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负暄琐谈(续一)

 吴营洲文存 2022-07-11 发布于河北

负暄琐谈

吴营洲 

小序

多少年来,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读书。

读书时,偶尔也或有“所感所悟”。

偶尔也把那些“所感所悟”记录下来。

更多的时候,那些“所感所悟”都随风化烟化灰了。

下面的这些,就是偶尔被我记录下来的。

这些文字,虽然支离破碎,不成系统,乃或语无伦次,但自我感觉,仍是敝帚自珍的。

这,或许是对自己某种过往的一种祭奠。

倘若谁有缘读到这些零言碎语,或也有某种“所感所悟”的话,这于我而言,则属意外之喜。

 
谈启蒙
 
对国人的启蒙,内容当有两个:一个是人性的启蒙,一个是人权的启蒙。
人们对人性的启蒙较为重视,对人权的启蒙则较为淡漠。
因为“人性”对人的戕害,人们感受的比较深切,所以反抗的就比较强烈。
而人权对人的戕害,相对而言,人们比较麻木。
 
 
谈愚昧
 
时常听人说:中国人愚昧。然而,“愚昧”是什么意思呢?
愚昧可以理解为听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让干什么就不干什么,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是,所谓的愚昧,最根本的,就是对人,对事,或对权力的盲从。
 
 
谈“伪信仰”
 
在托尔斯泰的《生活之路》一书中,读到印度《往世书·筏摩那》里的一句话:“如果一种信仰教给人们说,为了获得永生必须摒弃现实生活,那么这就是伪信仰。”
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某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而我想到这句话时,不由地惊出了一身冷汗。
 
 
谈“教化”
 
读李山的《对话〈诗经〉》,知道了孔子为什么会十分地推崇周朝。
李山说,殷商人盖房子时,都会把活人——或小孩、或大人——生生地埋在房基或门的下面,然后夯实:“门的地下、里外也都杀人守门,大概是防范鬼神吧”。
而周人建国后,就没有这种恶习了。
李山说,商人对人的统治,或对外族,采取的都是杀戮。而周人,则实行的是“教化”。
所谓的“教化”,或是“思想改造”的发轫。
懂得对人进行“教化”了,就无需把人杀掉了。
 
 
谈“名节”
 
曹雪芹曾经骂过“武死战、文死谏”之类的人。
因为这类人太看重个人的“名节”了!
那个被“诛十族”的人,想想因他而死的那些族人,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个人的所谓“名节”,真的就那样重要吗?
个人的“辱”,倘若能换来他人的“活”,不是更值得崇敬吗?
一个人的“命”与千百个人的“命”孰轻孰重,当是不难判断的。
谁的命都是命!就“命”而言,没有尊卑之说。
不要为了自己的所谓“名节”,而牺牲掉他人的“命”!
 
 
谈“恒产”“恒心”
 
孟子说过:“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这自然是对的。
孟子还说过:“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这自然也是对的。
所谓的“士”,几近于而今的“知识分子”!
回望历史,此类“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倒也代不乏人。
可一些“无恒产”的,或许会有更大的“抱负”——想“千古留名”。
贾宝玉曾经骂的“文死谏”者,或属此类。
 
 
谈“天性”
 
头羊往哪里走,所有的羊都往哪里走。
即便是去屠宰场也不例外。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说是头羊失足跌下了悬崖,其他的羊也都纷纷跳了下去。令羊倌搓手顿足。
有人认为这是羊的愚昧,其实我并不这样看。
羊的“随大溜”,或跟着“领头的”走,本是“天性”使然,说不得愚昧不愚昧。
在我看来,倒是某些“人”利用羊的这一“天性”,从而达到“人”的目的。
诸如训练一个“头羊”,让它如何如何!
在我看来,这类“人”就显得有点“丑陋”了。
别说是羊了,即便是“人”,也是有一些“天性”的。可是有些人,就利用了人的某一天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统治。
比如说,我就是贪生怕死,可他就是用死亡来威胁我;我就是害怕疼痛,可他偏用酷刑折磨我……
如此种种,你说是我“软弱”呢?还是某些人“邪恶”呢?
 
 
谈人性的善恶
 
关于“人性”,有“性善”说(“人之初,性本善”),也有“性恶”说。孰对孰错,似乎很难评判。
其实,就“人”而言,是不同于一般事物的,因为它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便是“动物性”。“动物性”多是“恶”的。其规则是,物竞天演,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比如说两个雏鹰,一个总想把另一个轰出窝,自己好吃独食。又比如说一窝小猪,常常会有弱小的因吃不到奶而被饿死。
而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生在世,要受着“公共道德”或各种法律的约束。比如说住宅区的某处空地,有人想占,但思来想去终不敢占,这就是人的“社会属性”制约了人的“自然属性”。类似的事例很多,不胜枚举,如随地吐痰,闯红灯等。
西方人主张人“性恶”,所以有“原罪”一说。为消除“原罪”,约束人的“动物性”, 西方人制订了许多法律。西方法律在古希腊时就有了。
西方的法律比较健全,这就有效地遏制了人性中的“恶”。
主张“人性善”的人认为,“人性恶”是后天形成的,是受了儒教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人性恶”。
 
 
谈人性的功用
 
人的身上,总是隐藏着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叫什么,或许很难一言以蔽之。倘若强行概说,大概就叫“人性”吧。
这种东西,倘若有谁违背了它,恐就一辈子都不得安宁了。
诸如美国的一些大兵,有的就自杀了,因为他在越南杀过人。一个鲜活的生命,就因为他的手,而结束了。于是,他的心里有阴影。他不得安宁,没法解脱,唯有自杀。
诸如有个摄影记者,看到一个饿晕在路上的小女孩,不是立刻前去救助,而是想着自己如何拍张照片去获奖!此片虽然获了国际大奖,但他终归禁不住“人性”的拷问,而选择了自杀!
诸如一个人小时候偷了东西,事虽不大,但却能记一辈子。
朱光潜的《美的生活》中有句话,很有见地:“经常有人问我,怎样的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便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
 
 
谈人类的自毁
 
人类是在自己毁灭自己。不仅仅是毁坏森林、污染河流,还有饮食等等,方方面面都在自作孽。自作孽,不可活。
 
 
谈“女人改嫁”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去世后,她便改了嫁。对于这件事,许多人都不愿提及,担心会毁损女词人的声名。
在传统文化中让寡妇守寡,这是最不人道的,也是最没人性的。
王安石很清楚这点,便对新寡的儿媳说:你还年轻,改嫁吧。王安石这样说,在当时已是惊世骇俗了,但他接着,又说了一句更为惊世骇俗的话:我的身体也很壮,你也可以嫁给我,只是不太好听,我看你还是嫁给别的什么人吧。
 
 
谈武大郎、潘金莲
 
武大郎自然是个好人,忠厚,善良,本分,勤劳,但是,由于生理等方面的原因,他绝对不是一个好丈夫。
可潘金莲说了,只要能过上三天的妇人生活,即便是死了也心甘。
试问,这样的要求过分吗?
这样的要求都满足不了,你还让人家怎么说?说什么?
倘若你遇到了潘金莲那样的境地,又该如何?
 
 
谈潘巧玉、杨雄等
 
《水浒》里的另一潘,也就是潘巧云,嫁的丈夫自然不错,有样儿,有钱,一世的豪杰,可杨雄终日忙于他的事务,很少关怀她。
年年月月,此潘连个上街的机会都没有,去庙里上香是她唯一走出去的理由。
而在她与那个和尚结识后,杨雄、石秀为了杀掉她,却进行了那么周密的安排?
真真令人无语了!
 
 
谈“被清洗的人”
 
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被清洗的那些人,有的地位很高,结果都是跪在地上求饶,痛哭流涕的。
他们有的是意识到了死亡的降临,出于求生的本能。
有的是受到了恐吓,如不求饶,就会殃及家人。诸如会当着他的面,强奸他的女儿……
有的则是表演。
但,无论是怎样,那些人还是都被清洗了!
 
 
谈贝雅特里齐
 
贝雅特丽齐是《神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甚至可以说但丁是为了贝雅特丽齐而写的神曲,在但丁的一生中,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诸如,贝雅特里齐引导但丁游览地狱,就是想让但丁看到人性的另一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