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许鞍华的新电影《明月几时有》。 选在7月1号上映,暗暗地,像是在为香港回归献礼。 20年里,香港与大陆的关系似乎并没有如预料的那样愈发亲密,而是有些尴尬。 这部电影讲的是抗日战争期间香港人民的一些地下斗争,事儿的历史意义很大,许鞍华的切入点很小。 看起来有些细腻了。 这真的是一部个人风格很明显的电影,如果之前没看过她的作品可能很难接受。比如故事情节线较散,说是几个独立的部分也不完全是独立的,前三十分钟拯救文人还以为会在后面有所呼应;霍建华线、周迅线和彭于晏线衔接的并不好,能理解导演留白的苦心,但是很多地方观众无法建立起想象。彭于晏和周迅简直是在枪林弹雨中如入无人之境,看得出来许鞍华并不在意如何把战争戏拍的合理一点,她不CARE这些硬核部分。除此之外,台词也有些尴尬,几处念诗和唱歌在影院引发的是笑声,其实我特别理解听到朗诵矛盾的诗时,有人会觉得悲壮而落泪,但是也不能否认就是有人听了觉得尴尬无比。 出电影院刷豆瓣和知乎,看到几乎都是“悲壮!落泪!细腻!”这样的评论,我开始感到羞愧,为我堕落的审美观,险些错过了一部伟大的电影。 什么时候,不能正儿八经好好坐下来看一部抗日地下党的电影了。 十年前看这些台词我绝对不会觉得尴尬,而是跟着一起热血和握拳,这才是我有点恐惧的地方,不知道是我变了,还是时代变了。 不怕挨骂的说,霍建华还是很帅,穿西装更帅,但是存在感也就那样了。彭于晏也很帅,但是我无法把他和一个游击队长联系起来,太痞太坏了,说是打破刻板印象也未尝不可,谁说游击队长就是一脸正气是吧?我又狠狠反思了一下。 许鞍华讲了很小很小的事,在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下。茶米油盐也要过日子,抵抗静静生发在街头巷尾,没有宏大叙事,没有悲壮口号,人物的挣扎你很难看到,一切都是淡淡的,直到最后游击队最后一个在世的彬仔开走自己的出租车融入市井,几十年后的香港,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胜利后再见,有几个人见到了呢。 胜利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