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谢王蒙

 zhb学习阅览室 2022-07-11 发布于上海

作者:徐立京

一个幸运的机缘,让我在《静是人生必备的定力》出版不久后就读到了,获益匪浅,立即下单买齐了这套散文集的另外两本《为自己创造不止一个世界》《人生要有所珍视和眷恋》,一览为快。和王蒙先生之前的许多大部头比起来,这是一套“小书”了,每本也就两百余页、四十多篇文章,却是别有味道、别有分量,写作已进入炉火纯青的自由境界,妙手拈来皆是文章,点滴之间都是智慧,特别是还很有趣,阅读中不禁鼓之乐之,不禁很想向朋友们尤其是年轻人推荐这套“小书”。

出版社对这套统称为“人生三境”散文集的定位,当是“心灵鸡汤”。这确乎是滋补心灵、滋养精神的上品“好汤”,一位学养深厚、沉淀了八十多年人生阅历的智者娓娓道来,其人生品格、态度与内蕴在真诚坦荡之中跃然纸上,字字句句予人启迪。但其魅力远不止于此。因为这位智者很不一般。这个不一般,当然包含王蒙先生广为人知的才华、成就与荣誉,但我更想说的,是不一般的强健、坚韧、通透与热情。

几年前,我在广西钦州市挂职时,曾受命为当地特色产业坭兴陶的振兴做一些具体工作。广西钦州市委、市政府谋划举办首届坭兴陶文化艺术节,坭兴陶人振奋了,热切盼望着能请到德高望重的文化大家来站台。幸得王蒙先生的夫人单三娅大姐搭桥,先生欣然答允,这让我们喜出望外。

人未到,文已来。艺术节开幕前夕,王蒙先生为钦州坭兴陶写的题记从“云”中翩然而至,惊艳无比,区区280余字就把坭兴陶和钦州这座城市的特质与前景极其精当极其精彩地提炼表达出来,说坭兴陶“以器皿为载体,以传统为依归,因书法而技艺,因文句而儒雅”,说钦州“山光秀美,海韵怡人,生民质朴,文化深厚”,相信“得益于'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坭兴陶更是蓄势待发,前途无量”。先生并未到过钦州,此语竟如老友般尽会其意,把钦州人民和坭兴陶人千百年来的所探所觅与新时代里的所望所践,浓缩精华地用文字镌刻下来。由于地处偏远,千年坭兴并不为人熟知,这篇传神的题记妙文成为钦州和坭兴陶的宝贵财富,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们弘扬本土特色文化的信心,当筹备已久的坭兴陶博物馆开馆时,又成了展出的一个重要内容。

另一个细节令我印象极深。

首届坭兴陶文化艺术节的开幕时间是在2018年6月8日,既呼应国家非遗日的到来,也正是钦州荔枝成熟的好时节。但那几天出奇地热,盛夏的岭南本就热力逼人,偏偏又比往常还要热上好几分。开幕式在坭兴陶产业园的室外广场进行,那天上午当我穿着裙子念着主持词的时候,连小腿肚子上都有汗水顺着往下掉。就是在这样的酷热之中,84岁高龄的王蒙先生,着长袖衬衫长裤站在台上一丝不苟,脱稿致辞气定神闲,开幕式结束后又和人们一起参观产业园,边走边看边问,不显半点疲累。第二天上午,炎热更甚,先生仍然出席坭兴陶古龙窑火祭大典,全程参与不打半点折扣。坐在钦江岸边古老的荔枝树下,同事告诉我说有好几位北京来的客人中暑了,还是中青年男士。我带着满心的歉意向先生表达高温之下让他受累的感谢和怕他吃不消的担心,先生笑了,神态间是“这点高温奈我何”的傲骄与豪迈。

是的,王蒙先生是足可以为他的强健的身体傲骄的。这是他从来不惧怕艰苦劳动、从来不远离普通劳动人民所得到的馈赠,他在艰难困顿中投入新疆的火热劳动与新疆人民的火热情怀之中,获得了受益一生的强健的身体与刚强的心。而这样的强健又因为文化的厚积、智慧的悟道,而富有非同寻常的耐力、韧性与通透。

艺术家常常是耽于美食美酒的,强健的有着好胃口的王蒙先生喜欢的美食美酒,却是朴素的。钦州的肥美的海鲜没有让他动容,回京之后,我去先生家里拜访,单三娅大姐做了卷饼、酱牛肉和一锅羊汤,先生连吃三大张卷饼,牛肉和羊汤对他的胃口,对爱妻的手艺满意之极。我向伉俪二人敬上一杯家乡的梅子酒,先生亦夸这酒不错。兴起之时,说起青春万岁,先生又补一句“爱情万岁”,单三娅大姐便大笑起来,那一刻,满屋子里似乎都闪着光,流动着热情美好的气息。

能在青年、中年、晚年一直保有持续的敏锐、不断悟道的人,世间本也不多,悟而能行的人就更少了,王蒙先生就是这极少的善悟善知而又能够知行合一的人。谁能想到,先生到钦州给坭兴陶站台,一分报酬也没有呢?没有出场费,没有嘉宾费,唯一的一个“费”就是《钦州日报》登了先生为坭兴陶写的题记所开的一笔微薄稿费。答应了来支持西部边远地区的发展,就是真心诚意、不讲条件、不求回报的支持。钦州人民和坭兴陶人永远感念王蒙先生的高风亮节、深情厚谊。

王蒙先生又是笔耕不辍的。在2020年10月,我与徐冬冬教授合作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进入最后的打磨阶段,王蒙先生出于对这个选题的认同,慷慨地答应作一个对谈推荐序,我们约定采用笔谈的方式。每次我发邮件过去,先生第二天必回,洋洋洒洒的充满“蒙氏”风格的妙不可言的文字,让我激动不已,而我的回复,总要隔上几日,因为才力不到、勤勉不够。几个来回,我是佩服至极感动至极又惭愧至极,真的想不到这位功成名就的文坛泰斗竟然到了今天亦是一如既往如此勤奋的。这位已近鲐背之年的智者,才气和思考永远活跃着,而又日日夜夜不停地写作着,这样的坚韧与活力,怎能不让我们这些晚辈在自惭形秽中见贤思齐起而学之呢?

先生不仅待人平易平等,最有意思的是不失童趣与顽皮,时不时冒出风趣之语,令人莞尔。先生这篇《令人向往的天地境界》的对谈成了阐释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文化经典。他所讲到的那个“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乐生主义”的,“生动着、变化着、美丽着,艰难着也流逝着”的,“天地之间矗立”的那个中国人,那个“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的中国人,不正是以他为一个代表吗?

文如其人。名家几何,岁月流沙,不是所有有点名气有点才华的人和文都立得住的,繁花一现、浮华一时,很快就被时光的潮汐淹没,而那些有着真境界真智慧的人和文,将会坚定地站在那里,如平原之高山、大海之岛屿,给人力量,给人方向。王蒙先生的人和文,就是这样的高山和岛屿。《静是人生必备的定力》《为自己创造不止一个世界》《人生要有所珍视和眷恋》这套“人生三境”的“小书”,是一位可信的可敬的可爱的智者、长者,向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真挚捧出的融汇了情感与慧觉的精神的结晶。

在《人生要有所珍视和眷恋》一书的开篇《做一次明朗的航行》中,王蒙先生写道:“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写过点文字也见过点世面的正在老去的人,我能给你们一点忠告、一点经验、一点建议吗?”这句话让我莫名地感动,久久地感动。当这些忠告、经验、建议,以或者缤纷热烈或者幽默诙谐或者清新潇洒或者含蓄简洁的叙事方式与我们相遇时,我们能懂得它们是经过了多少时光的磨砺、多少文化的酿造、多少人生的足迹,才变成了这字字珠玑吗?我们能懂得这字字珠玑里所含有的养分将会怎样地给予我们人生的方向和力量吗?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初读便有收获、再读更有所悟的,启迪我们如何观照自我,观照世界,而达“内圣外王”的境界。不是所有的智者都能走过这么长的岁月,不是所有的老者都能葆有不竭的热情和趣味,不是所有的长者都能以平和包容的姿态和他人对话。

感谢王蒙先生,经历了伟大与渺小、体会了盛世与乱世、见识过上层与底层、访问过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融通孔孟老庄与时代文化的王蒙先生,以他永远涌动着热爱、热情与慧识的心,为我们日复一日真诚地书写着奉献着。希望年轻人能在忙碌的工作与生活中,静下来读读这几本书,给自己的灵魂一个丰富的世界;愿中国的青年人在纷繁的文化产品消费中,善于辨别选择那些真正拥有强健身心、高阶智慧的大家作品,让自己健硕起来、博大起来、明朗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