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人会在北京的秋天心情不好

 Leonard上校 2022-07-11 发布于北京

这是 骁骑 的第 384 篇文章


没有人会在秋天的北京心情不好。

1

进入十月末,一年的奔波起伏似乎终于迎来了收获期。

是早晨拧动油门的时候,头盔玻璃被呼出的哈气遮住的季节;

是夜晚下班时,华灯初上的街头和车流在黑夜中闪耀的季节;

是每一户窗户亮起的灯火会让归人加快脚步顿觉幸福的季节;

这个季节,都市才能称之为都市,微醺或饭饱的人披着大衣推门出去,会被清冷空灵的夜空震撼到,适当的温差突出了家和漂泊的含义,灿烂的好像躲起来很久的午后阳光和胡同里簌簌的落叶等构成了秋天的感觉,没有人会在秋天的北京心情不好,风未起时最温柔。

最近在关注一些行业,也会和不同行业的朋友聊天,工作之后很容易陷入对本职工作的专注深入,而忘记像学生时代那样对全局有一个泛泛的纵览与宏观。

于我而言,好奇心始终驱使我向看似鸿沟很大的工作靠去,性格使然又会使我想去了解这重重折叠之下四九城里各类人的生活。

凌晨三点的晓市,十二点的大柳树,废弃的火车站旁独自居住的老人,正在改造的工厂里抽烟的工人,我似乎具有悄然混入其中成为他们一员的能力,从未受到阻挡,就那样像一直在那里生活一样去聊天,当我们真正面对好奇的事情时,对方很乐意讲故事,当然,也要纳些投名状。

反倒是刻意营造的精英感,让我一直有点敬而远之。我不关心最新的潮牌,也不关心豪车与房价,项目和创业的事听了不少,只能说故事的开始总是类似。简言之,我喜欢一切真实的东西,喜欢没忘记自己出身何处的人,喜欢平视一切的人,喜欢带有悲悯之心并真正去做了一些事情的人。

当然这和背景脱不开干系,就像杜鲁门这种一战小上尉最后当上总统的人,最怕年少时欠债的故事在美国上演,进而大幅削减军费预算,你和他谈old money是完全没用的。

2

第一个朋友在一个很大的性别组织里工作,这个半公益性质的组织为LGBT事业做了很多事情大部分同事都是对自己的性别取向有自己的认知,排列组合成了很多可能

所以上班的时候,不要意外看到一个穿着粉嫩裙子留着长发的爷们儿踩着高跟走过,这份工作让人幸福感很高。

我看过他们的合影,笑的极灿烂,照片颇有众神归位的味道,你在生活里很少看到的组合全出现了,但笑容可以让人接受一切自己不理解的事物。

坦白说大学时我只做到了理解,但谈不上自如相处,内心有种莫名的畏惧,或许是未知导致的,或许来自人类本能的族类划分本能——

上升到这个高度,是因为我发现双方,无论是假想的迫害与被迫害者都已经表现出了这个倾向,因此这个组织正在做的事情更难为可贵。

他们的线下活动让我想到正在读的《八百万种死法》里的侦探马修常去的戒酒聚会,我突然理解宗教与团体的意义——当个体不被接纳的时候,当个体脆弱的时候,几个同样的个体抱团会产生极大的精神支持作用,归属感包括你在社会上、在组织里、在家庭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位置一旦动摇或缺失,人就会在任何年龄段进入一种危机。但也不用太害怕,一个在教辅机构的朋友告诉我,她最大的愿望是在这个年纪看一个公司倒闭,倒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态度,人在面临绝境时看看还能如何摆烂,将自身抽离出来目睹一种壮观的崩塌。

危机就危机吧,我们没资格抱怨时代,老人们在微笑看着年轻人哭天抢地,在这个远远幸福的时代。

第二个朋友在互联网工作,面临的工作环境就很卷,是一个需要年轻人绞尽脑汁表现去获得注意力和资源的地方。

有时我会觉得这或许能迫使人突破一些自己的心理障碍获得成长,更多时我在怀疑有多少人能坚持到最后并保持初心。

下意识的防御性建立,第一时间担心的是同资历人对自己的负面影响,工作能带来的体验也会下降很多,虽然很多人说不能侈谈工作的快乐,但工作理应是快乐的不是吗?

有一点值得思考,无论在什么性质的行业,说什么话,对谁说,该不该说,在什么时候说永远是需要修炼的课题,无论年龄多大,始终都会见到违背边界感和并无基本礼貌的人存在,看来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职场中保持线性成长。

进一步说,工作以后的成长就是将自己的设想具现化的能力。

有多少人是在被生活推着走的?又有多少人还有时间思考自己接下来要干什么,为什么干这个?

上学时很多美好的设想很容易在进入社会后如气球般一一破碎,能实现多少对自己生活的掌控,能在多大程度上在工作之外的时间给自己足够多的自留地,决定了每天起床时是不是对这一天充满期待,因为这才是自己的人生,不会被掌控的人生,还去敢想象未来的人生。

终点不应该在35岁也不应该是结婚生子,毕业以来觉得最好的兄弟是年少各赴四海,年老再次回归。

志愿军老战士最近在互联网上重聚的故事很打动我,我想经历了抗美援朝回国后的他们,刚开始可能也在竭力适应卸甲的生活而四散到祖国各地,几十年后以同样的位置重新拍一张年轻时的合影,两张跨越时空的面孔重合在同一位置,实在是很有感觉。

由此说来,无论是酗酒的侦探马修斯卡德,还是痴迷于其他事物的芸芸众生,有一种成瘾的倾向并不是坏事,或者说是可以理解的,瘾是一种生活的刻度,绝大多数人需要这样一个标尺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这就是我在这个秋天犯了糖葫芦瘾时的感悟。           


职场 | 文学 | 探险 | 情感

封面·配图 / 堆糖

作者 / Marlow

历史文章(点击标题)

秋招之16个小逻辑 

父母对职业的指手画脚,有必要听吗?

填坑学

一眼望穿的生活,值得过吗?

企 业 级 入 职 指 南

边角金融那点事儿

秋招目标:国企,该如何准备?

闲聊暑期实习和五月房市

两个典型的学生思维

“硬脱钩”的世界,会变好吗

内卷时代的职业规划

闲聊北京租房攻略

毕业去哪儿之北京篇

谈谈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和游戏化人生

校招/社招与HR谈薪资的正确姿势

疫情期间异地恋指南

咨询问题 | 地产还是选调,抑或是央企人力?

咨询问题 | top2硕士去咨询还是国企?

秋招之国企篇

秋招之互联网&咨询篇

秋招之金融篇

势均力敌的爱情,是必须的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