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师古刹——法源寺背后的故事

 贫娇堂行道 2022-07-11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大雄宝殿  释迦佛像  今已不存(图片源于《中国佛教影像集成》)

        北京法源寺,位于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街,为京城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寺院之一。

        法源寺建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太宗诏令,为悼念征辽东阵亡将士,于幽州城东南隅立寺纪念,时建时停,至武周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历时51年才得以完成,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原名。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和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史思明分别在寺东南隅、西南隅各建一砖塔,今已无存,仅存史思明《无垢净光塔颂》塔铭,这是寺内最早的石刻之一。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寺院毁于火灾。唐末景福年间(公元892—893年),幽州节度使李匡威重建,并赠建“悯忠阁”,供奉观音。阁高达雄伟,旧有“悯忠寺阁,去天一握”之语。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毁于火灾,后重建。五代时(公元907—960年)改为尼庵。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寺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改称“大悯忠寺”,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正统二年(公元1733年)大修,更名崇福寺。后寺院屡毁屡修。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重修。朝廷崇戒律,法源寺定位律宗寺庙,设戒坛,传戒法事,并更名“法源寺”。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再度重修,乾隆皇帝亲临寺庙并赐“法海真源”匾额,对寺名进行阐释。现存寺内建筑基本是明建清修,虽不如唐辽时宏阔,但仍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寺名刹。

        法源寺,坐北朝南,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约240米,东西平均宽约75米,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由6进院落组成,主要建筑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毗卢殿、大悲坛和藏经楼等,东西两庑还有寮房。

        山门,由正门及二旁门组成,砖石结构,两侧为8字影壁,南侧有一字影壁。门内院落正殿为天王殿,殿内供奉4大天王铜像,正中供奉弥勒佛铜像,袒胸露怀,笑口常开。弥勒佛背后为护法神韦驮铜像,勇猛威严。这些铜像,皆为明代所铸。殿前一棵白皮松,树皮斑驳,枝叶繁茂,有千年树龄。院内东西两侧置钟楼、鼓楼。这是第一进院。自天王殿后进入各院,四周均有配殿及配房围合。

图片

山门 (图片源于《中国佛教影像集成》)

        第一进院,主殿为大雄宝殿,面阔5间,进深3间,前接3间抱厦,为寺内主要建筑,也是佛教活动场所。抱厦梁架上悬挂乾隆帝御书“法海真源”匾额,殿内供奉着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菩萨,俗称“华严三圣”,木胎贴金罩漆像,为明处造像。毗卢遮那佛居中,端坐须弥座上,像高2米,后有背光,通高近4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高2.14米。这3尊塑像,妙相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为上乘之作。大殿两侧为18罗汉坐像,木胎贴金,为清朝作品。殿内两个覆莲柱础,估计是唐初建寺时原物,其花纹与庙中佚失的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石幢花纹相近。

图片

大雄宝殿前的僧人 (图片源于《中国佛教影像集成》)

        第三进院,正殿为观音殿,最初是三层高阁,为唐代重修悯忠寺时所加盖,供奉观音。辽天禄四年(公元950年)阁毁,应历五年(公元955年)在原址重建,只是矮了一层,后人简称悯忠台。现存悯忠台,似为明代遗物。台基1米多高,周围护以砖栏,殿堂建于台基上。此殿结构独特,外墙以12柱为架,室内以12柱支撑,式样与故宫御花园万春亭相同。

        第四进院,主殿为毗卢殿,原名净业堂,供奉唐朝玄奘法师头顶骨舍利的地方。玄奘法师头顶骨舍利,是金陵长干寺演纯大师与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在终南紫阁寺发现的。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在长干寺建寺收藏。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长干寺和玄奘法师头顶骨舍利塔均毁。1943 年,在建筑施工中发现石函。1949年,将玄奘法师头顶骨供奉于此,后被盗。殿内供奉一尊五方佛铜像,明代铸造,高及屋顶。达4.58米,共3层,下层为千叶莲瓣座,每一瓣上镂一佛像;中层为东、南、西、北四方佛像;顶层为毗卢佛。这样巨大的铜像和造型,极为少见。殿前有一巨大石钵,又称玉海,双层石座,周围雕海水花纹和山龙、海马及八宝等形象,雕刻极为精美,雕凿于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

        第五进院,主殿为大悲坛,面阔5间,殿后接抱厦1间。坛内悬挂着清康熙皇帝为当年法源寺主持授玺和尚题写的“存诚”匾额。还陈列着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留下的佛经、贝叶经,以及用西夏文、藏文、蒙文、傣文书写的佛经。另外,还陈列着3座珐琅塔,高2.4米,精美细致,为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制作。

        第六进院,主殿为藏经楼,面阔5间,进深3间。东西两侧各有一座“L”形拐角小楼,以扶廊与主楼想通,造型很别致。藏经楼两层,一层迎门供奉一尊巨大的明代木雕卧佛,为1979年重修法源寺后,从北京崇文门外东卧佛寺移来。楼内还陈列着北京房山出土的五代后唐长兴年间(公元930—933年)陶幢及陶塔,以及历代石刻、铜铸、木雕等珍贵的佛教文物。阁楼上层供奉着明代木胎干漆雕塑的三世佛和明、清所刻的藏经等。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蹭在这里供奉7天,有16万信徒和群众前来瞻仰、观看。楼前一株古银杏树和两棵清乾隆年间种植的西府海棠。

        在法源寺东南部,建有3座建筑,一座面阔7间,两座面阔5间,均为悬山顶。其中一座为斋堂,两座为僧舍。

        法源寺为一座大型寺庙,由前至后,逐渐递增,形成南低北高的地势。中轴线两侧,东西配殿相组合而形成几个院落,由环廊相连。寺内保存着法源寺的历代石刻、经幢,并在悯忠台辟有陈列室,其中有唐御史大夫史思明建、参军苏灵芝书的《无垢净光宝塔颂》,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刻立的《唐悯忠寺重修舍利记碑》,以及《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法源八咏》、《心经》等碑刻,是研究佛学、法源寺历史及北京城史的重要资料。而那通《无垢净光宝塔颂碑》,碑文竟从左至右书写,我国古代碑文一般书写都从右至左,这在我国古代碑刻中绝无仅有。

        法源寺在历史上久负盛名。金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金世宗完颜雍曾在此设立进士考场,开科取士。金人俘获宋钦、徽二宗后,曾将宋钦宗赵桓囚居于此。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宋遗臣谢叠山(枋得)抗元失败,遁隐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县)唐石山中,后被元军所俘,押至大都(北京),拒不降元,也囚居寺内,绝食身亡。

图片

丁香 (《图片源于中国佛教影像集成》)

        法源寺内古树花木繁多,初以海棠闻名,今以丁香著称,有数百株丁香花,号称香雪海。每至春季,丁香花开,香飘十里。法源寺丁香与崇效寺牡丹、大觉寺玉兰齐名京城。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李敖以近代史戊戌变法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曾名噪一时。近年,京城诗人每逢丁香花开,便聚集寺内,举行“丁香诗会”。

        法源寺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既是一个研究佛学的学府,也是一个佛教艺术和文物的展览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