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三个故事结束2021

 Leonard上校 2022-07-11 发布于北京

这是 骁骑 的第 393 篇文章


每次用碎纸机的时候都有一种随时跑路的感觉、

1

2021年还有两天就过去了,年底很忙,每次用碎纸机的时候都有一种随时准备跑路的感觉,又会随之萌生一种错觉,好像自己在焚书坑儒,中华文化的毁灭有我一份罪过。

纸片如雪,岁末却没下雪,碎末从机器尾端轻轻喷出落在地面,这一年,好似咬合的锯齿,刻骨铭心。

我们的确是在面临一个从未见过的大变局,不确定性在全球的红色疫情下空前纵横,最有趣的事情,无过于所有人告诉过你的经验全都失效,所有书里不曾记载的事情上演,所有极端的情况凑到一起,明明白白的“好日子过去了”如气泡般浮现,而后来者未曾辉煌只来得及赶上盛宴的末尾。

这是一个打破一切幻想、各方面均值回归的时代先兆。

如果你拿不准未来会如何,那可能是因为过去的经验全都是建立在一帆风顺上的,而这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只是短短一瞬。

不要有预设立场,不要有依仗经验心理,不要被过去所束缚,不一定在未来更有利,但可能会更快在巨大的变化前调整好心态,比别人尽快行动。

我想讲的第一个故事,和“敬畏”有关。

30年前的12月28日,中日联合登山队试图挑战攀登梅里雪山失败,一夜之间17名队员于3号营地全部失踪,没有人知道那一夜他们经历了什么。

已知的有关条件如下:

1.当地的藏民在之前极力阻挠队员攀登他们心中的“神山”,磕头、拦路、上访都干过;

2.梅里雪山虽然没有珠峰那么高,但位置特殊,气候更加复杂,攀登难度甚至更大;

3.出事之前曾有过一次登顶尝试,但一阵风带来的云瞬间让整个天空阴了下来,开始刮起狂风骤雪,怪异的风号令人胆战心惊,三名冲顶队员被困很久后慌不择路勉强逃回,事后看来,这已经是梅里雪山的仁慈了;

曾经在瑞士3000多米的雪山边缘遇上过大雪,那一天差点也是被困山上,风雪交加,青紫色的山脊和极度深沉的雾霭蓝色云层显得极为可怕,那时才体会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更别提6000多米高的梅里雪山了;

4.当天晚上十点,那17名勇士还用对讲机和大本营保持联系,但在那个时候通话已经莫名变得不清晰而使所有人丧失了通话欲望,约定明早再联系;

5.当晚远在重庆的一名队员的小孩在家中哭泣,说看到爸爸被雪埋了;

6.第二天一早,17名队员从此失联,梅里的天气变得持续恶劣,有搜救队员在风雪中看见冰川裂缝中一队行走的黑影。

根据以上条件,能得出的结论,最符合认知的就是梅里的突变气候让准备了两年的专业队员还是没能抵挡,全军覆没;阴谋论不去考虑,登山应该没有外部势力干扰。

我也是从今年开始,才慢慢懂得敬畏的含义,登山从来不是征服者的活动,只是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网开一面罢了。我依旧尊重挑战人类极限、充满斗志的登山者们,但已不再试图成为他们。

所以对于近日,北大山鹰社再次发生的迟到队员公开检讨,被不明真相群众认为是“pua”的事件,感觉是可以理解的,登山极度需要纪律,不需要侥幸心理,一个整体才能获得一点求生的机会,个人行为要为集体负责。

我想说的,不止敬畏自然。

2

我想讲的第二个故事,和“御敌”有关。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越南精心制定了作战计划,打算通过先炮击骚扰我国边境的方式,逼迫百姓离家躲避,进而派部队偷袭,从而蚕食我国领土。

这次计划还是比较突然的,加上越南派的也是精锐,很多人眼神凌厉,被我方炮击受伤后仍能不出声音潜伏,作战意志确实很强。我军在开始受到小挫,但随后进行了多轮炮轰,稳住阵地,只是炮弹消耗很大,到后来运输的军用卡车不够,只能发公告请云南的民间车辆来助一臂之力。

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啊,路上的所有司机开始就地卸货,扔到原地,价值相当于今天上百万的货也不管了,直接开赴前线去拉炮弹,并且拒绝了部队长官不让他们接近战区的好意,为了更快运输弹药到达,司机们自发组织起来,不仅一点弹药没丢,仍在原地的货在当年也几乎没受到损失,保证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越南一度非常嚣张,甚至有风评,“世界前几的军事强国”,从单兵意志上来看,确实有可取之处,但是火力补给方面照我们就已经差的太远了,注定了是赢不了的,时代变了。

是民心,国力,帮我们打赢了这一仗。

辐射里有句很经典的台词:War,war never changes. 战争或许从未结束,只是在以我们不知道的方式无声但惨烈地进行着。

我们生于和平,祈盼和平,但从不畏惧战争。

我想说的,也不止警惕直接可见的武装冲突。

第三个故事,关键词是“离去”。其实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在过去一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离去。

有很多重要的人的离去;

疫情之前美好生活,时刻欢聚旅游日子的离去;

经济上行、一片繁荣,所有人对未来薪水满怀高预期的离去;

对很多本以为会接近真理的“经济规律”的信仰的离去;

文化繁荣、经典有深度的作品层出不穷年景的离去;

离去之后,方能转身从容。

上一期提到选offer,其实还有个因素我没写,但可能是我最会考虑的因素。

不是薪资待遇,不是大领导看不看重,而是先来后到,是这家企业与你的情分。

当然前提是不能差很多。

何必为一个后来的画饼计划,放弃早就承诺等你的公司呢。这似乎有些幼稚,不像是我会说出的话,但情义,或者说忠义,其实一直在我心里傻傻地存在着。

2021年并不算是一个太好的年份,甚至可以用乏味来形容,各方面的压力都在压下,直接影响到了供给端,想必各位也都有所感知。

有所相信,有所坚持,是少年独有的,愚鲁的美好。

小二,上酒!

剑九,六千里!

当令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

2022,直接来叭~


职场 | 文学 | 探险 | 情感

封面·配图 / 堆糖

作者 / Marlow

历史文章(点击标题)

秋招之16个小逻辑 

父母对职业的指手画脚,有必要听吗?

填坑学

一眼望穿的生活,值得过吗?

企 业 级 入 职 指 南

边角金融那点事儿

秋招目标:国企,该如何准备?

闲聊暑期实习和五月房市

两个典型的学生思维

“硬脱钩”的世界,会变好吗

内卷时代的职业规划

闲聊北京租房攻略

毕业去哪儿之北京篇

谈谈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和游戏化人生

校招/社招与HR谈薪资的正确姿势

疫情期间异地恋指南

咨询问题 | 地产还是选调,抑或是央企人力?

咨询问题 | top2硕士去咨询还是国企?

秋招之国企篇

秋招之互联网&咨询篇

秋招之金融篇

势均力敌的爱情,是必须的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