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五·一节”圆梦“天一阁”](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07/1110/248345923_1_20220711102047597_wm.jpeg)
今年“五·一节”圆梦“天一阁”
刘福新
2017年5月1日上午,一路寻找,好不容易见到了“天一阁”。换句话说:“天一阁”啊“天一阁”,今年的“五·一节”正日,终于圆了我一个瞻仰您的梦!
(删除一小段)
我为何对宁波天一阁如此重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在《文汇报》读了一篇文章,从此便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一直想亲临其址,圆我一个梦。
(删除一大段)
至于天一阁其它资料,网络里汗牛充栋,不须老朽饶舌,图片之前的正文部分略说几句就可以了。但图片注脚不能忽视,读者可以参考我拍的图片和图片下的注脚(不少网友将文字部分置于图片之上,那不叫“注脚”而叫“注头”)。
1、本文第一幅图片拍于2017年05月01日09点49分。
雄踞大门两侧是一对清代石狮。这些木结构的大门,是清朝道光年间造的。
2、大门外风景。
3、景点导览图。
4、“西大门出入口”与“南门出入口”。我与老伴当然是从西大门进入的。
5、“天一阁活动”告知
6、“南国书城”这四个字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所书。
大门对联看不清晰。
读作:
“天一遗行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
是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所写。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楼悠久的历史,下联讲的是第一个外姓族人、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以后的感慨心情。他当时感慨道:“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7、清代石狮
8、我的门票。反面没有拍。我与老伴今年虚岁七十(不到七十周岁),购买的老年票,半价15元。我们两人才30元。
9、“天一阁”主人范钦塑像。
天一阁的主人名叫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明嘉靖十一年(范钦27岁时)进士,做过湖广隋州知府、江西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正使以及陕西、河南等省的地方官。后来又巡抚南赣汀漳诸郡,宦迹遍布半个中国,直至官升兵部侍郎。范钦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曾顶撞过权倾朝野的武定侯郭勋,因此蒙受冤狱。后在袁州知府任内,因秉公执法又得罪了权臣严世藩,为了避祸,辞官还乡。回到宁波后,就建造了藏书楼。范钦爱书成癖,在做地方官时,每到一处总是留心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对无法买到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他兼收兼蓄,不厚古薄今,比较重视当代著作和文献的收藏。在他的藏书中,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明人诗文集及历代科试士录,占了很大的比重。此外,还汇集了许多有价值的碑贴,其中著名的是北宋拓本。
10、石板上镌刻着范钦简历。
11
12
13、游览线路很重要。我没有导游,就靠这些牌子指引路线。
14、“温馨提示”。很有必要!
15、景区内的景致也是很不错的。
17、“东明草堂”简介。
范钦的藏书楼原名叫“东明草堂”,楼前开凿一池与月湖沟通,蓄水备用。当时宁波有许多藏书楼,但先后遭受兵火破坏,范钦想,兵灾无法避免,火灾可以防止。为了防止火灾,范钦费尽苦心,查阅了许多书本,最后在《易经》中看到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而受到启发,便取其以水制火之意,将藏书楼改名“天一阁”。藏书楼上为一大通间,楼下六间,象征:“天一地六”。范钦不但将藏书楼改了名,还规定抽烟喝酒后切忌登楼,不准擅领亲朋好友开门入阁及留宿阁内,更不准擅自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凡违者处以不能参加祭祀祖宗的大典的惩罚。天一阁的主人连取名时都考虑到了防火的重要,可见其用心良苦。
18、(删除)
19、现在的东明草堂重建于1980年。
20、天一阁在以后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浩劫。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14年)英国侵略军占领宁波,闯进天一阁,掠取《一统志》及各地书数种。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81年)太平军进驻宁波的前后,当地的小偷趁混乱之际,拆毁阁后墙垣,潜运藏书,论斤贱卖,一些珍版善本竟成制造土纸的原料。1941年,窃贼薛继渭受不法书商指使,潜入书楼,白天蜷伏阁中以枣充饥,晚间动手窃书,东垣之外为湖西河,有同伙驾小舟接运,经过这次事件,阁楼藏书精英损失几近一半。
21
22、天一阁是一座古代藏书楼,各类藏书丰富齐全。而藏书楼历经430多年,饱经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其本身就是一部史书。天一阁原有藏书七万卷,在历史上饱经了沧桑。首次浩劫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乾隆皇帝决定编写《四库全书》,为此下旨各省加意采访遗书进呈备用,乾隆还颇知属下的弊端,再三警告经手者不准扣留私索地方藏书者进呈的书籍,凡是进呈的书抄录后务必认真发还,然而范钦第八世孙范懋柱进呈的638种珍贵的古籍真正得到归还的寥寥无几,侵吞这些书籍的正是过手的翰林学士地方官员。这次进呈对于修《四库全书》来说是巨大的贡献,因为这600多种都是稀有的藏本,其中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的有96种,列入存目的有377种,居于全国各家藏书之冠。乾隆皇帝对于范氏进呈的藏书之功倒是念念不忘,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4年)六月特颁旨嘉奖天一阁武英殿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计一万卷。后又赐给《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金川图》各一套。《古今图书集成》今在天一阁内还保存8300多卷。《平定图》的16幅画的作者为意大利籍的画家郎世宁,每幅画上都有乾隆题诗,并盖有御印,此图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天一阁中。
23
24、天一阁的又一块照壁。这个动物塑像叫什么呢?统称为“麒麟”。但细分下来,这是一个龙角、牛嘴的“獬豸”,是正义的象征。
下图里有简介。
25、这个简介里说“类似麒麟”。
26
27、您看出这幅对联上联的第二个字吗?
家酿满瓶书满架
山花如绣草如茵
——范永祺题家室住房门口柱联
28、下联的第二个字和第六个字也不好认。
29、塑像。
30
31、什么是“代不分书”?这个简介依然没能解释清楚。
范钦一直活到80岁。临终时把大儿子大冲和二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他把遗产分成两份,一是白银万两,二是全部藏书。大冲体察老父心情,决定“代不分手,书不出阁”。范钦的后代对天一阁藏书的保护制订了许多严格的禁约。据记载嘉庆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求得登阁读书的机会,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偿了,但万万没想到,已成了范家媳妇的她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阁,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终,遗命夫君将她葬于阁边,愿以芳魂与书作伴,了却她另一种“青灯黄卷”的夙愿……这一悲剧足以说明禁约的严格。
32
33
34、官宦人家有旗杆。
35
36
37、范钦曾任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和兵部侍郎古称“大司马”。所以称之为“司马第”。
38、对联。
夜雨闲吟左司句
时晴快仿右军书
——由拳冯登府题司马第门口柱联
39
40、这儿详解“司马第”。
41、游客络绎不绝。
42
43、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 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另,著名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历来享有无蛀书的美誉,皆因该藏书楼每书都夹有芸香草之故。
44
45、主人为了保护藏书楼而制定了极为森严的规定,同时作为一份私人财富,藏书楼也是外人不可染指的。然而世代规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第一个破例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黄宗羲由于他的道德、文章、学识、气节在当时普遍受到人们的敬佩。在范氏族中曾做过嘉兴府学训导的范友仲帮助下,很快取得了范氏各房的同意,登上了天一阁。原来范钦后代为防止藏书失散,还议定藏书由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作出了贡献。
46、对联。
天章特奖图书富
世泽长期子姓贤
——何凌漠题原天一阁内壁联
47
48、对联。
高阁凌虚,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宸章在上,胜商彝周鼎,传示儿孙
——吴引孙题原天一阁内壁联
49
50、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
驰名中外的天一阁,作为国内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读万卷书”也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51、给老伴拍张照。
52、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53、千晋斋位于天一阁博物馆园内,民国学者马廉藏有晋砖千余块而将藏室称为千晋斋,后将晋砖捐给了天一阁,天一阁特开辟一室陈列,仍用原名。藏室内有马廉以及藏书家的捐赠介绍,也有一部分晋砖陈列。这些晋砖不但载录着宁波城墙从建造到拆除漫长历史,还记录着其他诸多历史信息。整个建筑充满江南味道,是典型的浙江牌楼。
54
55
56
57、百鹅亭简介。这个简介太简略。
本人依据资料补充于下:
明万历年间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在古代大族清明祭祀的时候,要杀很多鹅来祭天,祭地,祭祖宗,所以称它为百鹅亭。
58、这就是“百鹅亭”。
59、上集图片计有59幅,下集还要多,用手机浏览是很困难的!所以手机代替不了电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