜店之首,以致会吸引不少欧洲其他城市的年轻人周末专程赶来。夜店所在建筑的前身是五十年代建造的东柏林的发电厂,建筑本身有浓重的苏联式社会主义风格,时至今日便有了黑色幽默般的反差。

然而它另一个相当拽的地方是它的看门人(Doorman),拥有着筛选客人的绝对权力,无论你是专门打飞的来的,还是排了三四个小时队的,还是今天过生日明天要离开柏林的,这些理由全部无用,点头或者摇头只在看门人的一念之间。这也为Berghain增添了更多的神秘感和挑战性。网上有不少流传的入门技巧,比如要酷不要妖,要人少不要成群结队,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然而最重要的还是——运气。


Berghain的精髓,毫无疑问是暗黑系的Techno音乐。俱乐部内部空间巨大,挑高近30米,总能找到你喜欢的角落,但是这里严格禁止拍照。还有,这里的厕所是男女共用的! 俱乐部之夜(Klubnacht)从午夜12点开始开放,然而狂热的爱好者们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始排队了,夏季排上几小时也很正常。

冷战核掩体

 

柏林的每座地铁站都配有足够防止核武器攻击的地下掩体,在里面有四通八达的通道、密密麻麻的床铺和逼仄的厨房与会议室。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全部由导游带领参观,有幽闭恐惧症的请不要下去!空气不流通与昏暗的灯光压抑到不行,上来以后胸口还是闷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里面还展出了一些昔日的枪支、炸弹和发报机,柏林还有数百枚没有挖出来的炸弹,其中百分之二十还可以引爆。1994年曾经酿成了死亡四十六人的惨剧。防空洞我是待不下去…想想二战时重庆那么多人要在里面躲几天的时间就觉得恐怖。

柏林电视塔

 

柏林电视塔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65年至1969年间建造,高368米,是德国最高的建筑。

魔鬼山

 

这里是自然风光与当代历史、小清新风景与重口味建筑、休闲放松与探险猎奇结合得最好的地方。魔鬼山位于柏林西南的Grunewald(绿色森林)区域内,这片地区森林茂密,颇受周围居民的喜爱。魔鬼山实际是一座人造山,碎石堆起后,如今也是植被茂密。这里的实际上升高度在80米左右,并不需费太多脚力,却也能一览柏林的地平线。

魔鬼山的名字来自于山脚西南侧的“魔鬼湖”(Teufelssee),然而如今看来,“魔鬼”一词与山顶遗留的诡异建筑颇为相得益彰。这建筑的前身也正是这座人造山建造的理由——美国国家安全局针对东德、苏联以及其他华约地区建造的监听站。建造于六十年代的监听站如今只剩下两个高尔夫球状的巨大穹顶、破败的塔楼、残存的内部结构以及层层叠叠的涂鸦。

 

那天天空飘着小雪,茂密的树林中延伸着小路,四周寂静无声,只能隐约听到雪花簌簌。深一脚浅一脚地向上攀登,翻过被风刮倒的横在路上的大树,在登上山顶的那一刻乌云正好飘过来,巨大的塔楼已经完全暴露在风中,被吹的发出空洞的悲声。外墙上的涂鸦鲜艳,废墟却没有生机,在这种黑云压城的气氛下绷紧了神经,一场窃听风暴似乎从未止息。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

 

这座矗立在柏林西区商业中心触目惊心的建筑是二战遗留下来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因其保留着在二战中被炸毁的钟楼尖顶,又被形象地称为“断顶教堂”。这座新罗马式的教堂为纪念第一任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在1891至1895年期间修建而成。1943年,一次空袭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二战结束后,原要将此地清理重建,但遭到柏林人民的强烈反对,因此,教堂残骸得以保留。

夏洛腾堡

 

这一座恢弘的巴洛克式宫殿,建于18世纪,是柏林现存的最大宫殿,也是普鲁士王国时期的历史见证。它最初是腓特烈一世的夏宫,以他的皇后命名,又经历了几任国王的扩建。当然,它也经历了二战的损毁和战后的修复。如今,旧宫和新翼是主要参观部分,宫廷的奢华和皇室的收藏亦不输其它宫殿。曾经的皇宫剧院,已经被改建成了史前和早期历史博物馆。而法式和英式风格混合的皇宫花园里,还有新宫、观景楼和墓室等建筑。此外,宫殿内还设有霍亨索伦家族的皇冠与珍宝展,展览了这个统治柏林五百年的家族的历代权贵珍品。另外,诞生于夏洛腾堡、转赠于彼得大帝、被纳粹掠走最后又毁于苏军战火的琥珀宫,则是一个永远不知下落的传奇了。


科隆:爱上那一抹古龙香水味

空气里弥漫的淡淡香气,怎不令人魂牵梦绕?在法语中,香水叫做:Eau de Cologne,即为“科隆之水”。作为古龙水的发源地,这家创业于1792年的香水店肯定不能错过。1794年科隆被拿破仑军队占领后,这家店的门牌地址变为4711号,随后Haus 4711也就成了店的名字,香水也因此命名。因为士兵们纷纷把香水买回法国送给妻子和恋人,4711得以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拥有着中世纪德国教堂中最大的圣坛,甚至圣坛上的十字架也是欧洲大型雕塑中的珍品。教堂内部的玫瑰玻璃窗上刻画着圣经的故事,在二战中,这些玻璃都被取下并小心保存好,所以现在才这样完整。教堂中有一个珍宝室,陈列着几个世纪以来保留的一些法衣和圣器,其丰富的收藏在欧洲都堪称一二。

 

也许没有什么能比科隆大教堂更加代表科隆,这座地标性的建筑,是一座天主教教堂,被授予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美誉。科隆大教堂是庄重肃穆的,黑灰色的石壁和中世纪的雕刻,令人沉静下来,内壁五彩的玻璃窗和常年供奉的烛火,令人油然起敬。从13世纪中期开始修建,经过了六百年的时光。


霍亨索伦桥:一把爱情锁定格住桥上的彼此凝望

古老的桥谱着百年颂歌,让我们的故事化成一个音符,谱进歌里,可好?


霍亨索伦桥(Hohenzollernbrücke)是科隆最古老的桥,连接着大教堂又横跨莱茵河的霍亨索伦桥无疑拥有着最美丽的风景。科隆人相信在霍亨索伦桥上挂上一个锁,将钥匙丢进莱茵河,爱情就可以天长地久。这桥上五彩斑斓的各式铜锁,形成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老城广场

广场的中间,不要错过由贫穷的农夫成长为骑兵将军的传奇人物威尔特Jan von Werth喷泉雕像,浮雕下是他征战中传奇故事的场景。据说他本是农民之子,被女神拒绝后怒而参军当上了将军,荣耀归乡。

广场的西侧便是市政厅的塔楼。始建于14世纪科隆市政厅结构复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严重损坏,但历史悠久的市政厅只有部分重建,并且修复成了现代风格。市政厅高达61米的市政厅塔楼上现在共有124座雕像,从耶稣和他的门徒,到古罗马的将军,甚至还有近代的政治家和音乐家。市政厅的文艺复兴风格的门廊建造于16世纪中期,门廊后是目前市政厅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部分——汉萨大厅(Hansasaal 1360),大厅内有14、15世纪制成的木制雕塑,极具观赏价值。


杜塞尔多夫

北威州的首府,人口却只有科隆的一半。从国王大道到莱茵河岸,从典雅的老城到建筑风格奇特的媒体港区,都是散步的好地方。这是一座充满文化活力的城市,也因与科隆的恩怨被德国人津津乐道。

到底两座相距仅40公里的城市之间发生了什么呢?

1288年6月5日, 那天上午,两支上万人的骑士大军在科隆与杜塞之间的沃林根摆好阵势,决一死战:一方由科隆大主教西格弗里德指挥;一方由杜塞伯爵冯-贝格统帅。初夏骄阳似火,身着锁子甲的骑士们汗流如雨。很快,两军阵势便被打乱。由农民组成的步兵见骑马的就杀,根本分不出敌友。  沃林根战役的死亡将士达6000人,是中世纪最血腥的一场战斗。结果,冯-贝格伯爵战胜科隆大主教,杜塞从此扬眉吐气,获得城市权。

由于两军分别与荷兰和比利时的贵族结盟,因此,沃林根战役在欧洲层面上导致了荷兰和比利时的独立。  不过,能说科隆和杜塞从此结下冤仇吗?恐怕不能。因为科隆大主教倚仗的主要是雇佣军。科隆市民早就厌倦了这位大主教,在沃林根战役中坚定地站在了冯-贝格伯爵一边。

更近一点来看,科隆与杜塞生隙可以追溯到1815年。那时,杜塞被确定为普鲁士莱茵省的首府。科隆大不服气。1946年,英国占领当局将莱茵地区和韦斯特法伦地区合并为北莱茵-韦斯特法伦州,首府又选中了杜塞。原因很简单:科隆除了那座举世闻名的大教堂,其余基本在盟军的轰炸中被夷为平地。相比之下,杜塞的基础设施还能将就使用。

不过,这个决定给二战后两个城市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杜塞成为时尚和经济中心,拥有自己的股市。30家达克斯最大上市企业中,有三家设址杜塞尔多夫。人口只有60万的杜塞每年税收远远超过百万人口的科隆。恐怕这才是两座城市的居民之间互相嘲讽的真实原因。


离开德国的那夜。天空正飘着雪。大巴驶向铺洒初雪的田野,驶向漆黑一片的公路,驶过零零星星的民宅,将70万难民甩在身后。欧洲的领袖不应只在我记忆中留下虎式豹式等钢铁洪流的战绩,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客人与主人真正和谐共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